【发帖先看置顶】浅谈,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这年头谁都不好过,现在医学有点奇葩,中西医谁都看不起,西医治不好让你去大城市大医院或者去国外,要是还治不好那就是你该死了。中医也差不多,不少病友专家教授号挂起也是无效,甚至所谓的国医圣手也难当大任多少有些风评不佳,这时多数都是说高手在民间,可是民间太大名医难寻。在中国无论那个地方都会有流传着哪里的医生医术不错,或者还有神婆特神。当然我们往往听说的不少,确是没见过。
在我的家乡,记得小时候应该是九几年和零几年,那时中医特多,看病多是打屁股针 ,喝中药。现在基本上传统中医都绝了。人啊十几二十岁是最健康的时候 ,偶有小病不出感冒发烧闹肚子疹子,到了30左右腰腿疼痛特烦人。治不好更烦人。看医生医不好还乱开药,还贵。怎么办,又没啥钱。之前也没看过什么病,也不知哪里的医生好,到是看见老板家里人胃病看了好久四处求医都没治好。于是我想起以前读过的黄帝内经。想自学自治,可惜中医难学真的难,黄帝内经虽然读过确实难懂又没人教 ,脉经也看过,看的头晕。把脉是把不准,药也不认识多少,又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又急切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病,总之难。
为了提升自己,自己分析一下这学中医首先是理论,其二是诊断,其三是下药。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是上网查中医书籍,及学习方法。选了一本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感觉还可以,还有神农本草经(多数人都说中医必读),以及之前买的汤头歌诀。学了一两个月这时感觉不知如何诊病,于是又开始找书同样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中医吧,最后找了一个中医宝典里面古籍多,就选了几本读。又是一两个月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诊断方法甚至只看过病名到底怎么回事都不清楚。就像读本草虽知药名却记不住药性,也不认识药,更是无法理解药性。可见其难,虽然中医的阴阳五行讲起来朗朗上口,却难能入门。同样也显得学中医从药童做起是多么的重要。
就在这时在网上看到一个文君然的小编说李可多么的神,是扶阳派的代表。经过一番查找于是扶阳火神出现了 ,有的人推崇,有的人贬低。心想这看着也挺牛的,别人治不好的他治得好必有过人之处。于是特意找来郑钦安的书来读,初读感觉豁然开朗,开窍了一样。读完医理真传,感觉不错,也没发现他像别人评价的那样只知姜付桂的害人。读了郑氏三书才感觉入了门一样。
随着书读的多了,知识无论是理解的不理解的,知识得到沉淀,再回头来看看之前的你是多么的不入眼,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读的多了不说水平怎么样,眼光肯定是高了。郑氏三书的不足开始显现,迄今为止,除了黄帝内经依旧没有找到一本可以一统中医的书,一本可以从入门到精通的书。而黄帝内经确实太难,内经同样有着不足。郑氏三书有两个重要的没讲,一是十二经脉与针灸基本讲的少的可怜,针灸是看不见,二是开方下药,经方虽多,下药却难(对于我来说)。
时间久而久之,观念也不一样了。偶有所悟,蓦然觉得今天的中医可能走歪了,在这个吧里发的最多的是手淫治病,说的最多的是脾肾阳虚。
接下来讲一讲我的中医感悟,阴阳五行虽是辩证法,但讲多了更玄让人觉得神神道道的,对医学无益,尤其是阴阳五脏,遍观古籍讲的多的是肾气肾阳肾阴,肝血肝阳,脾血脾阳,胃血胃阳,心阳心血,肺失宣肺,肺失啸降,肾失纳气,肾阴虚火旺火动,肾阳虚元阳外浮,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风内动,肝失舒泄子盗母气,脾胃虚寒,胃气不降,脾阳不升胃火上逆,胆火上逆等等。肾阳之说是元后有的,之前说是命火寄于肝肾。这些东西也不是几句话说的清的,但最容易糊涂,就像现在吧里脾胃虚寒说的多,慢慢的脾肾阳虚说的多。人云亦云,三人成虎。揪其理混乱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上讲肾阳温煦五脏,肾阳温煦脾土这样的说法一度让人觉得肾阳等于脾阳的怪气,所以也有了脾肾阳虚。可见一斑理论本身混乱的问题导致治病也有问题。
关于阳气的理解,我先抛弃肾阳的说法,这让人混乱。中医觉得阳气在人不死,阳气不存人即死。其实我们也知道现代医学五脏六腑皆可换这是技术与资源的问题,那人之所以不死有两个条件一是心跳没有停止无论是真的还是替代品,而是大脑没死(大脑维系身体的运转,脑死人必死),在中医头脑归心管(可以认为是一体),同样,现代生物学身体发热是体内细胞分解多糖的结果,在化学上是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来的热,这一切都是有大脑来调节的。中医也是这样阳气归于命火,自然不应寄于肾 ,当寄于心,心本君火。之后会有佐证
关于十二经脉最难的就是这个,争议最大的也是这个,一说现代解剖学找不到这些经脉,也不是血管。我们知道的只能从古籍之中了解,黄帝内经说的经脉伏行于溪谷之间仅足太阴可见,这句话确实让人迷惑,人的血管好多都看得见,那到底是不是血管呢,后面还有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等等这些说辞意味着这肯定是血管,那又与我们所知的相矛盾,我想古人的眼睛不可能比显微镜还厉害吧,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这几千年的气候人文的变化,导致制了血脉位置的变化。想一想古代气候变化全靠身体扛,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细皮嫩肉的。所以不能纠结这个
关于阴的看法,广义上讲一切有形的都属阴,一般上讲阴气,阴血,阴水,寒湿也属阴。其实血溶于水,所以所谓的肾阴,肝阴心阴胃阴肺阴脾阴也都是指血,当然脾阴很少说多是脾阳脾血。这样一来我们就回到古代脱掉了阴阳包袱,所谓气为阳,血为阴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你看看仲景的肾气丸 ,现在来补肾阳的。人家补的是肾气 ,同样是肾气丸可有的人为什不起作用呢 ,同样是扶阳为什么有点人附子越吃越冷呢 ,最后说火神害人,扶阳害人。这到底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理论混乱的缘故,下面有解释
现在我把阴归血,阳归心。褪去阴阳包袱,再讲一下,所谓卫气处于下,营气处于中,宗气处于上,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脉外。卫气营血。首先阳归心,心脏的跳动本是阳气的表现,心跳推动血液循环,这是气的表现 。我们的胃吸收营养送入血脉这便是营气营血,营气随脉而行,十四经脉流注.。全身都能得到营养,多糖分解化热即为阴化阳。这时回过头来再看为何有的人肾气丸,和附子效果相反 ,血液就像江河,当水位下降的时候船舶的运力自然也下降,当河流枯竭,自然也就没有了运力,交通自然瘫痪,人也一样,人但有血虚 一两剂补阳自然精神焕发,多了阴血越虚,营气不行,四肢不运,身体是靠着分解多糖来发热的,现在运力不够,自然是越吃遇冷。而且我发现辛温之品,并非补品,往往辛温之药是加速多糖分解的气机 ,也就是辛温之药是通过化阴来补阳,也就是所谓的阴中求阳。正是如此性温之药,耗散真阴,今营气不行,则温药不外达。聚于内而化为阳邪,在外确是一副阴寒之像
这年头谁都不好过,现在医学有点奇葩,中西医谁都看不起,西医治不好让你去大城市大医院或者去国外,要是还治不好那就是你该死了。中医也差不多,不少病友专家教授号挂起也是无效,甚至所谓的国医圣手也难当大任多少有些风评不佳,这时多数都是说高手在民间,可是民间太大名医难寻。在中国无论那个地方都会有流传着哪里的医生医术不错,或者还有神婆特神。当然我们往往听说的不少,确是没见过。
在我的家乡,记得小时候应该是九几年和零几年,那时中医特多,看病多是打屁股针 ,喝中药。现在基本上传统中医都绝了。人啊十几二十岁是最健康的时候 ,偶有小病不出感冒发烧闹肚子疹子,到了30左右腰腿疼痛特烦人。治不好更烦人。看医生医不好还乱开药,还贵。怎么办,又没啥钱。之前也没看过什么病,也不知哪里的医生好,到是看见老板家里人胃病看了好久四处求医都没治好。于是我想起以前读过的黄帝内经。想自学自治,可惜中医难学真的难,黄帝内经虽然读过确实难懂又没人教 ,脉经也看过,看的头晕。把脉是把不准,药也不认识多少,又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又急切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病,总之难。
为了提升自己,自己分析一下这学中医首先是理论,其二是诊断,其三是下药。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是上网查中医书籍,及学习方法。选了一本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感觉还可以,还有神农本草经(多数人都说中医必读),以及之前买的汤头歌诀。学了一两个月这时感觉不知如何诊病,于是又开始找书同样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中医吧,最后找了一个中医宝典里面古籍多,就选了几本读。又是一两个月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诊断方法甚至只看过病名到底怎么回事都不清楚。就像读本草虽知药名却记不住药性,也不认识药,更是无法理解药性。可见其难,虽然中医的阴阳五行讲起来朗朗上口,却难能入门。同样也显得学中医从药童做起是多么的重要。
就在这时在网上看到一个文君然的小编说李可多么的神,是扶阳派的代表。经过一番查找于是扶阳火神出现了 ,有的人推崇,有的人贬低。心想这看着也挺牛的,别人治不好的他治得好必有过人之处。于是特意找来郑钦安的书来读,初读感觉豁然开朗,开窍了一样。读完医理真传,感觉不错,也没发现他像别人评价的那样只知姜付桂的害人。读了郑氏三书才感觉入了门一样。
随着书读的多了,知识无论是理解的不理解的,知识得到沉淀,再回头来看看之前的你是多么的不入眼,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读的多了不说水平怎么样,眼光肯定是高了。郑氏三书的不足开始显现,迄今为止,除了黄帝内经依旧没有找到一本可以一统中医的书,一本可以从入门到精通的书。而黄帝内经确实太难,内经同样有着不足。郑氏三书有两个重要的没讲,一是十二经脉与针灸基本讲的少的可怜,针灸是看不见,二是开方下药,经方虽多,下药却难(对于我来说)。
时间久而久之,观念也不一样了。偶有所悟,蓦然觉得今天的中医可能走歪了,在这个吧里发的最多的是手淫治病,说的最多的是脾肾阳虚。
接下来讲一讲我的中医感悟,阴阳五行虽是辩证法,但讲多了更玄让人觉得神神道道的,对医学无益,尤其是阴阳五脏,遍观古籍讲的多的是肾气肾阳肾阴,肝血肝阳,脾血脾阳,胃血胃阳,心阳心血,肺失宣肺,肺失啸降,肾失纳气,肾阴虚火旺火动,肾阳虚元阳外浮,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风内动,肝失舒泄子盗母气,脾胃虚寒,胃气不降,脾阳不升胃火上逆,胆火上逆等等。肾阳之说是元后有的,之前说是命火寄于肝肾。这些东西也不是几句话说的清的,但最容易糊涂,就像现在吧里脾胃虚寒说的多,慢慢的脾肾阳虚说的多。人云亦云,三人成虎。揪其理混乱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上讲肾阳温煦五脏,肾阳温煦脾土这样的说法一度让人觉得肾阳等于脾阳的怪气,所以也有了脾肾阳虚。可见一斑理论本身混乱的问题导致治病也有问题。
关于阳气的理解,我先抛弃肾阳的说法,这让人混乱。中医觉得阳气在人不死,阳气不存人即死。其实我们也知道现代医学五脏六腑皆可换这是技术与资源的问题,那人之所以不死有两个条件一是心跳没有停止无论是真的还是替代品,而是大脑没死(大脑维系身体的运转,脑死人必死),在中医头脑归心管(可以认为是一体),同样,现代生物学身体发热是体内细胞分解多糖的结果,在化学上是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来的热,这一切都是有大脑来调节的。中医也是这样阳气归于命火,自然不应寄于肾 ,当寄于心,心本君火。之后会有佐证
关于十二经脉最难的就是这个,争议最大的也是这个,一说现代解剖学找不到这些经脉,也不是血管。我们知道的只能从古籍之中了解,黄帝内经说的经脉伏行于溪谷之间仅足太阴可见,这句话确实让人迷惑,人的血管好多都看得见,那到底是不是血管呢,后面还有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等等这些说辞意味着这肯定是血管,那又与我们所知的相矛盾,我想古人的眼睛不可能比显微镜还厉害吧,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这几千年的气候人文的变化,导致制了血脉位置的变化。想一想古代气候变化全靠身体扛,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细皮嫩肉的。所以不能纠结这个
关于阴的看法,广义上讲一切有形的都属阴,一般上讲阴气,阴血,阴水,寒湿也属阴。其实血溶于水,所以所谓的肾阴,肝阴心阴胃阴肺阴脾阴也都是指血,当然脾阴很少说多是脾阳脾血。这样一来我们就回到古代脱掉了阴阳包袱,所谓气为阳,血为阴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你看看仲景的肾气丸 ,现在来补肾阳的。人家补的是肾气 ,同样是肾气丸可有的人为什不起作用呢 ,同样是扶阳为什么有点人附子越吃越冷呢 ,最后说火神害人,扶阳害人。这到底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理论混乱的缘故,下面有解释
现在我把阴归血,阳归心。褪去阴阳包袱,再讲一下,所谓卫气处于下,营气处于中,宗气处于上,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脉外。卫气营血。首先阳归心,心脏的跳动本是阳气的表现,心跳推动血液循环,这是气的表现 。我们的胃吸收营养送入血脉这便是营气营血,营气随脉而行,十四经脉流注.。全身都能得到营养,多糖分解化热即为阴化阳。这时回过头来再看为何有的人肾气丸,和附子效果相反 ,血液就像江河,当水位下降的时候船舶的运力自然也下降,当河流枯竭,自然也就没有了运力,交通自然瘫痪,人也一样,人但有血虚 一两剂补阳自然精神焕发,多了阴血越虚,营气不行,四肢不运,身体是靠着分解多糖来发热的,现在运力不够,自然是越吃遇冷。而且我发现辛温之品,并非补品,往往辛温之药是加速多糖分解的气机 ,也就是辛温之药是通过化阴来补阳,也就是所谓的阴中求阳。正是如此性温之药,耗散真阴,今营气不行,则温药不外达。聚于内而化为阳邪,在外确是一副阴寒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