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风时大时小,微弱时吹根草都费劲,强大时能撼动整个森林,温柔时传播文明,暴怒时摧城拔寨,有人认为给风建一座牢笼便能困住它,但他们错了,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风,风可能会变弱,但从东方刮起的大风将永不消亡。
对于这个耕种民族,其实大家心里明白都是指代什么,这么就不多做解释了,我直接说我认为的优势,一共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对大一统文明的认同,因为耕种文明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得以安定的生活聚集在一个土地上形成部落,为了阻挡野兽,耕种部落有了城墙,在城墙内又诞生了秩序,为了不被别人抢走自己的土地和城墙,又发展出了武备,在接下来运用武备进行的各种兼并和争斗中,强大的耕种部落击败了弱小的耕种部落,合成更大的部落,再然后,耕种部落变成耕种国家,而接着是国家与国家间的兼并,最后变成一个大一统的耕种帝国。从此,耕种文明的人们也奠定了对于大一统的执念和认可,对于土地:大就是好,对于人:多就是强,对于武备:下一把剑会更锋利。。。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我都在说一些假大空的话,可能会认为为什么我说这个点会成为优势?我想说的是因为这个耕种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起起落落,曾经输过,曾经败过,甚至连文明都被人抢走过,但这个民族从来没有放弃过,其生命之顽强和韧性,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我想,凡是身为这个民族的一份子,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的,都应该有一份自豪感,这份自豪感不会被别有用心人的只言片语动摇半分,因为这份自豪感,应该是铭刻在灵魂深处的。
第二点,则是由于耕种文明造就了稳定和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得耕种者们有余力去点科技树,更高效的耕种农具 ,更快的织好一匹布,更高的城墙,更坚硬的盔甲,射得更远的箭,这些一段又一段的微弱科技优势,在和游牧民族的军事拉锯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造就了西汉成汤的一句话:“胡人兵刃朴钝,弓弩不利,前者五人方当汉兵一人。”这就是一汉当五胡的由来。
第三点,在拥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下,耕种文明有着强大的人口基数增长能力,这也让耕种文明拥有着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比如部队数量的损失,游牧民族,比如汉初的匈奴,如果损失了四十万的部队,基本等同灭族,而完成中原大一统的耕种民族,这个数量的损失在即使在秦朝的时期都是可以恢复得过来的。白登山之战刘邦为什么可以和冒顿单于停战?其实很大一个原因是冒顿单于考虑到自己手头上四十万部队基本已经是匈奴举国出动了,如果硬要和刘邦的三十二万部队战斗,那么即使损失十几万,对于匈奴也是属于重创了,而就算在白登山消灭了刘邦,那受到重创的匈奴可能会面对下一批三十万前来复仇的汉军,人口恢复能力也是游牧民族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对中原耕种民族造成军事优势的主要原因。
但耕种文明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点,由于耕种文明诞生的封建王朝拥有历史局限性,导致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其周期性,无法恒强,且无法避免,起因可能是膨胀人口对于土地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可能是统治阶级膨胀的欲望对平民的压榨到达了极限,可能是中央集权的衰落导致了中原的分裂,可能是天灾人祸经济衰退导致了王朝虚弱,而到了这个时期,也就是封建王朝的统治末期,因为再也无法集结精锐而庞大的部队对抗入侵,耕种民族就会进入被动防守状态,而游牧民族则会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渐开始对耕种民族形成军事上的优势:五胡乱华,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清灭南明。
第二点,耕种民族在与游牧民族完全相反的,低机动性的生存方式所在土地上,让游牧民族在绕开或击破外围防御的时候,变成一块块肥肉,由于无法快速转移人口和财富、资源,即使得知消息开始撤离了,也让游牧民族屡屡得掠夺成功,两条腿是跑不过四条腿的。这个特质也充分体现在了先天失去牧马地的北宋身上,由于军事力量缺乏机动性,北宋只能在一开始就被迫进入被动防守状态,以至于变成所有游牧民族都可以欺负一下的铁乌龟,然后逐渐走向灭亡。
第三点,耕种民族热爱安逸,享受安逸,甚至幻想敌人也喜欢安逸,因为几千年来一直在追求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这个特质,这个特质,今天在很多人身上也都体现了,而这个特质,也曾让耕种民族吃尽了亏。曾经的江南细雨绵绵,莺声燕语,软玉怀抱,让人放松了警惕,等当他们醉眼惺忪的醒来时,刀便已经砍到他们眼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