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被动休息与主动放松休息
一般人们认为,将手抬起来是一个“主动控制”的过程,这种认为是正确的。可是如果你认为将抬起来的手放下是一个“被动过程”,这种认识则是错误的。
要想亲身体验并证明这一点很容易。比如,注意一下你的额头,然后去放松它。你会感受到,在你主动放松前,额头是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
现在,再去放松一下大腿肌肉,你马上也会意识到,在你放松大腿时,腿部肌肉才“一下子”被松弛下来,而在这之前,它一直是处于紧张状态的。
为了理解为什么“放松”是一个“主动控制”的过程,我们必须先理解控制人体器官的神经系统运作机制是怎样的。
首先,人体内任何一个器官及体细胞都是由神经细胞(又被称为神经元)控制的。
就像汽车需要加油的“动力系统”和刹车板的“制动系统”共同作用才会运转自如一样,人体神经细胞也被分为了“加油”神经元及“刹车板”神经元——即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及门冬氨酸、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其作用是激发其他神经元或机体细胞的兴奋。
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其作用是抑制及降低正在兴奋着的神经元的活跃程度。
其次,人体内任何一个体细胞是否会被激活,取决于直接控制它的神经元。我们把直接激发效应细胞(分泌细胞、肌肉细胞)活跃的神经细胞称为“一级神经细胞”;而把激发一级神经细胞发放电流的神经细胞称为“二级细胞”;这样依次类推到三级、四级、五级,直至N级神经细胞。
为了更清楚说明神经元之间的运转机制,现做如下比喻:
1. 把人体内的每一个神经元,比喻成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2. 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的“生物电”信号(图3-4),比喻成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传递的声音信号。
3. 把一个神经元同时向十万个神经元发放电流信息,比喻成一个人每喊一句话都会传递到十万个人耳中。
4. 把兴奋性神经元发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元发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比喻成男人喊“兴奋”语句和女人喊“抑制”语句。
5. 把一个神经元处于静止状态,比喻成一个人处于睡眠状态。
6. 把一个神经元必须在一秒钟内累计接收到一千个神经元传递过来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才能够被激活发放一次动作电位,比喻成一个人必须在一秒钟内累计接收到一千句男人喊的“兴奋”语句才会被叫醒喊上一句话(这句话既可以是“兴奋”,也可以是“抑制”;而被叫醒的人既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有了以上的比喻,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运作机制就变得十分容易了。下面以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一个人在睡眠中,这时在一秒钟内累积有一千个男人向他喊“兴奋”,此时这个人就会被叫醒——如果这个人是个女人,她就会喊上一句“抑制”给十万个人听。如果这个人是个男人,他就会喊一句“兴奋”给十万个人听——这十万个人当中也同时包括了男人和女人——包括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2. 一个人在睡眠中,这时在一秒钟内他累积接收到一千个男人向他喊“兴奋”的语句,同时他也接收到一个女人喊了一句“抑制”的话。结果此时该女人喊的“抑制”就抵消了一个男人所喊“兴奋”的效应。这样简单地相加减,这个人在一秒钟内累积所听到的“兴奋”语句量就只有999句。因为没有达到能够唤醒这个人所需1000句“兴奋”的“量”(在神经生理学上称为“阈值”),所以这个人还是会处于睡眠中而无法被叫醒。这种情况就叫做“一票否决”。
3. 一个人在睡眠中,这时在一秒钟内累积有一千五百个男人向他喊了“兴奋”,而同时他也接收到500个女人喊了500句的“抑制”。此时,这个人总计接收到的综合后的“兴奋”语句量已经达过了1000句,所以这个人会被叫醒而喊上一句话——“兴奋”或“抑制”。这种情况就叫做“只要男人数目众多,五百个女人也白喊”。
4. 一个人在睡眠中,这时在一秒钟内累积有3000个男人向他喊“兴奋”,而另外他在同一时间也接收到5000个女人喊了5000句的“抑制”。此时这个人总计接收到的综合后的“兴奋”语句量已经为负2000句,所以,这个人无论如何在这一秒钟内是无法被叫醒的。
但是在下一秒钟,这个人接收到了2000句“兴奋”,而同时又接收到1000句“抑制”,此时,这个人还是会被叫醒喊上一句话。就是说,到下一秒钟,一切又从“零”开始!
进一步说,就算是在上一秒钟,这个人接收到一万句“抑制”,而在下一秒钟这一万句的“抑制”都将变为“废话”(涌进细胞的正电或负电离子会很快消散)。就是说,在下一个一秒钟的时间空当里,只要这个人接收到的“兴奋”语句超过“抑制”语句1000句,这个人就会被“叫醒”。
再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细胞在一秒钟内接收到一万句“兴奋”的话,这个人也只能苏醒一次喊上一句话,而不是会苏醒十次喊上十句话。到下一秒钟,这一万句“兴奋”的话也都将变为“废话”。
总之,一个神经细胞在“一秒钟内”是否会被激活,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与它有联系的神经元的兴奋,而是取决于众多神经元共同向它发放兴奋性或抑制性信息经过简单加减法总和后作用的结果(这种总和又分为“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以上这种神经细胞是否会被激活的特别机制,在神经生理学上被表达为“全或无”。什么是“全或无”呢?简单地说,就是有,或者没有。
例如,一个神经元在一秒钟内接收到的兴奋信息只要低于1000次“阈值”的量,这个神经元就不会被激活放电(只要低于1000次兴奋信息的量,神经元就不会被激活,所以就等于没有,就被表达为“无”)。反方向说,就算这个神经元在一秒钟内接收到一万次兴奋的信息量,它也只能兴奋一次,而不是兴奋十次(高于1000次的兴奋信息,无论高出多少也只能活动一次,这就被表达为“全”)。
更进一步说,任何一个细胞组织或器官要想活动一次,也存在着“全或无”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你身体中的任何一个神经细胞在“1秒钟内”都会自动放电兴奋1次(对于神经细胞在单位时间内兴奋的次数,只做容易理解的近似说明,实际上神经元自发放电的频率还要高得多),当然也会连锁性引发相应的效应器官——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被激活1次。
其次,由于“全或无”机制,这种激活变得异常复杂。比如,世界上最先进机器人的灵活性比蚯蚓(蚯蚓神经系统是依靠“全或无”机制运作的)还差得很多——看看机器人的笨拙的动作你就清楚了。所以,人工智能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要想让一个肢体器官,或一簇腺体细胞彻底被激活,关键取决于神经细胞活动发放电流信息的频率(频率就是一秒钟内细胞兴奋发放电流的次数)。比方说,你在没有用“意念”驱动抬手的动作时,控制你手臂肌肉的神经细胞及其所控制的肌肉细胞只是在1秒钟引发1次的兴奋放电反应;当你要用意念去驱动手抬起来时,这些神经细胞就需要在1秒钟内同时发放电流信息100次以上!
假如这些神经细胞在1秒钟内同时放电10次,你不会抬起手,也许只是手动了一下。假如有20%的神经细胞在1秒钟内同时放电100次,你也不会抬起手,也只是动了一下手而已。所以,要想激发某一肢体器官的运动或腺体细胞的分泌,被你“意念”所激发放电的“兴奋性神经细胞的量”及“放电频率的量”,必须同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引发效应。比如,一个踢腿动作就需要你控制大腿的肌肉的神经细胞同时放电,而且其频率要达到每秒钟100次以上。
看来只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还真复杂。不过反过来想想,自己“心念”的力量也真的非常大,仅仅是一个意念就会同时激发数十亿个神经细胞大量且同时高频率地放电——这电量总和足可以点亮一只手电筒灯泡!
当你要去做出一个运动,你脑中的意念所激发的是大量“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当你用意念去“放松”时,你脑中的意念所激发的是“抑制性神经元”的大量活动。比如,现在你就可以用意念去放松面部肌肉,你会感受到脸颊及嘴部四周的肌肉一下子“耷拉”了下来,而在你没有去放松前,这些肌肉是一直处于紧张的自主放电的活动中的。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没有去主动放松前,肌肉和内脏器官是一直处于自动放电紧张状态的呢?原因是这样的:一辆已经“发动起来”的汽车很容易在10秒钟内加速到10公里 / 小时的速度,而一辆“未启动”的汽车恐怕在10秒钟内只能刚刚启动起来,其速度也只会达到1公里 / 小时的样子!
在进化上,任何动物为了寻找食物都需要四处游走,这样天敌对自己的危险就无处不在。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快速的反应——逃跑或战斗,就成为了生存下来的最佳准备状态。所以,任何动物只要处于“清醒”状态,身体上的神经细胞、肌肉与腺体细胞虽然没有达到高速运转状态,也会像“启动的”汽车一样时刻处于可以进入高速运转的“启动”状态,以应对不知什么时候会到来的危险,例如,一个“清醒”的人会比一个“迷迷糊糊”的人更容易躲避汽车或老虎的攻击。因此,人只要处于“清醒”状态,就像汽车在启动状态中一样,你身体的器官功能及细胞都会处于“启动状态”——属于一种自动放电的“紧张状态”。
如果今天我们还是像原始人一样生活在野外的话,就还会和野兔、野鹿一样,时时需要生命机能处于这种“启动状态”。然而,当人类智能引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现今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80%的时间是不需要这种“启动状态”的,因为现在只有在动物园中才能碰到人类的天敌——老虎。当然,你在忙碌的工作中或马路上时,是时时需要这种“启动状态”的。但在家里、办公室等安全场所的休息中,则可以适时关闭这种“启动状态”。
一个从来没有练习过如何“放松”的人,“生物本能”会让他的机体一直处于空耗能量的“启动状态”。而“完全放松”的目的,就是在我们不需要的时候,关闭这种由于“进化”而形成的“启动状态”,使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超强度”的休息效果,同时为修习禅定打好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放松”是一个“主动控制”的过程。
进一步地说,如果你认为睡眠状态是一个身体完全放松的休息状态,那你也是错误的。因为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一个人睡眠的过程发现,一个人在一夜八小时的睡眠过程中,肢体总是动来动去的,所以人们有时会出现“早晨一觉醒来反而觉得更累”的现象。
更清楚地说,睡眠是一个“被动休息”的过程,放松是一个“主动控制休息”的过程。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效果就会差别非常的大。所以“睡觉”与“完全放松”在休息上是不同的概念。主动的放松对于一个人快速恢复体力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所以才会出现深度放松休息30分钟抵得上一夜睡眠的神奇休息效果。通过完全放松方式进行主动控制休息的示意图见图3-5所示。
而为什么人们在平常生活中没有发现这点呢?原因很简单,就像如果不通过练习,一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学会骑车一样,一个没有经过系统放松训练过的人,他一生中都不会体验到那种深度放松所带给他的神奇休息效果。
对于科学禅定的放松方法,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并熟练掌握后,你就可以不拘于场地——如坐公交车、工作之余、看电视时,进行完全放松的休息,并体验心愉意悦的境界了。
注意:科学“三调放松”是一种身体肌肉的完全放松,而“心灵”不要跟着放松的状态——就是让身体“睡觉”,而“心”不要跟着睡觉的状态。如果心也跟着放松,就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当然,身体放松会诱发心灵也跟着“放松”(睡觉),而锻炼“心力”的一个取向,就是要“剥离”这种诱导关系!
一般人们认为,将手抬起来是一个“主动控制”的过程,这种认为是正确的。可是如果你认为将抬起来的手放下是一个“被动过程”,这种认识则是错误的。
要想亲身体验并证明这一点很容易。比如,注意一下你的额头,然后去放松它。你会感受到,在你主动放松前,额头是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
现在,再去放松一下大腿肌肉,你马上也会意识到,在你放松大腿时,腿部肌肉才“一下子”被松弛下来,而在这之前,它一直是处于紧张状态的。
为了理解为什么“放松”是一个“主动控制”的过程,我们必须先理解控制人体器官的神经系统运作机制是怎样的。
首先,人体内任何一个器官及体细胞都是由神经细胞(又被称为神经元)控制的。
就像汽车需要加油的“动力系统”和刹车板的“制动系统”共同作用才会运转自如一样,人体神经细胞也被分为了“加油”神经元及“刹车板”神经元——即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及门冬氨酸、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其作用是激发其他神经元或机体细胞的兴奋。
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其作用是抑制及降低正在兴奋着的神经元的活跃程度。
其次,人体内任何一个体细胞是否会被激活,取决于直接控制它的神经元。我们把直接激发效应细胞(分泌细胞、肌肉细胞)活跃的神经细胞称为“一级神经细胞”;而把激发一级神经细胞发放电流的神经细胞称为“二级细胞”;这样依次类推到三级、四级、五级,直至N级神经细胞。
为了更清楚说明神经元之间的运转机制,现做如下比喻:
1. 把人体内的每一个神经元,比喻成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2. 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的“生物电”信号(图3-4),比喻成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传递的声音信号。
3. 把一个神经元同时向十万个神经元发放电流信息,比喻成一个人每喊一句话都会传递到十万个人耳中。
4. 把兴奋性神经元发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元发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比喻成男人喊“兴奋”语句和女人喊“抑制”语句。
5. 把一个神经元处于静止状态,比喻成一个人处于睡眠状态。
6. 把一个神经元必须在一秒钟内累计接收到一千个神经元传递过来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才能够被激活发放一次动作电位,比喻成一个人必须在一秒钟内累计接收到一千句男人喊的“兴奋”语句才会被叫醒喊上一句话(这句话既可以是“兴奋”,也可以是“抑制”;而被叫醒的人既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有了以上的比喻,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运作机制就变得十分容易了。下面以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一个人在睡眠中,这时在一秒钟内累积有一千个男人向他喊“兴奋”,此时这个人就会被叫醒——如果这个人是个女人,她就会喊上一句“抑制”给十万个人听。如果这个人是个男人,他就会喊一句“兴奋”给十万个人听——这十万个人当中也同时包括了男人和女人——包括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2. 一个人在睡眠中,这时在一秒钟内他累积接收到一千个男人向他喊“兴奋”的语句,同时他也接收到一个女人喊了一句“抑制”的话。结果此时该女人喊的“抑制”就抵消了一个男人所喊“兴奋”的效应。这样简单地相加减,这个人在一秒钟内累积所听到的“兴奋”语句量就只有999句。因为没有达到能够唤醒这个人所需1000句“兴奋”的“量”(在神经生理学上称为“阈值”),所以这个人还是会处于睡眠中而无法被叫醒。这种情况就叫做“一票否决”。
3. 一个人在睡眠中,这时在一秒钟内累积有一千五百个男人向他喊了“兴奋”,而同时他也接收到500个女人喊了500句的“抑制”。此时,这个人总计接收到的综合后的“兴奋”语句量已经达过了1000句,所以这个人会被叫醒而喊上一句话——“兴奋”或“抑制”。这种情况就叫做“只要男人数目众多,五百个女人也白喊”。
4. 一个人在睡眠中,这时在一秒钟内累积有3000个男人向他喊“兴奋”,而另外他在同一时间也接收到5000个女人喊了5000句的“抑制”。此时这个人总计接收到的综合后的“兴奋”语句量已经为负2000句,所以,这个人无论如何在这一秒钟内是无法被叫醒的。
但是在下一秒钟,这个人接收到了2000句“兴奋”,而同时又接收到1000句“抑制”,此时,这个人还是会被叫醒喊上一句话。就是说,到下一秒钟,一切又从“零”开始!
进一步说,就算是在上一秒钟,这个人接收到一万句“抑制”,而在下一秒钟这一万句的“抑制”都将变为“废话”(涌进细胞的正电或负电离子会很快消散)。就是说,在下一个一秒钟的时间空当里,只要这个人接收到的“兴奋”语句超过“抑制”语句1000句,这个人就会被“叫醒”。
再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细胞在一秒钟内接收到一万句“兴奋”的话,这个人也只能苏醒一次喊上一句话,而不是会苏醒十次喊上十句话。到下一秒钟,这一万句“兴奋”的话也都将变为“废话”。
总之,一个神经细胞在“一秒钟内”是否会被激活,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与它有联系的神经元的兴奋,而是取决于众多神经元共同向它发放兴奋性或抑制性信息经过简单加减法总和后作用的结果(这种总和又分为“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以上这种神经细胞是否会被激活的特别机制,在神经生理学上被表达为“全或无”。什么是“全或无”呢?简单地说,就是有,或者没有。
例如,一个神经元在一秒钟内接收到的兴奋信息只要低于1000次“阈值”的量,这个神经元就不会被激活放电(只要低于1000次兴奋信息的量,神经元就不会被激活,所以就等于没有,就被表达为“无”)。反方向说,就算这个神经元在一秒钟内接收到一万次兴奋的信息量,它也只能兴奋一次,而不是兴奋十次(高于1000次的兴奋信息,无论高出多少也只能活动一次,这就被表达为“全”)。
更进一步说,任何一个细胞组织或器官要想活动一次,也存在着“全或无”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你身体中的任何一个神经细胞在“1秒钟内”都会自动放电兴奋1次(对于神经细胞在单位时间内兴奋的次数,只做容易理解的近似说明,实际上神经元自发放电的频率还要高得多),当然也会连锁性引发相应的效应器官——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被激活1次。
其次,由于“全或无”机制,这种激活变得异常复杂。比如,世界上最先进机器人的灵活性比蚯蚓(蚯蚓神经系统是依靠“全或无”机制运作的)还差得很多——看看机器人的笨拙的动作你就清楚了。所以,人工智能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要想让一个肢体器官,或一簇腺体细胞彻底被激活,关键取决于神经细胞活动发放电流信息的频率(频率就是一秒钟内细胞兴奋发放电流的次数)。比方说,你在没有用“意念”驱动抬手的动作时,控制你手臂肌肉的神经细胞及其所控制的肌肉细胞只是在1秒钟引发1次的兴奋放电反应;当你要用意念去驱动手抬起来时,这些神经细胞就需要在1秒钟内同时发放电流信息100次以上!
假如这些神经细胞在1秒钟内同时放电10次,你不会抬起手,也许只是手动了一下。假如有20%的神经细胞在1秒钟内同时放电100次,你也不会抬起手,也只是动了一下手而已。所以,要想激发某一肢体器官的运动或腺体细胞的分泌,被你“意念”所激发放电的“兴奋性神经细胞的量”及“放电频率的量”,必须同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引发效应。比如,一个踢腿动作就需要你控制大腿的肌肉的神经细胞同时放电,而且其频率要达到每秒钟100次以上。
看来只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还真复杂。不过反过来想想,自己“心念”的力量也真的非常大,仅仅是一个意念就会同时激发数十亿个神经细胞大量且同时高频率地放电——这电量总和足可以点亮一只手电筒灯泡!
当你要去做出一个运动,你脑中的意念所激发的是大量“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当你用意念去“放松”时,你脑中的意念所激发的是“抑制性神经元”的大量活动。比如,现在你就可以用意念去放松面部肌肉,你会感受到脸颊及嘴部四周的肌肉一下子“耷拉”了下来,而在你没有去放松前,这些肌肉是一直处于紧张的自主放电的活动中的。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没有去主动放松前,肌肉和内脏器官是一直处于自动放电紧张状态的呢?原因是这样的:一辆已经“发动起来”的汽车很容易在10秒钟内加速到10公里 / 小时的速度,而一辆“未启动”的汽车恐怕在10秒钟内只能刚刚启动起来,其速度也只会达到1公里 / 小时的样子!
在进化上,任何动物为了寻找食物都需要四处游走,这样天敌对自己的危险就无处不在。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快速的反应——逃跑或战斗,就成为了生存下来的最佳准备状态。所以,任何动物只要处于“清醒”状态,身体上的神经细胞、肌肉与腺体细胞虽然没有达到高速运转状态,也会像“启动的”汽车一样时刻处于可以进入高速运转的“启动”状态,以应对不知什么时候会到来的危险,例如,一个“清醒”的人会比一个“迷迷糊糊”的人更容易躲避汽车或老虎的攻击。因此,人只要处于“清醒”状态,就像汽车在启动状态中一样,你身体的器官功能及细胞都会处于“启动状态”——属于一种自动放电的“紧张状态”。
如果今天我们还是像原始人一样生活在野外的话,就还会和野兔、野鹿一样,时时需要生命机能处于这种“启动状态”。然而,当人类智能引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现今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80%的时间是不需要这种“启动状态”的,因为现在只有在动物园中才能碰到人类的天敌——老虎。当然,你在忙碌的工作中或马路上时,是时时需要这种“启动状态”的。但在家里、办公室等安全场所的休息中,则可以适时关闭这种“启动状态”。
一个从来没有练习过如何“放松”的人,“生物本能”会让他的机体一直处于空耗能量的“启动状态”。而“完全放松”的目的,就是在我们不需要的时候,关闭这种由于“进化”而形成的“启动状态”,使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超强度”的休息效果,同时为修习禅定打好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放松”是一个“主动控制”的过程。
进一步地说,如果你认为睡眠状态是一个身体完全放松的休息状态,那你也是错误的。因为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一个人睡眠的过程发现,一个人在一夜八小时的睡眠过程中,肢体总是动来动去的,所以人们有时会出现“早晨一觉醒来反而觉得更累”的现象。
更清楚地说,睡眠是一个“被动休息”的过程,放松是一个“主动控制休息”的过程。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效果就会差别非常的大。所以“睡觉”与“完全放松”在休息上是不同的概念。主动的放松对于一个人快速恢复体力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所以才会出现深度放松休息30分钟抵得上一夜睡眠的神奇休息效果。通过完全放松方式进行主动控制休息的示意图见图3-5所示。
而为什么人们在平常生活中没有发现这点呢?原因很简单,就像如果不通过练习,一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学会骑车一样,一个没有经过系统放松训练过的人,他一生中都不会体验到那种深度放松所带给他的神奇休息效果。
对于科学禅定的放松方法,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并熟练掌握后,你就可以不拘于场地——如坐公交车、工作之余、看电视时,进行完全放松的休息,并体验心愉意悦的境界了。
注意:科学“三调放松”是一种身体肌肉的完全放松,而“心灵”不要跟着放松的状态——就是让身体“睡觉”,而“心”不要跟着睡觉的状态。如果心也跟着放松,就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当然,身体放松会诱发心灵也跟着“放松”(睡觉),而锻炼“心力”的一个取向,就是要“剥离”这种诱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