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吧 关注:20,911贴子:176,766

【白话文】《聊斋志异》原著部分白话文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for 度儿


1楼2010-02-27 02:43回复
    此贴会持续的更新,顺序自由~


    3楼2010-02-27 02: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娇娜年约十八九岁,她那娇美的眼睛里流露出聪明和智慧,苗条的身材像细柳婀娜多姿。孔生眼见娇娜美丽超群,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呻吟之声也自然停止了。少年公子对娇娜说:“这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情深如同胞兄弟,你可要好好给他治病啊。”听兄长这么一说,娇娜即收敛起羞答答的神色,轻挽长袖,走近病床,给孔生诊断起来。当娇娜用手轻轻给孔生按脉时,孔生直觉得她身上飘过来的香气赛过兰花。娇娜笑着对孔生说:“你的病虽然凶险,但可以治好。不过,肤块已经凝肿,非割皮削肉不可。”于是,她脱下手臂上的金钏,把它放在患处,慢慢地往下按。只见痈疖往上凸出,高出金钏一寸多,而痈疖根边余下的肿块,全部收束在内,范围缩小,不再有碗口大了。娇娜一手轻掀罗衣,解下腰间一刃佩刀,按钏持刀,顺着痈根轻轻割下肿块。流出来的紫色淤血,沾满了床席。孔生的心情一直很好,他内心希望娇娜给他做手术的时间越长越好。从孔生身上割下来的一块腐肉,团团圆圆的,像树上的瘦结疤。娇娜又叫人拿水来,替孔生清洗伤口。然后,她从口中吐出一粒红丸,按在伤口边的肌肉上,不断地旋转。转了一圈,孔生便感到热火蒸腾;转到第二圈,觉得肌肉里隐隐发痒;第三圈转完后,感到遍体清凉,沁入骨髓。这时,娇娜方才收起红丸吞入咽喉,对孔生说:“你的病已经完全好了!”说完,她就转身走了。孔生从床上一跃而起,他嘴里说着感激的话,身上的疼痛已完全消失了。  
      孔生的病经娇娜之手完全治愈了,但他又添新的痛苦:这便是他对娇娜的思念、倾慕之情,几乎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从此,他时常抛开书本呆呆地闲坐着。少年公子早已猜透他的心事,便对他说:“我为兄长找到一位美丽的女友。”孔生问:“是谁?”公子说:“也是我的亲戚。”孔生凝思良久,回答说:“不必了。”于是对着墙壁吟诵唐人元稹的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公子懂得孔生的意思是他已情有独钟,公子说:“我父亲仰慕你的才华,常想与你联姻。但我只有一个小妹,年纪又小。我有个姨表妹阿松,年满十八,长得落落大方,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前去打量。她每天在花园散步,你可悄悄到前厢房去观察她。”孔生照少年公子的话去做,果然看见娇娜陪伴着一个漂亮的女子来了,她的画眉弯细,步态轻盈,姿色与娇娜不相上下。孔生很高兴,便请公子作媒。第二天,公子从内室里出来,祝贺孔生说:“事情已办成了。”于是,公子吩咐家人装修了一间房子,要替孔生办婚事。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鼓乐大作,热闹非常。孔生觉得仿佛跟仙人住在一起,快乐极了。  
      光阴荏苒。一天晚上,公子对孔生说:“你对我学业帮助很大,我将终生不忘。最近单公子已打完官司,马上就要搬回来住,他催我们尽快搬出。我们打算回陕西。以后我们很难再相会,为此我感到很难过。”孔生说愿意跟他们一同西行,公子则劝他回家乡,孔生感到进退两难。公子说:“不必担心,我能马上送你远行。”没有多久,太公带着松娘进来了,他赠给孔生百两黄金。接着,公子用左右手分别握住孔生与松娘的手,叫他们闭起眼睛。孔生只觉得身体飘飘然在空中飞行,耳边风声呼啸。过了半晌,公子说:“到了。”孔生睁开眼一看,果然已回到老家、这才知道公子原来是仙人。孔生满面春风去敲家门,母亲见他回来了分外高兴,看见儿媳妇长得端庄漂亮,老太太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待孔生回头一看,公子早已没影儿了。松娘孝敬公婆,她的容貌与贤惠,远近闻名。后来,孔生考中进士,在延安当司法官。他携家眷赴任,母亲因路远没有一同前往。松娘生了个男孩,取名小宦。过了一段光景,孔生因指控上司违法而被革职,只是由于公事还没办完,暂时还没有还乡。  
      有一天,孔生偶然到郊野打猎,在途中遇到一位骑着黑马的英俊少年,那少年看见他便不住地打量他。孔生仔细一看,原来是老朋友皇甫公子。两人不约而同勒住马。多年未见面,真是悲喜交集。公子邀孔生到家里作客。他们策马走进一个村庄,只见树木葱葱,遮天蔽日。进入家门,里面金碧辉煌,俨然世家模样。孔生问娇娜在哪里,公子说她已出嫁了。  
      


      5楼2010-02-27 02:48
      回复
        听说岳母已去世,孔生心里很难过。住了一夜回家后,孔生又与松娘一同来公子家作客。凑巧娇娜也来了,她抱起小宦逗他说:“姐姐把我们的种族搞混乱了。”孔生感谢她当年治病之恩,她笑着说:“姐夫已成贵人,疮也好了,还记得当时的疼痛吗?”娇娜的丈夫吴郎,也来拜见孔生,住了两夜才告别。  
        有一天,公子忧心忡忡地对孔生说:“我家有大灾将临,你肯相救吗?”孔生虽不知是什么事,但愿以死相救。公子迅速回去,把一家人都带来,跪在堂上围拜孔生。孔生大吃一惊,忙问原由。公子说:“我们并不是人,而是狐狸。现在已难逃雷霆劫难。你如果肯以身相救,那我们全家都能活命;如你不肯,就请抱小宦快快离开,以免遭连累。”孔生发誓要与公子一家同生共死。于是,公子就让他拿着宝剑守在门口,并嘱咐说:“雷击时,你一定站稳不要动!”孔生按照公子的要求去行动。刹那间果然阴云密布,白昼变成黑夜。孔生回头看看旧屋,不见门房,只见高坟像小山,下面有个无底的大洞。孔生惊魂未定,忽听得一声巨响,地动山摇,雨急风狂,连老树都被拔根而起。他的眼被震花了,耳朵也被震聋了,但他仍然屹立不动。这时,他看见浓黑的烟雾中,一个利嘴长爪的鬼怪,从洞穴中抓起一个人,随烟直上。孔生觉得被抓的那个人的外貌很像娇娜,他急忙跳起来,用剑击鬼怪,那个人便随着剑掉下来了。突然雷声大作,把他击倒在地上,他当即死去。过了片刻,天晴云散,娇娜也苏醒了。她见孔生死在自己身边,边哭边说:“孔郎为我而死,我还活着做什么?”这时,松娘也出来了,两人把孔生抬进屋去。娇娜叫松娘捧着孔生的头,叫哥哥用金簪拔开他的牙关,自己托起他的下巴,用舌尖把一粒红丸送入他口中,然后做人工呼吸。红丸随着呼气进入孔生的喉咙,发出格格声响。过了一会儿,孔生又活过来了。他看见全  
        家人都站在他面前,仿佛刚从梦中苏醒。这样,全家人又团圆了。孔生认为这地方太幽旷了,不可久居。他建议一同回老家。对他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只有娇娜有些不高兴。孔生邀请吴郎同行,娇娜则担心婆婆舍不得幼子,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没结果。忽然,吴家家奴汗流浃背地跑过来说吴家在同一天也遭雷劫,全家都死了。娇娜顿足大哭一场。大家一个劲地安慰她、劝导她。于是决定都搬走。孔生进城办了几天事,他回来后,连夜启程搬回老家。回到老家以后,公子一家住在空闲的园子里,园门常常反锁着,只有孔生与松娘来时才开启。孔生与公子两家人相聚,下棋、饮酒、聊天,就跟一家人一样。小宦长大后,面貌清秀,但透出几分狐媚。他到外面游玩时,别人都知道他是狐仙的儿子。
        


        6楼2010-02-27 02:48
        回复
          活丈夫王生。道士推辞说自己不行,陈氏更加悲恸,跪在地上不肯起身。道士想了一想,说:“我的法术很浅,真的不能起死回生。我给你介绍一个人,或许他能使死人复生。你去求求他肯定会有效果。”陈氏问那人是谁,道士说:“街市上有个经常睡在粪土中的疯子,你不妨叩头哀求他救人。如果他百般侮辱你,你可千万不要恼火。”二郎也曾听说过这个人,于是,他谢别道士,与嫂子陈氏一同到街市找那个疯人。  
          在街市上,他们看见那个乞丐正在路上疯疯颠颠地唱歌,流出的鼻涕有几尺长,浑身肮脏不堪,叫人避而远之。陈氏跪着叩头到他面前,他却笑着说:“美人爱我吗?”陈氏把丈夫被恶鬼杀死的事告诉了他,并请他救活丈夫。那乞丐又大笑着说:“每个男人都可以做你的丈夫,为什么要去救活他?”陈氏再三哀求,乞丐说:“真怪呀!人死了求我救活他,难道我是阎王爷吗?”说完,他竟愤怒地用木杖打陈氏,陈氏忍痛让他打。街市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几乎筑成一道人墙。那乞丐忽然吐出一口浓痰,送到陈氏嘴边说:“吞下去!”陈氏当时面红耳赤,觉得很为难,但想起道士说过的那些话,只得强忍着吞下去了。陈氏觉得那口痰像团棉花那么硬,在咽道里发出格格声响,最后停结在胸膛里。只听那乞丐又笑着说:“美人爱我啊!”说完就走了,连头也不回。陈氏和二郎跟在他后面,他走到庙里后,便不见踪影了。陈氏他们在庙前庙后四处查找,没有找到任何踪影,只得又惭又恨地返回家。陈氏真是百感交集,她既悲悼丈夫死得惨,又后悔吞下乞丐的痰使自己蒙受羞辱。她哭得死去活来,也想一死了之,正想给亡夫擦血装尸,家人又都远远地站着不敢过来相助。陈氏只好一个人抱尸收肠,她边料理边哭号。由于哭久了嗓音已完全嘶哑,她忽然想吐,感觉胸腹中有块东西直往上冲,不等她回过头,那块东西已落入丈夫的胸腔里。她惊奇地发现,原来是颗人心,它已在丈夫的胸腔中突突地跳动着,而且散发出蒸蒸热气。陈氏觉得十分奇怪,赶忙用手把丈夫的胸腔合拢,并用力往胸中间挤合。她稍一松劲,热气就从伤缝中往外冒。于是,她连忙撕了块丝帛把伤口包扎起来。她用手触摸丈夫的尸体,发觉已有体温。她忙又盖上被子。到半夜一看,丈夫已在微弱地呼吸。天亮时,丈夫竟然复活了。她听见王生说:“我恍恍惚惚像做了个梦,只是一直觉得肚子痛得厉害。”陈氏看看丈夫的伤口,发现已只留下个铜钱大小的痂疖,不久,竟完全痊愈了。       
          


          8楼2010-02-27 02:51
          回复
            《雨钱》
            滨州有个秀才,一天在书斋里读书,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个白发老翁,相貌很古朴。秀才把他迎了进来。问他姓氏,老翁自称:“姓胡,本是狐仙,因仰慕你的高雅,希望能和你朝夕相处。”秀才本来生性旷达,也不以此为怪,便同这位老翁谈古论今。老翁知识渊博,所说的话,十分深刻、富有哲理。秀才打心眼里佩服,留他住了很久。一天,秀才私下祈求老翁说:“你特别宠爱我,见我如此穷困,你只要一举手,金钱应该马上就来,何不稍稍帮助我一下呢?”老翁沉默不语,好像认为不能这样做,一会儿笑道:“这是件很容易的事,但要十几个钱做本钱。”秀才按他的话办了。于是,老翁和秀才一起进到密室中,念起咒语,一会儿,成千上万的钱从屋梁上叮叮当当地掉下来,如同暴雨,转眼之间就淹没了膝盖,拔出脚来又立刻淹没了脚踝,一丈左右宽的房子,大约有三四尺深。老翁这时才回头对秀才说:“能完全满足你的愿望吗?”秀才说:“足够了。”老翁手一挥,钱雨一下子就停了,这才锁上门一起出来。秀才暗自惊喜自己突然发财了。  
            过了一会儿,秀才到房里去拿钱用,见满屋的钱都没有了,只有作本钱的十几个钱还在。秀才大失所望,十分生气地对着老翁,责怪老翁骗人。老翁生气地说:“我本想和你作文字之交,不是想和你一起作贼!要想如你秀才的意,只能去找 梁上 君子交朋友,老夫不能遵命!”于是一甩衣袖,走了。          
            


            10楼2010-02-27 03:00
            回复
              《崂山道士》
              淄川县有个姓王的读书人,排行第七,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后代。他从小就喜爱学习道术。听人说劳山有许多仙人,他就背着书箱前往游历。有一天,他登上一座山顶,看见一座道观非常幽静。有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虽白发垂肩,却神态自若,气度不凡。王七立即上前行礼并与这位道士攀谈起来。道士谈道术谈得极为精深玄妙。王七心悦诚服,便请求拜道士为师。道士说:“你娇生惯养的,恐怕吃不了苦。”王七回答说:“我能。”这个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都到齐了,王七向他们一一行过见面礼,便留在观中学道。  
              第二天凌晨,道士把王七叫去,给他一把斧子,叫他随徒弟们一道进山砍柴。王七恭恭敬敬地听从师父吩咐,随大家进山去砍柴。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王七的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实在忍受不住了,便暗地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有一天晚上,王七回到观中,看见师父陪两位客人在饮酒。这时天色昏  
              暗,还没点灯烛。王七见师父用纸剪成一面圆镜,粘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月照耀,满屋生辉,屋里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众徒弟围绕侍候,忙个不停。这时一位客人说:“今天这样的良宵美景真是快乐,大家不能不共享快乐。”于是帅父从桌上取下一樽酒壶,分赏给徒弟们,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七心想:门徒七八个人,一壶酒哪能个个喝得到?这时众门徒纷纷找杯子找碗,抢先喝酒,惟恐轮到自己时酒壶空了。然而来回地斟酒,壶中的酒却一点也不见减少。王七心中暗自称奇。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多谢主人赐给明月照耀,不过,像这样默默地饮酒,也未免太乏味了,为何不把嫦娥从月宫中请来?”这时,王七又见师父将手中的筷子向月宫中抛去。不一会儿,便见一位美人从月亮中走出。开始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步履翩翩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过了一会儿,又歌唱道:“神仙啊神仙,你们还回来吗?”为什么把我幽禁在广寒宫中啊!”歌声清脆悠扬,如同洞箫中吹出的音响。歌唱完了,她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大家正惊奇地注视着,那仙女已还原成一支筷子。师父和客人大笑起来。又有一位客人说:“今晚真快乐,可我喝醉了,你们到月宫为我饯行好吗?”于是三人移动酒席,渐渐进入月中。众徒弟看三人坐在月光中饮酒,连胡须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如同镜中的人影一样。又过了一会儿,月亮渐暗。有一个门徒点上蜡烛进来,却只见道士一个人独坐桌旁,客人不见踪影,桌上残羹剩菜还在。回头再看墙上月亮,只是一张如同镜子大小的圆纸而已。道士问众徒弟:“喝够了吗?”众人齐声回答:“足了。”道士说:“既然喝够了,就该早早睡觉,不要误了明天砍柴割草。”众徒弟连连答应退了出来。王七心中暗暗羡慕师父的道术,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王七实在吃不了这个苦,而道士却不传授给他一点点法术。他再也不愿等待了,便向师父辞别,他说:“弟子走了好几百里路,来找仙师求教,纵然不能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就是传给我一点小小的法术,也可安慰我这颗求教的心。现在已过去两三个月,但每天却不过是上山砍柴,早出晚归。弟子在家时,还真的没有吃过这种苦。”道士笑着说:“我早就说你吃不得这个苦,今天果然证明了。明天早上就打发你动身回家吧。”王七说:“弟子在这里也劳动几个月了,请师父传授点小技给我,也不负此行了。”道士问:“你想学点什么法术?”王七说:“我常见师父行走时,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隔你,只要学到这一法术我就满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就把穿墙的口诀传授给他,叫他自己念咒语,念完,喊了声“过去!”王七面对墙壁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往里去。”王七便不慌不忙地往墙里走去。等他走到墙根边却止步不进。道士说:“你要低着头猛然朝里进,不要犹豫!”王七按照师父的话做,果然在离墙几步时,猛地向墙壁冲去。到了墙边,就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待他回头一看,自己已站在墙外了。他心中大喜,进去谢过师父。道士说:“回去以后,应去掉私心杂念,否则不灵验。”于是送给他路费让他回去了。王七回到家中,逢人便自吹遇上了神仙,学到了法术,就是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他的妻子不信,王七便模仿在劳山的作法,在离墙几尺远处,猛地一下往里冲。结果一头撞到墙壁上,一下子跌倒在地。妻子把他扶起一看,额头上鼓起一个大包,像个大鸡蛋似的。妻子不由得开起他的玩笑。王七又愧又恨,便一个劲地骂老道士没安好心。        
              


              14楼2010-02-27 03:06
              回复
                晚上,许某梦见王六郎来了,衣冠鲜明,和以往大不一样。他感谢许某说:“多谢你远道前来探访我。我高兴得眼泪直流。只是我现任小小的土地神,虽与你近在咫尺,但不便与你会面,我心中非常遗憾。这里老百姓送你一些薄礼,聊以报答你昔日对我的友情。你回去时,我会再来送你的。”住了几天,许某要回家,众人殷勤诚恳地挽留他,早晚都有人宴请他,有时一天有好几个人请他。许某坚决辞谢要回家。于是众人拿着礼单和包袱,争着送东西给他,不到一天,赠送的东西装满了他的行李袋。老人与小孩夹道送行,一直把他送出村子。许某快出村子的时候,突然刮起一股羊角风,这股风护送他行了十几里路。许某再次拜告说:“王六郎请保重!不劳你远送了。你心地仁慈,必能造福一方,不需要我这个老朋友多说了。”羊角风盘旋很久才散去。全村人也嗟叹着回去了。许某回家后,家里比以前稍稍富裕些,于是就不再捕鱼了。后来,他向招远人问土地神的情况,都说土地神有求必应,很灵验。          
                


                18楼2010-02-27 03: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叶生》
                  淮阳有个姓叶的书生,文章词赋在当地称得上是首屈一指。但叶生时运不好,每次应试都名落孙山。直到有一天,淮阳来了个新知县,叶生的命运才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知县丁乘鹤,很欣赏叶生的文章。这位知县不仅接见他,而且让他住在县衙内继续研读诗书,还经常用钱粮接济叶生家。县里预试时,丁知县在考官面前赞扬叶生,于是叶生夺得乡试第一名。丁知县对叶生抱有更大的希望。正式考试结束以后,他将叶生的试卷拿出来审阅,边打拍子边赞赏。谁知,叶生依然时运不济。公榜后,叶生又一次落榜。叶生很沮丧地回到家,觉得愧对父母和知已,于是,形容日渐消瘦,神情也变得痴呆,像个木头人。丁知县听说后,赶忙安慰他。对知县的关照,叶生感激得泪流不止。丁知县约叶生在自己任满后进京应考。但叶生回家后不久就病倒了。丁知县经常派人去看望他。尽管吃了不少药,但叶生的病仍不见好转。这时,丁知县因触犯上司被免职,准备离开淮阳。他写信告诉叶生说:“我已准备回故乡,之所以迟迟未动,是为了等候你同行。你如果早晨赶到,我晚上就可动身。”  
                  叶生在病床上接到知县的信时,泣不成声,他告诉送信的人:“我病重一时难好,请丁公先行。”丁知县得知此情后,决定继续等他。过了几天,守门人报告说叶生来了。丁知县高兴地迎接并问候他。叶生说:“因我的病,让您久等,真是不敢当。幸好现在我可以跟随您了。”第二天清晨,丁公和叶生等一行人便匆匆上路。到了家乡,丁公要儿子拜叶生为师,早晚与叶生在一起。丁公的儿子叫丁再昌,时年 16 岁,还不会写文章,但为人聪慧,任何文章只要读上两三遍便烂熟于心。在叶生的帮助下,丁公子不到一年就能落笔成文。不久,他就考取了秀才。叶生把自己生平所写的八股文全部口授给公子,省考时的七道试题,丁公子全部命中了,结果夺得第二名。丁公颇有感慨地对叶生说:“你仅仅发挥了一点点才学,就使我儿子成了名。然而你有满腹学问却未能考取,这真是无可奈何!”叶生说:“这是命中注定的。我借公子的福气为文章吐气,让天下人知道我半辈子沦落,并不是我才学不如人,而是时运不济,这也就满足了。况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又何必非要自己中举,才算是走运呢?”丁公考虑叶生长久在外客居,怕耽误了他的岁考,便劝他回家省亲。叶生听后很不高兴。丁公也就不再勉强他,并嘱咐丁公子在京城替叶生捐钱买个监生。丁公子在京城又中了进士,当上部中主政官。他带着叶生一同赴任,又和叶生早晚住在一起。一年后,叶生参加京中乡试,竟考中举人。这时,丁公子要到南方督办水利,他对叶生说:“我这次办事离先生老家不远。先生已赢得功名,应该高高兴兴地衣锦还乡才是啊。”叶生也很高兴。于是,  
                  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丁公子和叶生一同启程南行。到淮阳境界时,公子命仆人备马送叶生回家。叶生回到家,见门前冷落萧条,心里十分悲伤。他慢慢走到庭院中,正巧妻子拿着簸箕出来,她突然发现叶生在院子里,吓得丢下簸箕就跑。叶生心里很难过,他说:“现在我富贵了。你我三四年没见面,你怎么就不认识我了?”妻子站在远处说:“你已经死了很久,说什么富贵?之所以没有安葬你,是因为家里穷加上儿子又小。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了,马上就要厚葬你。请你不要作怪吓人。”叶生听了这番话,心里好生凄凉!他走进里屋一看,只见黑棺材明明白白地停放在那里,于是,他即刻扑倒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妻子惊恐地看着,只见他的衣冠像金蝉脱壳一样褪落在地上。她悲恸不已,抱着衣冠大哭一场。这时,儿子从私塾回来,见马车停在自家门前,问明情况后,惊慌地跑来告诉母亲。母亲流着泪对他讲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母子又仔细地询问随从,才知道事情的原委。随从回去报告丁公子,听说叶生这番遭遇,公子也为之伤心落泪,并很快赶到叶家哭灵,出钱操办丧事,按举人的级别来安葬叶生。临走时,丁公子还送给叶家很多钱物,让 叶家请 老师教叶公子读书。丁公子还向考官打了招呼,请他关照叶公子。第二年,叶公子便考取了秀才。         
                  


                  21楼2010-02-27 03:16
                  回复
                    若干长篇在被审核中,希望能吐出来~~
                    第一波完毕~~~谢幕~~~~~~~~~~~~~~~~~·


                    22楼2010-02-27 03:17
                    回复
                      《罗刹海市》
                        
                      从前有个叫马骥的人,年少时就风流倜傥。他为人很聪明,十四岁便考入学府。只可惜,他的读书生涯并不长久,因为他的父亲年老以后不再出门做生意,而让马骥弃学经商。马骥只好从命。  
                      父亲一生经商,到过的地方不少,见过的奇事更多,但比起马骥后来的经历却逊色多了。马骥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特殊经历呢?  
                      有一次,马骥跟别人一道渡海经商,不料,他们的船被大风吹迷了方向,过了几天几夜,他们才从茫茫大海上发现了一个可以获救的都城。于是,他们一个个疲惫不堪地上了岸。  
                      马骥生得英俊,小时候便有“俊人”的称号。但他平时对别人的外貌并不很在意。可是到这座都城才发现,这里的人长得都特别丑。他们看见马骥长得跟自己一点儿都不像,反而以为他是个妖怪,于是众人一哄而逃。马骥开始看见他们的模样,心里很恐惧。可是,当他了解到这里的人都害怕自己的时候,他不但不再恐惧,反倒想凭借自己的特殊力量来欺侮这城里的人。从此以后,看见城里的人在吃饭,他就径直跑过去,将城里的人吓走,然后吃他们剩下的饭菜。  
                      有一天,马骥走到一个山村里。他发现,这个山村里有些人不像都城里的人那么丑,只是他们穿得破破烂烂,一点儿都不讲究打扮。马骥没有闯入他们的家园,而是坐在村头一棵大树下休息。山村里的人从来没见过像马骥这样的人,所以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远远地望着他。过了好久,觉得他并不是什么吃人的怪物,才稍稍靠近了一些。马骥表示出友好的姿态,他笑吟吟地跟他们说话。但是,他说的话山村里的人多半听不懂。他费了半天口舌,才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从中国来的。听懂了他的话的山里人马上将这个消息告诉给所有的邻里。山村里的人于是都知道他马骥根本不是什么吃人的妖魔。尽管如此,那些模样生得很怪异的人始终不敢上前,差不多是看看马骥一眼就走开了。敢上前和马骥接触的,口鼻位置与中国人长得差不多。马骥和一些人总算沟通了感情。原来,这山村里的人很好客,他们便邀请马骥到村里做客。马骥也就不推辞。在酒宴上,马骥问他们为什么害怕,他们回答说:“听长辈们说,西去两万六千里有个地方叫中国,那里的人形象都很奇特,今天看见你,果然是这样。”马骥问他们为何这么穷,连衣服都穿不整齐,他们说:“我们国家所看重的不是文章,而是相貌。长得特别美的,就是上等人,做大官,次一等的,做地方官,再次一等的,也能得到贵人的宠爱,由此获得食物养活妻儿。像我们这些丑陋的人,刚出生时父母就认为不吉利,多半被遗弃了。有些之所以未被马上扔掉,只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听他们这么一说,马骥更加好奇,于是追问他们这是哪个国家,山里人回答说叫罗刹国,国都在北边,离这个山村不过三十里地。  
                      罗刹国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马骥很想亲眼去看看。他请山村里的人给他引路。村里人答应了。  
                      罗刹国都城的城墙是黑色石头砌成的,远看黑黝黝的。城中的楼阁有近十丈高,但上面盖的瓦很少,多半是红色的石片。马骥和村人到达都城的时候,正赶上退朝,一大批官员从宫中出来,他们的阵势颇为壮观。马骥听见村人介绍说:“他是相国。”马骥一看,发现这位相国的两只耳朵是反着长的,鼻子则有三个孔,睫毛像帘子一样遮住了自己的眼睛。这时,又有几个骑马的官员从宫中出来,村人又介绍说:“这是大夫。”村人依次指出他们的官职,只见这些大夫一个个都长得面目狰狞  
                      怪异。马骥发现,官位越低的人,丑的程度也就好一点。过了一会儿,马骥打算返回。可街上的人看见他都吓得惊叫奔跑,他们显然把他当作怪物。村人急忙向市民解释,市民这才停止奔跑。有关马骥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快传遍全罗刹国。  
                      罗刹国的官绅大夫都很想看看这个异国来客。他们命令村民邀请马骥。可是,当马骥到他们家时,他们又不敢正面接触,男男女女只敢偷偷地从门缝中窥看。马骥去了好几家,情形都是如此。马骥有些不耐烦了。  
                      


                      23楼2010-02-27 04:36
                      回复
                        过了三天,人们远远看见水天相接之处,有层层楼阁,纷纷聚集的商船,一艘接一艘,场面十分壮观。马骥跟随村人的小船,迎风斩浪,终于到了海上集市。他发现,集市城的城墙相当牢固,那些砖块竟和人一样长,城楼高耸入云,造型新颖别致。他们把小船系好后,便走进集市。嗬,这海市可真大啊。市面上陈列的奇珍异宝,光彩照人,多半是人世间没有的。当马骥和村人正在挑选物品时,忽然有个少年骑着一匹骏马而来,市民们都赶忙相让,相互招呼说“东洋三世子来了”。这位三世子眼睛倒也精明,他一眼就看出马骥不是当地人。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就有人骑马前来询问马骥的籍贯。马骥很恭敬地在路旁行了礼,说自己是中国人。三世子一听,高兴地说:“和中国人相识,幸会,幸会!”于是马上叫人牵来一匹好马给马骥,和他并马而行,直奔西城。他们刚到岛岸,马骥所骑的那匹马竟长嘶一声跳进大海。马骥当时吓得晕头转向,当他大声喊叫“救命”时,只见海水正向两边分开,像两堵墙壁那样竖着。骏马跑得飞快,马骥惊魂未定,就到了一座宫殿外。这宫殿玳瑁作梁,鱼鳞为瓦,四周透亮,金碧辉煌,夺人耳目。马骥刚落马,就见三世子已在向他行礼,请他进入宫殿。马骥心想,恭敬不如从命。事到如今,也只好闯他一闯了。  
                        马骥迈步进入辉煌的宫殿。他抬头一看,发现龙王正端坐在大殿上。三世子连忙向龙王报告说:“臣在海市游览,遇见这位中国来的贤士,所以特地带来参见大王。”马骥也赶忙上前行参拜之礼。龙王说:“先生是大学问家,写诗作赋必定能超过屈原、宋玉他们,因此,我想请你大笔一挥,写一篇海市赋,希望你能完成。”马骥未加推辞,拿起龙王给他准备的水精砚、龙须笔。这里的纸洁白如雪,墨芳香似兰花。马骥才思泉涌,浮想联翩,一会儿就写成一千多字的赋,然后把它献给龙王。龙王读了以后,十分赞赏,说:“先生真是雄才,使我水国增光不少。”于是,龙王召集各部头领,在采霞宫设宴庆贺。酒过几巡,龙王举起酒杯对马骥说:“我有个爱女,还没有择婿,愿意把终身托付给你,先生愿意不愿意?”对龙王的宠爱,马骥心情激动,连忙感谢龙王。第二天,马骥赶去上朝,龙王封他为驸马都尉。龙王还把他的赋迅速传到四海。四海龙王,都派专员来祝贺,并抢着发出请柬邀请驸马赴宴。马骥穿着锦绣衣服,骑着青龙,吆喝着走出宫殿。几十名武士前呼后拥,一路上人欢马叫,不到三天,就游遍了四海。从此,“龙媒”的名声四海皆知。  
                        马骥和龙女相亲相爱,生活十分美满。龙宫中有一棵玉树,树干晶莹,叶子如玉,又小又多,洒下满地浓荫。马骥与龙女常在玉树下吟诗唱歌。玉树开的花像栀子花,奇怪的是,每一片花瓣落下,都铿锵有声。拣起来一看,像红玛瑙雕刻而成,洁亮可爱。此情此景,身在龙宫的马骥却生出伤感,因为他想起了故乡。到后来,他的思乡之情日浓,于是,他就对龙女说了自己的想法,他问龙女能不能同他一起回故乡。龙女对他说,仙界与人间道路不通,因此,我不能随你回去。但龙女很理解马骥思念故土、思念父母之情。马骥听龙女一番诉说,禁不住眼泪直流。龙女对马骥说:“两地同心,就是夫妻,何必要早晚在一起才叫白头偕老呢?”她要马骥在三年之后的 四月八日 ,再驾船到南岛来,她将把他们尚未出生的孩子托付给马骥。分别前,龙王设宴送行,并送给马骥很多礼品。龙女乘坐白羊车,一直送到海边。她说了声请多珍重,便回转羊车离去了,海水又合在一起,再也看不见水下的龙宫了。  
                        别后不久,龙女竟生下一对双胞胎。但盈盈一水相隔,仙凡永远分开了,龙女和马骥无法互通音讯。马骥一直牢记着三年的期约。到了 四月八日 那一天,他驾船到南岛,远远看见两个孩子浮在水面拍水戏耍,竟然沉不下去。马骥赶忙上前拉起孩子。仔细一看,他们长得都很像龙女。马骥发现他当年离开龙宫时给龙女留下的红玉莲花,而今别在孩子的花帽子上。马骥心中又喜又悲。两个孩子活泼可爱,他们呀呀地喊着要回家。马骥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想到水下的龙女是如此贤惠,而烟波之中又无路可寻,只好怅然地抱着两个孩子回家了。三年前分手时,龙女送给他的珠室,价值连城,马骥和他的孩子们几辈子也花不完,但是,马骥心中的惆怅却越来越深,他怀念龙宫,思念龙女,更忘不了罗刹国的人。    
                        


                        25楼2010-02-27 04:36
                        回复
                          宁采臣的书斋靠近郊野。他回家后就将小倩的坟建在斋外。建好安葬后,他祭祀说:“可怜你孤零零的,把你葬在我小屋旁边,这样,你的悲欢我都能听见,而且,这里也不会有恶鬼来欺凌你。一杯水酒,不成敬意,请不要嫌弃,把它喝了罢!”他祝福完以后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道:“请等等我!”回头一看,竟是小倩。聂小倩笑着谢宁采臣:“你的信义,我永远也报答不尽。请让我随同你回去,拜见婆婆,就是做个丫头小妾也心甘情愿。”宁采臣细细打量她,见她肌肤细嫩,小脚尖尖,身材娇娇,妩媚动人。于是,便带她一同回到书斋。宁采臣让她先坐一会儿,他先进去告诉母亲。他母亲听说后感到很吃惊。当时,宁采臣的妻子已病了很长时间,母亲叫他不要声张,以免刺丶激病人。他们母丶子正说着话,聂小倩已悄悄进屋,跪在地上拜见宁采臣的母亲。宁采臣介绍说:“这就是小倩。”宁母惊慌地看了看她,心里很害怕。聂小倩说:“我孤单一身,远离父母兄弟。承蒙公子关照,使我摆脱了困境。因此,我愿意侍奉他,以报答他的恩德。”宁母见她模样很可爱,才敢与她说话。宁母说:“姑娘肯照顾我儿子,我这个老太婆当然很高兴。只是我一生仅养了这个儿子,要靠他传宗接代,不敢让他娶个鬼妻。”小倩说:“我真的没有二心。九泉之下的人既然得不到您的信任,那就让我把公子当兄长对待,听候您老人家的吩咐,早晚伺候,行不行?”宁母觉得小倩的话说得很真诚,便答应了。小倩说她想拜见嫂夫人,宁母推辞说宁妻患病在床,多有不便。小倩也就没有去。接着,小倩立即到厨房,给母亲做饭。她在宁采臣家进进出出,穿堂入室,像是来了很长时间一样,一点都不陌生。天黑以后,宁母有些怕她,要她先回去睡觉,却不给她准备床被。小倩意识到这是母亲赶她走的信号,于是,她就走了。经过宁采臣的书房时,她想进去,又不敢进,在门外徘徊。宁采臣叫她,她说:“房里有剑气,叫人害怕。前些时候在路途上不敢见你,就是这个缘故。”宁采臣顿时想起燕赤霞送给他的破皮袋,于是,他赶忙把袋子拿下来挂到别的房间去了。小倩这才进了书房,在烛灯边坐下。坐了半天也没一句话,后来,她问宁采臣:“你晚上读书吗?我小时候念过《楞严经》,现在多半已忘光了。请你帮我找一册,夜晚空闲时我请大哥指点指点。”宁采臣答应了。两个人又无话可讲,小倩也不说告辞。到了二更以后,小倩还坐在书房里不走,宁采臣催她,她伤心地说:“我是外地来的孤魂,特别害怕到荒墓里去。”宁采臣说:“这里没有别的床,而且兄妹之间,也应该避嫌。”小倩站起身,一副愁眉苦脸要哭的样子,想迈步却又迈不开步子。她慢吞吞地走出书房,过了台阶就不见了。宁采臣心里很可怜她,想留她睡在别的床上,又担心母亲会责怪。  
                          第二天一早,小倩向母亲请安,端水给她盥洗,家务活忙个不停,而且,样样都合宁母的心。傍晚时,小倩自动离开书斋。她经过书房时,经常借着烛光念经,直到宁采臣要睡觉时才凄然离去。本来,自从宁妻病倒以后,宁母便操持起所有的家务,她已疲劳不堪。自从小倩来到家以后,宁母就清闲多了。天长日久,宁母和小倩渐渐熟悉,她对小倩也越来越疼爱。到后来,宁母已忘记小倩是个鬼变的,而不忍心晚上叫她走,便把她留下来跟自己一起睡。小倩初来时,不吃不喝,半年后才开始吃点稀饭。宁采臣母丶子都很喜爱她,从来不说她是鬼。不久,宁妻病逝了。宁母想收小倩做儿媳,但怕她不能生儿育女,小倩说采臣将有三个男孩,不会因为有鬼妻就没有后代。于是,宁家大办酒席,遍请亲友。婚礼那天,小倩穿戴一新,大大方方地出来见亲友,令满堂亲友都看呆了。人们不怀疑她是鬼,而怀疑她是仙人。小倩和采臣结为人鬼夫妇后,生活很美满。几年后,宁采臣考中进士,小倩也生下一个男孩。他们的孩子后来也成了一个有名望的人。  
                          


                          30楼2010-02-27 04:36
                          回复
                            顶个
                            不过半夜精神真好啊~~~~~~~~~~~


                            删除|31楼2010-02-27 16: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我还真没看过原著,就看过电视剧啊
                              聊斋哈哈


                              32楼2010-02-27 2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