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楼主求证心切,特地去了该中心张老师的新浪微博,摘录了一个案例,在此做一个效果评估和分析。供你参考

矫正运动项目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前三项原则同样适合支具治疗需要遵循的原则):
1 有利于脊柱侧弯特征指标全面得以改善。
2 有利于脊柱侧弯特征指标一部分得以维持的同时,诸如臀中距、主弯度数、L3-5倾斜度、高低肩、旋转度数(包括剃刀背)等主要指标得以改善。
3 对于主弯(尤其是腰椎)与副弯度数相差较大或两道弯的最凸位置距离靠的过近的脊柱侧弯患者,在其它脊柱侧弯特征指标得以维持或不得已准许副弯略有增加情况下,有利主弯得到更好的改善。
4 必须强化符合上述三原则下的全身段肌肉群,以适应侧弯的脊柱更加容易归位和稳定矫正成效,最终形成均衡的、对称的、富有张力的肌肉群,起到一个隐形支具的功效。所以,运动矫正产生脊柱新形态的机理不应与支具矫正的机理相冲突。为了减小脊柱归位阻力,有必要多做有利拉伸脊柱侧弯凹侧萎缩的竖脊肌和肋骨间距的往复运动;为了在凸侧得到脊柱归位的矫正力,有必要多做有利松解凸侧紧绷的竖脊肌和使其得以回缩,以及较大的肋骨间距得以减小的往复运动,并注意在最大矫正状态下多做强化侧弯部位肌肉群的运动。
总之,脊柱侧弯矫正运动是一项围绕脊柱侧弯特征指标改善所做的综合性“逆向工程”,必须遵循上述四项原则。
但凡不符合上述四原则的运动项目,均应慎重选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臀中距和腰椎L4-5倾斜度趋向的好与坏,运动矫正中这两个重要特征指标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如果这两项重要特征指标趋坏,那所谓的度数改善最终都将成为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