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曲介绍
发烧圈有个小段子,叫“初烧烧低频,高烧烧高频。”对于高中低三频而言,本并不存在“鄙视链”,真正优秀的HiFi器材,理应在三频表现上做到无短板。至于烧友的说法,更多的含义在于做好高频往往比做好低频难。比如大多数入门级耳机都是偏低频走向,高频响应相对较弱,有些低频向的耳机还可能被烧友调侃为“Beats”声,或更为形象地表达为“动次打次”。而高频表现好的基本都是较为高端的设备,由此生发出类似“空气感”、“通透感”等更显“高级”的词汇,这种表述也更容易给没感受过优质高频的初烧无限想象的空间。况且,“低”这个词本身听着就比“高”要“low”那么一点,只能怪文字惹的祸了。
为了方便烧友辨清器材的低频和高频特质,我们特意挑选了两首非常经典的、只包含中国传统乐器的曲目,也是《耳边事试音碟》10首曲目中唯二的中国音乐,其中低频的代表是《鼓诗》,高频对应试音曲则是《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身为最经典的琵琶独奏曲之一,其乐谱最早见于1819初版的《华秋萍琵琶谱》。该曲以楚汉之争为创作题材,采用中国传统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分三部分、十三小段,从列营、吹打到走队、埋伏再到项王败阵、乌江自刎,最后汉军得胜回营。第一部分为汉军大战前准备,包含五个小段,节奏自由,注重渲染战争气氛;第二部分描述楚汉两军决战之景,包含三个小段,乃全曲中心,节奏一张一弛,通过速度和强弱变化描绘“九里山大战”的激烈战况;第三部分包含最后五个小段,前两段以低沉之氛围与之前的高潮形成鲜明对比,表达项羽乌江自刎之悲壮,后三段转而描绘汉军胜利后的情景。

《十面埋伏》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几乎所有技巧。虽是武曲,却兼含刚柔。从整体上看,由于叙述了一场完整的战役,故叙述性强,段落较多,因此注重弹奏的刚度和柔度的协调感,既有庞大的气势,也有多个细节的处理,使得情和景有效融合。该曲对战场上多种声音进行了模拟,比如通过面板的拍弹来模拟放炮的轰鸣,让听者有身临其境感。
发烧圈有个小段子,叫“初烧烧低频,高烧烧高频。”对于高中低三频而言,本并不存在“鄙视链”,真正优秀的HiFi器材,理应在三频表现上做到无短板。至于烧友的说法,更多的含义在于做好高频往往比做好低频难。比如大多数入门级耳机都是偏低频走向,高频响应相对较弱,有些低频向的耳机还可能被烧友调侃为“Beats”声,或更为形象地表达为“动次打次”。而高频表现好的基本都是较为高端的设备,由此生发出类似“空气感”、“通透感”等更显“高级”的词汇,这种表述也更容易给没感受过优质高频的初烧无限想象的空间。况且,“低”这个词本身听着就比“高”要“low”那么一点,只能怪文字惹的祸了。
为了方便烧友辨清器材的低频和高频特质,我们特意挑选了两首非常经典的、只包含中国传统乐器的曲目,也是《耳边事试音碟》10首曲目中唯二的中国音乐,其中低频的代表是《鼓诗》,高频对应试音曲则是《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身为最经典的琵琶独奏曲之一,其乐谱最早见于1819初版的《华秋萍琵琶谱》。该曲以楚汉之争为创作题材,采用中国传统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分三部分、十三小段,从列营、吹打到走队、埋伏再到项王败阵、乌江自刎,最后汉军得胜回营。第一部分为汉军大战前准备,包含五个小段,节奏自由,注重渲染战争气氛;第二部分描述楚汉两军决战之景,包含三个小段,乃全曲中心,节奏一张一弛,通过速度和强弱变化描绘“九里山大战”的激烈战况;第三部分包含最后五个小段,前两段以低沉之氛围与之前的高潮形成鲜明对比,表达项羽乌江自刎之悲壮,后三段转而描绘汉军胜利后的情景。

《十面埋伏》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几乎所有技巧。虽是武曲,却兼含刚柔。从整体上看,由于叙述了一场完整的战役,故叙述性强,段落较多,因此注重弹奏的刚度和柔度的协调感,既有庞大的气势,也有多个细节的处理,使得情和景有效融合。该曲对战场上多种声音进行了模拟,比如通过面板的拍弹来模拟放炮的轰鸣,让听者有身临其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