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讲述一个发生在我国的空难吧:
1958年8月20日11时02分,一架隶属于中国民航上海管理处的TC-62“革新”号客机(注册编号“革新106”,1943年交付作为C-47出厂美国陆军航空队使用,1946年作为剩余物资甩卖给中国国民党当局,1949年因机械故障被国民党当局遗弃在龙华机场,1951年被中国民航成功修复重新投入运营,1954年因美制R-1830-92“双黄蜂”14缸气冷双排星形活塞发动机寿命耗尽而由民航北京维修队换装了苏制AⅢ-62NP9缸气冷单排星形活塞发动机成为TC-62“革新”机继续运营,至事发时机龄15年左右,是一架中年机)从济南张庄机场起飞,该机当天执飞的是从北京南苑机场经停济南张庄机场、南京大校场机场前往上海龙华机场的502航班,机上当时有4名机组成员(机长李世杰、副驾驶曹纪成、机械师聂荣煊和报务员叶祖鹤)和9名乘客(苏联援华建筑专家奥尔洛夫、俄语翻译袁玄舫、蒙古记者官其金、楚勒木图、蒙语翻译乌力吉、江苏省工业局陆凤翔、513厂总工程师张仲鸣、交通局机要员李俊岭、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教师沈长朔),另外还装载着1074公斤的货物(包括188公斤邮件和9包绝密文件)。
当天早上8时55分,502航班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原定起飞时间是7时40分,但是因为天气原因多等待了1小时15分钟,10时33分顺利抵达第一站济南张庄机场。稍事休息补充燃油签完过站手续后飞机于11时02分起飞前往南京。如果一切顺利,飞机将于2个小时后抵达第二个经停站——南京大校场机场。
在飞行准备的时候,南京方面通知机组:根据上海和南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徐州至上海航线上除有雨外天气适航。11时25分,革新106号机在大汶口上空和执飞由合肥三里街机场经停济南张庄机场前往北京南苑机场航班的革新102号机在空中会机,两架飞机的机组通过无线电作了简短的交流。在交谈中,102号机机长告诉106号机机长:航路上有4~5个积云,航路以东有3~4个雷雨云,云中有雨,西面天气较好、比东面要好,可以飞西面。
12时18分,革新106号机机组联络南京调度室,报告本机于12时15分飞越滁州,飞行高度1800米,云上能见飞行,地速每小时205千米,高空风270°,预计抵达南京上空时间13时25分。南京调度室表示收到,同时告知机组“你们附近天气有变,航线右侧滁县有4个积雨云,能见度13公里,注意一下”,对此革新106号机机组表示“明白”。但随后证明,机组没有把这个预警放在心上,还是继续按照原定航线飞行。
随后,革新106号机机组分别在12时30分、12时59分、13时06分和13时10分和南京调度室联络了4次。在12时30分的联络中,南京调度室告知了机组南京大校场机场本场天气实况,机组回答“收到了”;12时59分的联络中南京调度室告知机组“南京机场归航台已经打开”,机组回到“已收到”;13时10分的联络中南京调度室告知了机组归航台已经打开并要求机组使用甚高频与塔台联络,机组回答“明白”。
在这段时间内,滁县气象站报告南京机场上空有10个积雨云,出现雷暴和强对流天气,这份报告于13时02分被上海民航气象台收到,但由于工作程序原因,这份天气情报却没有及时通知南京机场调度室和塔台,所以南京方面也无从告知革新106号机机组知晓,换句话说,革新106号机正在不知不觉中飞向危险。
13时14分,革新106号机机组向大校场机场塔台报告“在云中飞行,高度1000米,下大雨,严重颠簸,请求下降目视”,大校场机场塔台回复“收到,请示上海区调后再告”。请示的结果是“向航线左面绕飞,左面天气好,保持800米”,由于乱流严重干扰了通信质量,大校场机场塔台将上海区调的指示重复了好几遍机组才听明白,并于13时17分回复“向左绕飞,明白”。谁也没想到,这短短的两个字“明白”,就成了革新106号机机组留给地面的最后遗言。
1分钟后的13时18分,革新106号机在强烈的颠簸中突然失去平衡,陷入翻滚式的螺旋俯冲,完全失去了控制,两名飞行员牢牢把住操纵杆,并将油门推至最大,试图改出螺旋,但他们的努力根本没有效果。
飞机螺旋俯冲的速度非常快,不到40秒,中国民航502航班106号TC-62“革新”号客机坠毁在距离大校场正北约60公里处的(安徽省滁县以东10公里)来安县水口乡河西庄的一个大水塘中。飞机随即爆炸解体,残骸分布在长约250米、宽150米的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