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吧 关注:7,879贴子:20,594
  • 0回复贴,共1

叔本华对于意欲的描述只是一种“臆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叔本华成就了后来的尼采,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变革;
黑格尔成就了后来的马克思,给共产主义注入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叔本华所认同的是“世界的本体是意志”;
黑格尔所认同的是“世界的本体是逻辑”。
叔本华对于意欲的描述如下:
“意欲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客体化。我们这个存在于时间、空间、遵循着因果律的复杂多样的现象世界就是意欲的产物和表现,是意欲在时、空中的客体化。由于意欲在客体化的过程中遵循着个体化原理,亦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中的具体、单个组成部分的意欲各自为战,为生存、发展而努力;在现象界中,这也表现在低一级的形态向着高一级的形态的争取、斗争之中,所以,意欲客体化的过程是一场永恒的、无目的的斗争和发展;它与痛苦和灾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意欲的本质并不是像叔本华所描述的那样是盲目的,祂反而更近似于黑格尔所讲述的如同绝对精神的本性。我想,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叔本华的思辨模式:他的很多结论都是通过感觉臆测出来的。他仅仅只不过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解释世界的人,他的很多文字都不具备连续性而是琐碎化的,然而,黑格尔却具有系统性。在黑格尔那里,我们感受到了对于存在的最基本的安全感,因为他告诉我们世界是可以通过理性来把握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他是有规律可循的。
对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与《易》的内联性,表达一下拙见:
因为中国文化的底气是《易经》,所以:中国人会选择马克思是历史与文化的必然。
《易》也就是绝对理念(逻辑学)的素胎与符号呈现。64卦384爻也就是绝对理念(逻辑学)的内核结构与存在节点。
万变不离其宗,世间百态与文化深渊,皆只不过是对于《易》的注脚阐释与变形描述,系统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描述祂的语言与表达祂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其它任何的理论,在祂(《易》)这里,只不过是整个系统中的局部,整个进程中的驿站(整个卦象中的一爻)。
君子(黑格尔)居易以俟命,小人(叔本华)行险以侥幸。
“信任马克思的与信任尼采的,走的是不一样的路。”
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说明了一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2-09 10: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