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吧 关注:166,382贴子:617,601
  • 3回复贴,共1

学道如何入手与目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都先生张万福真人在《三洞众戒文》里说:“三洞科仪,备有条格,而师资禀训,各据一门,吴蜀京都,相承或异,良以教戒,须渐顿悟。人有贤愚,设法随机,要存合道。”三洞科仪,每部都不一样的。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每个师父所教授的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当时,江浙、四川、长安地区的道士,传授的次第也都不尽相同。因为教戒不是一下就可以学好的,修道有一个过程。每个人的资质不一样,所以师父在传授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具体的因素做一些调整。
“即始起心入道,受三归戒;箓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纽,太清阴阳戒;太上高玄法师,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升玄内教,百二十九戒;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观身二百大戒。”
张万福祖师认为,初发心入道,应该先受三皈戒,皈依太上无极大道,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不论在家出家,皈依三宝,都是入道之初步。皈身皈神皈命,我们皈依三宝,就要将身、神、命都寄托于三宝,对于三洞经教,祖师教戒,深信不疑。仰荷玄恩,得离苦海。
然后是受箓,每阶箓都是不同的修行次第。每阶箓,也有相应的戒律。依次是都功、盟威、五千文青丝金钮、高玄、洞神、升玄、灵宝、上清。不过在今天,由于种种原因,经箓散失,学道之人,不能依阶授受。深为遗憾。
另外《云笈七签》中也有一段话,说修道次序的。这个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
《云笈七签》云:“圣道渊邃,难可顿悟,必须阶渐,以发其蒙。未显大法,先教厨食、章书、杂法、黄赤之道。杂化浅近,以应遇情信伏。能修杂法,名为奉道。既能奉道,则能舍离魔俗之法。渐渐调伏,而后教以《灵宝》。既信《灵宝》,便求为道士。既为道士,便宜受持一百八十大戒、二百四十威仪。修行六通,能遣六尘,四十五念、十二上愿、十二可从。一切法行,皆能受持。研心宗极,洞体道真,洞然玄悟,以得神仙。从此而修,终会无为。”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2-02 13:20回复
    大道是很深奥的,一般人很难一下子就明白。怎么办呢?所以就需要慢慢的引导,没有接触理解大道之前,可以先学习一些上章、黄赤房中,搞搞厨会聚餐。现在很多人对于养生非常感兴趣,想学学吐纳、站桩、太极拳、八段锦,对于延年益寿有所裨益。这些不能算是严格的道教徒,但是却可以算是潜在的道教徒,若加以引导,是可以度化的。
    这些活动,祖师称之为“杂法”。能修杂法,就可以称为“奉道”。虽然对于道还没有很深的了解,但是起码算是对道教有兴趣,并且参与了道教活动,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奉道。这是学道的初级阶段,还在停留在表层。
    接下来,是舍弃世间魔俗,逐渐调伏自己的内心。这个时候就可以学习《灵宝》部的经典,受持一百八十大戒,二百四十威仪,学习斋醮科仪。修行六通(他心通之类),遣除六尘(色身香味触法也),能发大愿,普度众生。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入了大道之门,可以称为道士。逐渐舍弃世间的享乐和诱惑,追求精神的自由,灵魂的救赎。灵宝之教,是繁复的,仍然是有为法。所以还需要继续修炼上清,洞体道真,终会无为。
    这里论述的修道的过程,是一个由世俗到超越世俗,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以利欲诱之,以智慧度之”。先用聚餐、黄赤这种方法来引导世人学道。然后再学修灵宝,舍离魔俗,调伏身心。然后学上清无为之法,究竟了悟,会于大道。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12-02 13:21
    回复
      2025-10-27 13:33: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足见学道求仙,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经云:“一入大乘路,孰计年劫多。”咒曰:“广修浩劫,证我神通。”修行也不是一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累生累世的善因,方能成就。今生能闻道法,得亲正教,都是宿有善缘。所以一定要珍惜。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12-02 13:21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12-03 15: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