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九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知危险会避险,安全文明出行”。
交通安全提示
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
无论是开车还是坐车,
无论是骑行还是步行,
我们都要了解不同的出行方式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进而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和自我防护!
数据显示,中国每1分钟有1人因交通事故致残,每5分钟有1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我国每天至少有19名15岁以下的孩子因道路交通意外而死亡。我国少年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居全球首位!
你知道,抱着儿童坐车很危险吗?你知道,儿童坐副驾驶即便系了安全带也很危险吗?
重视道路交通安全,正确使用安全带,根据儿童年龄、身高和体重合理使用安全座椅。请大家先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01
路上的风险,来自哪儿
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技能,易受交通伤害
儿童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部分家长监管不力等风险。儿童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使他们成为最易受到交通伤害的人群。
小学生和学龄前孩子的身材都比较矮小,他们的视野不能越过小轿车、长凳或灌木,而他们也较难被司机观察到。
孩子骑车安全意识淡薄,应变能力差,加上儿童应变能力不够,遇到紧急情况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置,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特别是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快速增长,儿童骑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也呈现上升势头。
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五大原因要注意
对于涉及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主要与道路因素、自身因素、自然因素、意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道路因素: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宽,这使得老年人穿过道路的时间增加。
自身因素:是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步幅和步速明显下降,横穿道路时比年轻人要慢;身体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视力的衰退,使他们对来往车辆车距判断不准,加之听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生理因素,听到喇叭声后往往会心慌意乱,手忙脚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自然因素:从事故多发的时间段可以看出,涉及老年人的交通事故基本发生在晚上、清晨,这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有关。这段时间视线不太好,而老年人往往又喜欢穿深色衣服,导致驾驶员很难发现,从而引发事故。
意识因素:有的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差,交通安全知识缺乏。随意横穿道路、在机动车道内行走、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时常发生。尤其是在县城和乡镇骑三轮车、电动车、老年代步车上路的老人,常在机动车道内行驶,致使交通隐患大大增加。
社会因素: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留守的老人越来越多,外出劳作、交际无家人陪同,在车流大的道路上行走比较危险。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埋下交通隐患
驾驶人员导致的交通隐患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少数“私家车”驾驶员守法意识较淡薄,对一些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经常明知故犯。如行车过程中超速行驶、随意变道、随意停车、酒后驾车、疲劳驾车等,有的在驾车过程中打电话、抽烟、与同车人员说笑等分散驾驶员注意力,这些违章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驾车技术不过硬
少数驾校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学员的心理,培训偷工减料,缩短课时,这样培养出来的驾驶员,驾车技术很难有保障。也有极少数私家车主托关系、走门子,不参加培训,花钱买驾驶证,这类驾驶员的驾车技术可想而知,不出交通事故才是不正常的。随着管理规范,这种现象日渐减少。
新手上路经验不足
私家车驾驶人多为新手,驾车时间少,驾驶技术生疏,没有安全行车经验,遇到路况不熟、人多车挤等紧急情况就心里紧张,处置不当,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只会开车不会保养
对专业保养维护知识知之甚少,片面的认为车辆“检修”仅是擦擦车身、检检车容、敲敲车胎、踩踩刹车等事项,对车辆不定期进行制动、转向、灯光系统保养等,积小毛病成大隐患,从而酿成交通事故,追悔莫及。
乘车人习惯不好,可导致交通风险事故
乘车人引起的交通风险包括:候车时,站在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候车;在车上时,不系安全带、歪着坐、横着躺、车上睡觉,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将身体某些部位伸出窗外,与驾驶员闲谈或妨碍驾驶员操作、随意开启车门、车厢和车内的应急设施,随意触摸车上控制器,如车门锁等,在车厢内吸烟,随意走动、打闹等。
02
条条大路通罗马,主动避险第一条
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主动避险第一条。虽然意外无法掌控,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在出行的时候主动降低“风险系数”。
无论是老人、儿童或是青壮年,机动车驾驶员或是乘车人,骑行还是步行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走人行道,自行车骑在非机动车道,机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做到各行其道。
机动车驾驶员要做到主动拒绝酒后驾驶、拒绝无证驾驶、拒绝疲劳驾驶,拒绝超速行驶等危害交通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
远离超载的大货车、逆行的机动车、随意穿梭的电动车等等,主动系好安全带、骑摩托车/电动车戴头盔。
当即将发生无可避免的撞车时,车上的乘客应当双手
交通安全提示
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
无论是开车还是坐车,
无论是骑行还是步行,
我们都要了解不同的出行方式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进而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和自我防护!
数据显示,中国每1分钟有1人因交通事故致残,每5分钟有1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我国每天至少有19名15岁以下的孩子因道路交通意外而死亡。我国少年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居全球首位!
你知道,抱着儿童坐车很危险吗?你知道,儿童坐副驾驶即便系了安全带也很危险吗?
重视道路交通安全,正确使用安全带,根据儿童年龄、身高和体重合理使用安全座椅。请大家先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01
路上的风险,来自哪儿
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技能,易受交通伤害
儿童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部分家长监管不力等风险。儿童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使他们成为最易受到交通伤害的人群。
小学生和学龄前孩子的身材都比较矮小,他们的视野不能越过小轿车、长凳或灌木,而他们也较难被司机观察到。
孩子骑车安全意识淡薄,应变能力差,加上儿童应变能力不够,遇到紧急情况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置,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特别是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快速增长,儿童骑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也呈现上升势头。
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五大原因要注意
对于涉及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主要与道路因素、自身因素、自然因素、意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道路因素: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宽,这使得老年人穿过道路的时间增加。
自身因素:是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步幅和步速明显下降,横穿道路时比年轻人要慢;身体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视力的衰退,使他们对来往车辆车距判断不准,加之听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生理因素,听到喇叭声后往往会心慌意乱,手忙脚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自然因素:从事故多发的时间段可以看出,涉及老年人的交通事故基本发生在晚上、清晨,这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有关。这段时间视线不太好,而老年人往往又喜欢穿深色衣服,导致驾驶员很难发现,从而引发事故。
意识因素:有的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差,交通安全知识缺乏。随意横穿道路、在机动车道内行走、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时常发生。尤其是在县城和乡镇骑三轮车、电动车、老年代步车上路的老人,常在机动车道内行驶,致使交通隐患大大增加。
社会因素: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留守的老人越来越多,外出劳作、交际无家人陪同,在车流大的道路上行走比较危险。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埋下交通隐患
驾驶人员导致的交通隐患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少数“私家车”驾驶员守法意识较淡薄,对一些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经常明知故犯。如行车过程中超速行驶、随意变道、随意停车、酒后驾车、疲劳驾车等,有的在驾车过程中打电话、抽烟、与同车人员说笑等分散驾驶员注意力,这些违章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驾车技术不过硬
少数驾校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学员的心理,培训偷工减料,缩短课时,这样培养出来的驾驶员,驾车技术很难有保障。也有极少数私家车主托关系、走门子,不参加培训,花钱买驾驶证,这类驾驶员的驾车技术可想而知,不出交通事故才是不正常的。随着管理规范,这种现象日渐减少。
新手上路经验不足
私家车驾驶人多为新手,驾车时间少,驾驶技术生疏,没有安全行车经验,遇到路况不熟、人多车挤等紧急情况就心里紧张,处置不当,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只会开车不会保养
对专业保养维护知识知之甚少,片面的认为车辆“检修”仅是擦擦车身、检检车容、敲敲车胎、踩踩刹车等事项,对车辆不定期进行制动、转向、灯光系统保养等,积小毛病成大隐患,从而酿成交通事故,追悔莫及。
乘车人习惯不好,可导致交通风险事故
乘车人引起的交通风险包括:候车时,站在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候车;在车上时,不系安全带、歪着坐、横着躺、车上睡觉,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将身体某些部位伸出窗外,与驾驶员闲谈或妨碍驾驶员操作、随意开启车门、车厢和车内的应急设施,随意触摸车上控制器,如车门锁等,在车厢内吸烟,随意走动、打闹等。
02
条条大路通罗马,主动避险第一条
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主动避险第一条。虽然意外无法掌控,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在出行的时候主动降低“风险系数”。
无论是老人、儿童或是青壮年,机动车驾驶员或是乘车人,骑行还是步行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走人行道,自行车骑在非机动车道,机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做到各行其道。
机动车驾驶员要做到主动拒绝酒后驾驶、拒绝无证驾驶、拒绝疲劳驾驶,拒绝超速行驶等危害交通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
远离超载的大货车、逆行的机动车、随意穿梭的电动车等等,主动系好安全带、骑摩托车/电动车戴头盔。
当即将发生无可避免的撞车时,车上的乘客应当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