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蜜枣吧 关注:7,732贴子:696,772

回复:【水水】能看懂这首诗的是天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15楼
Why?


16楼2010-04-23 22:40
回复
    呵 呵


    17楼2010-04-24 09:34
    回复
      2025-11-27 13:59: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浙江18楼2010-04-27 17:02
      回复
        .............


        IP属地:日本19楼2010-05-08 20:50
        回复
          我看懂了10分之8


          20楼2010-05-11 20:01
          回复
            • 110.245.29.*
            天啊,我是不是变态,竟然看懂了!!!!!!!


            21楼2010-05-15 21:53
            回复
              我明白了,生和死之间有两倍的距离,似远却很近,一棵树和另一棵树之间的距离就算有多近,也不能相聚,一个早晨和另一个早晨距离也很近,但绝不能相见,她们永远都有两倍的距离


              22楼2010-06-01 10:55
              回复
                一棵树与一棵树之间的一个早晨
                一个早晨与一个早晨之间的一棵树
                一棵树与一棵树之间的一个早晨
                一个早晨与一个早晨间
                那距离必有二倍距离
                二倍距离然而必有二倍
                二倍距离的……
                这里又回了两个圈,为了强化树与早晨也即时间、空间与具体物象的关系,诗人又设了个小圈作为桥梁,于是:
                那距离必有二倍距离
                然而必有二倍距离的
                二倍距离的(再接上)
                一棵树与一棵树间的……
                (或者接上阕)。
                总而言之,《二倍距离》就是用了循环往复的形式来表达无始无终,相互转化的生与死、时与空的哲学问题。诗人在这里使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天衣无缝的依存和水ru交融的融合。
                凌乱~


                23楼2010-06-01 12:59
                回复
                  2025-11-27 13:53: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和他的妻佩涅洛佩共同的秘密,尤利西斯归来,从这秘密他知道了妻子
                  : 的守贞,而佩涅洛佩也识出了尤利西斯。然而这里要说的不是树,而是
                  : 树与树构成的空间框架。
                  :
                  :      "一棵树与一棵树间的一个早晨"比较好懂,我们可以想像漫步在
                  : 疏林里,树与树之间透过来淡淡的曙色,继之以缤纷的朝霞,继而射过
                  : 来晚阳的光芒,这光芒由金色转为白热。在树与树的框架中,我们看见    
                  : *       
                  : 一段时间。
                  :
                  :      "一个早晨与一个早晨间的一棵树"费解些。树的特点是它的静止
                  : 不动,是时间流过去。树在时间长流中告别一个早晨,又迎接另一个早
                  : 晨。两个早晨之间有白昼和黑夜,它默默地生长,吐芽,开花,落叶,
                  : 告别一个春天,又迎接另一个春天。有年轮暗暗记载它生命的历史。树
                  : 正因为它的静止,大概比我们更能领会时间的迁流。所以说"一个早晨
                  : 和一个早晨间的一棵树"。
                  :
                  :      树与树之间有早晨,早晨与早晨之间有树。在这一句诗里树只是作
                  : 为空间的坐标而存在;早晨也只是作为时间的标志而存在。诗句要说的
                  : 只是空间与时间两个框架。而"的"字的用法使两个框架相交织而相共
                  : 存。存在有两个坐标系统,存在体只有一个。
                  :
                  :      第一节说生与死,死与不死。诗句像一个哲学判断。诗句乃以它本
                  : 身的特殊结构证明哲学判断的不妄。
                  :
                  :      第二节说时空,时空的合一。这一诗句也许更像诗,因为带来形象
                  : 的联想,其实也仍然潜藏着一个哲学判断。此诗句也是以其本身的特殊
                  : 结构,连锁不断的扣接,证明哲学判断的真实。这里的"的"字的妙用
                  : 使我们从空间框架步入时间框架,又从时间框架步入空间框架,反复不
                  : 已,自由自在,悠然坦然。存在主体只有在两个系统的交相透视中才成
                  : 为真实的存在。
                  :
                  :
                  :      第三节   这一节在全诗中类似一个结论。这一节大概最费解:"距
                  : 离"指什么?两倍距离又是什么?为什么"必有"?为什么"然而"我
                  : 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合乎作者的本意,如果此节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我
                  : 想至少我的解释是可以说得通的一种。
                  :
                  :      那距离必有二倍距离——我们的生命从生到死是一段距离。作为存
                  : 在者,我们存在于此时间的距离中。但是实际上我们只是活在"现在"
                  : ,而"现在"只是此距离中的一个点,此点不停地移向未来。一般动物
                  : ,无论牛羊、鸟鱼,都只活在现在,它们不回顾,不前瞻,不回忆往事
                  : ,不期待未来,当然更不会把从生到死的时间看作一段距离。要意识到
                  : 我们的所谓的"一生",必须要跳出此行程,站在另一个距离下来观照
                  : ,苏轼有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我们要
                  : 看清山的形势脉络,当跳出山野之外。同样在时间上也如此。只有跳出
                  : "现在",同时看到过去的"朝如青丝"和此后的"暮成雪",才会有
                  : "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悲歌。杜甫的"归来始有怜"(《喜达行所在》
                  : )乃是逃出危难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在当时逃窜的路上乃是"同道暂
                  : 时人"。必须跳出那时的"现在"和"暂时"才有怜惜自己的生命的心
                  : 情。坐在火车车厢里,无法看到前后两站的距离,要把两站放入视野去
                  : 考察,必须离开轨道,在另一个距离下去看,要实际上做到非常困难。
                  : 实际上是以想像跳开车厢,又把前后两站同时纳入想像,所以距离必须


                  26楼2010-06-04 21:34
                  回复
                    : 是二倍的。
                    :
                    :      第二节所描写的时空框架的距离也是二倍的。从树与树之间的距离
                    : 看早晨,和从早晨与早晨之间的距离里看树。也就是从空间的距离里看
                    : 时间,从时间的距离里看空间,二者不可分,距离在两个不可分的坐标
                    : 系统中,所以也是二倍的。
                    :
                    :      然而必有二倍距离的——"然而"的用法是非常奇特的。
                    :  
                    :      一九六七年我分析林亨泰的《风景(二)》,也遇到过一个"然而
                    : ",那里的用法也非常怪异。"然而"是一个连词,应该连两个句子。
                    : 在那首诗里,"然而"并不连接两个句子,细究是连接名词。句子的结
                    : 构化简了是这样的:"防风林,防风林,然而海以及波。"既不合连词
                    : 的语法功能,在句意上也看不出前后么有什么转折。我费了些篇幅来说
                    : 明"然而"的合乎语法和有道理。我特别指出"然而"的转折意义在连
                    : 接两个名词的时候也是有效的。
                    :
                    :      这里的情形略有不同。我认为,"然而"可以有各种隐晦复杂的意
                    : 义。我举几个例子:
                    :      他很聪明,然而不懂人情世故。
                    :      他很聪明,然而没有道德观念。
                    :      他很聪明,然而身体太弱。
                    :      他很聪明,然而死得太早。
                    :      他很聪明,然而反为聪明误。
                    :      他很聪明,然而太聪明。
                    :      他很聪明,然而聪明绝顶,不是一般的聪明。
                    : 这许多"然而",所表达的转折都不相同。现代中国作家中用"然而"
                    : 最多的是鲁迅。在《野草》中有不少篇可以为例。比如《希望》只占三
                    : 页,而有七次"然而",四次同义词"但"。这样的"然而"在不深究
                    : 的人看来必认为是文章的毛病。但是这"然而"不是句法意义上的转折
                    : ,而是生存层次的困扰和彷徨,反映生命内在的冲突矛盾。我引《影的
                    : 告别》中的一段,全文也只有三页,共出现了五次"然而",一次"但
                    : 是"。下面是文中的一段:
                    :          我不过是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
                    :      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仍在黑暗里沉没。
                    :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 那么,在我们分析的这首诗中的"然而"可以怎样解释呢?我认为是一
                    : 种强调,是我举的例子"他很聪明然而......"中的第七例:他很聪明,
                    : 然而绝顶聪明......例中"然而"的转折是从"聪明"的不同含义而产生
                    : 的。第一、二例是说"他很聪明",按理说,他也懂得人情世故,也懂
                    : 得是非善恶,然而并不如此。第四例是说他既然很聪明,按说可以有很
                    : 好的成就,然而"身体太弱"不能下苦工,甚至早死。第五、六例是说     *
                    : 聪明很好,但聪明过了头,自以为是,不能自知,反受大害,第七例是
                    : 说这里的聪明是超乎平常的意义。不过我已说,"然而"含有多种不同
                    : 的意味。"诗无达诂"。我想最好还是让读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揣摩玩
                    : 味吧。
                    :
                    :
                    : 附记:
                    :     
                    :      一九六七年,我写了一篇《一首现代诗的分析》,在一个非常偶然
                    : 的机会读到林亨泰写的一首小诗《风景(其二)》,觉得很打动我。这
                    : 首诗是现代的。用词与造句都是极端简单而基本的。然就在这样极简的
                    : 形式上有了修辞和语法的规则的突破。而这突破来自对于世界一种新眼
                    : 光,这眼光是存在主义倾向的。站在传统诗的观点,这首诗是荒谬的,
                    : 然而我察觉了一种新的诗的意味。我想我应该把我的感觉写出来,把这
                    : 一首很晦涩的诗说个明白。动笔之前我并无把握,或者说毫无把握,把
                    : 这样晦涩、荒诞的简短到只有一句话的诗说个明白也许是根本不可能的
                    : 。我想起《庄子》里庖丁解牛的一段:"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
                    : 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写成后发表在一九六八年的《欧洲杂志》。
                    :
                    :      一九八五年,林亨泰先生从台湾给我寄来了一本《林亨泰诗集》。
                    : 集尾附了两篇文章:《一首现代诗的分析》和我在一九六九年发表的《
                    : 〈风景(其二)一诗〉的示意》。我很感激他对我两文的肯定。
                    :
                    :      在此诗集中我又发现一首诗很打动我:《二倍距离》。我又一次读
                    : 到汉语修辞与造句规律的破毁和通过这破毁造成的新的诗的意味。我想
                    : 应该再写一篇分析。但是这一次我感到困难更大了。从一九八五年到现
                    : 在,十五年过去了,写写停停。有时候是因为觉得还没有读懂,有时候
                    : 是觉得自己的意思说不出来,说不清楚,停下来。最近竟写成了。并不
                    : 完全满意。说不上庖丁的"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
                    : 而藏之"。但是写成了。完全满意是不可能的。就如此交卷。
                    : 


                    27楼2010-06-04 21:35
                    回复
                                       


                      28楼2010-06-04 22:31
                      回复
                        非蜜枣    12    非蜜枣    爱    非蜜枣
                        非蜜枣    万    非蜜枣    心    非蜜枣
                        非蜜枣    元    非蜜枣    帮    非蜜枣
                        非蜜枣    寻    非蜜枣    助    非蜜枣
                        非蜜枣    找    非蜜枣    联    非蜜枣
                        非蜜枣    代    非蜜枣    系    非蜜枣
                        非蜜枣    孕    非蜜枣    电    非蜜枣
                        非蜜枣    妈    非蜜枣    话    非蜜枣
                        非蜜枣    妈    非蜜枣    是    非蜜枣
                        非蜜枣    QQ    非蜜枣    1    非蜜枣
                        非蜜枣    号    非蜜枣    3    非蜜枣
                        非蜜枣    7    非蜜枣    4    非蜜枣
                        非蜜枣    1    非蜜枣    3    非蜜枣
                        非蜜枣    2    非蜜枣    7    非蜜枣
                        非蜜枣    3    非蜜枣    1    非蜜枣
                        非蜜枣    6    非蜜枣    2    非蜜枣
                        非蜜枣    8    非蜜枣    0    非蜜枣
                        非蜜枣    0    非蜜枣    5    非蜜枣
                        非蜜枣    2    非蜜枣    6    非蜜枣
                        非蜜枣    0    非蜜枣    7    非蜜枣


                        29楼2010-06-05 05:39
                        回复
                          什么都看不懂耶……ORZ……


                          31楼2010-07-17 16:09
                          回复
                            我现在怀疑我是不是神经病,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我却能看懂


                            32楼2010-07-18 00:06
                            回复
                              2025-11-27 13:47: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懂了...........


                              33楼2010-07-26 15: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