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吧 关注:154,515贴子:381,496
  • 1回复贴,共1

丰富针刺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创立十二字口诀:由于当时针灸家的手法常冠以复杂名称,繁琐神秘,使学者难以掌握,杨氏以自己的经验,结合《内经》和《难经》以及高武等有关学说,创立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抓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及拔针、十二法,用歌诀体裁说明其操作要点与作用,并总括成简明易记的《十二歌》。《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上述十二法,除口温法需改进外,其余诸法迄今仍有参考价值。清代的政府教科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行针次第手法歌”基本上完全参考杨继洲的“十二法”。
     (2 )总结“下手八法”:杨氏十分重视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他把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窦汉卿的手指补泻十四法归纳为:揣、搓、弹、摇、扪、捻,立为“下手八法”,这些手法相沿至清,为近代所习用。
     (3 )提出补泻分“大补大泻”和“平补平泻”:对于施行针刺补泻的刺强度,杨氏根据补泻的不同程度,分为“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两种治法。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刺有大小》一节里写道:“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杨氏提示,任何补泻手法,其操作都应根据刺激量的轻重而区别其大小,使针刺手法的理论发展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1楼2010-02-13 13:31回复


    2楼2015-06-13 2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