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对于洞箫还只是入门阶段,仍是新手一枚。在平时的练习中摸索出一点经验,不足为训,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我练习洞箫的时间不长,断断续续有一年多。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习惯于把箫的吹口往唇边一架,就开始吹,出声自然是没问题,但音色却时而饱满,时而虚弱,随机不定。对于这类音色上或虚或实的不确定,我一直没有细究。直到最近的某一天,我如往常一样把箫往唇边一架就开始吹,竟蓦然吹出一个饱满无比的音色,感受到整根竹管明显的振动,共鸣效果极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研究的机会,于是维持持箫的姿势不变,对着镜子仔细观察吹口抵唇的位置,希望能把这个精确的位置记录下来。
透过镜子我观察到,U型吹口上方两个直角的角尖,恰好落在了我下嘴唇内唇与外唇之间的交界线上。我们知道,内唇是光滑湿润的,外唇则相对干燥粗糙,上面有许多褶皱。而内唇与外唇之间的这一道细微的分界线,便是洞箫吹口两角的最佳落脚处。我试着将吹口挪开,再重新放置于此,音色效果依旧饱满。我又试着控制风门大小、箫身抬角等变量,如是试验了几次,终于在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下,确认这个抵唇位置与音色之间的确存在关联。这个发现对于像我这种,平时把箫头往唇边随意一抵就吹的人,算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
事实上,我平时吹箫时吹口抵唇的习惯位置,离此“内外唇分界线”也不远,不过一二毫米的距离,顺畅发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也是我此前一直未曾留意抵唇位置的原因。但也许就是一二毫米的微小距离,造就了音色虚实之间的精微差别。
最后我还是补充一句,要把箫声吹饱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除了吹口抵唇位置,还要靠气息控制、口风大小、风门形状、箫身角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本帖仅仅讨论吹口抵唇位置这一个因素,并没有否认其他因素的影响。

我练习洞箫的时间不长,断断续续有一年多。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习惯于把箫的吹口往唇边一架,就开始吹,出声自然是没问题,但音色却时而饱满,时而虚弱,随机不定。对于这类音色上或虚或实的不确定,我一直没有细究。直到最近的某一天,我如往常一样把箫往唇边一架就开始吹,竟蓦然吹出一个饱满无比的音色,感受到整根竹管明显的振动,共鸣效果极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研究的机会,于是维持持箫的姿势不变,对着镜子仔细观察吹口抵唇的位置,希望能把这个精确的位置记录下来。
透过镜子我观察到,U型吹口上方两个直角的角尖,恰好落在了我下嘴唇内唇与外唇之间的交界线上。我们知道,内唇是光滑湿润的,外唇则相对干燥粗糙,上面有许多褶皱。而内唇与外唇之间的这一道细微的分界线,便是洞箫吹口两角的最佳落脚处。我试着将吹口挪开,再重新放置于此,音色效果依旧饱满。我又试着控制风门大小、箫身抬角等变量,如是试验了几次,终于在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下,确认这个抵唇位置与音色之间的确存在关联。这个发现对于像我这种,平时把箫头往唇边随意一抵就吹的人,算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
事实上,我平时吹箫时吹口抵唇的习惯位置,离此“内外唇分界线”也不远,不过一二毫米的距离,顺畅发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也是我此前一直未曾留意抵唇位置的原因。但也许就是一二毫米的微小距离,造就了音色虚实之间的精微差别。
最后我还是补充一句,要把箫声吹饱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除了吹口抵唇位置,还要靠气息控制、口风大小、风门形状、箫身角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本帖仅仅讨论吹口抵唇位置这一个因素,并没有否认其他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