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746贴子:6,157,451
  • 24回复贴,共1

有谁读懂了《抓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去读了这则让塞林格一夜成名的短篇小故事,搞不懂为何会让纽约客编辑大为赞赏,还开启了“玻璃家族”连载。
我知道写的是战后PTSD,但依然不明白里面的隐喻,好在哪?
有没有能读懂其中任何一个隐喻的朋友帮忙讲解一下?#读后感#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1-25 09:29回复
    《香蕉鱼》由于“品质非凡”而获准直接发表,并使塞林格后来的小说获得了该杂志的优先选择权。小说发表后立即获得了好评,为塞林格写传记的保尔·亚历山大称“这篇小说将永久的改变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求解读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11-25 09: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好看么,有空去找来看看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1-26 15:01
      收起回复
        这个作家不是我的那杯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1-26 15:12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1-26 16:33
          回复
            译后记说过“九故事中儿童世界才是真实的,成人世界则是被虚伪肮脏包裹的处所”赛林格短篇集里的主角,几乎都是未成年。逮香蕉鱼里的男主表面是成人,内心还是孩子。
            小说开篇就是女主和她母亲通电话,她母亲一直担忧男主心里状况。从这里读者也知道男主是个心态极不稳定而且有精神疾病的人,所以小说结尾他的极端行为绝不是一时冲动。也许他就是在等一个情绪爆发点,对他而言是早晚的事,他喜欢孩子,自己却没有孩子。他臆想出的那条香蕉鱼,和霍尔顿臆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成人世界没有人想做麦田守望者,成人世界更没有人会去逮一条子虚乌有的香蕉鱼,只有在孩童的世界才有人信,当小女孩假装自己看见一条香蕉鱼并告诉男主的时候,男主那种惊讶和欣喜的状态,以及从这种状态慢慢过度到最后万念俱灭的举起枪,塞林格把男主那种绝望前的自持,分寸拿捏表现得那么细腻神妙,当男主和小女孩结束玩耍,回到旅馆,回到成人世界后他再也把持不住自己,哪怕别的成人只是盯着他脚看一下,他都觉得对方动机不纯。当男主回到房间,对成人世界厌恶至极的他,本可以大开杀戒,把所有人干掉,包括在电梯里盯着他脚看的女士,而他并没有走那种极端,仅仅是干掉自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2-12 18:06
            收起回复
              你看的原版?问下香蕉鱼结尾他掏出一把7.65口径的奥特思基自动手枪,我没听说过这种枪,请问下原文是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12-13 15: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