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国社会文化衰败
小沈阳终于上春晚了,并且好评如潮,他的小品风头盖住了其他小品。但是反观小沈阳的表演,的确让人很不舒服,感到一点也不阳光,完全是一个假女人的表演,但是他登上了春晚的大雅之堂。听说去年小沈阳曾被选入春晚,最后时刻还是很不幸地被删除。作为小沈阳的师父本山大叔对此忿忿不平,称要让观众看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但是,有些观众还想看到黄段子、脱衣舞,是否也要拿到春晚来演一演呢?其实本山大叔在多年的表演后,也显现出强弩之末的迹象,靠“拐”拐了三年。即使是这样,本山大叔依然连续多年夺取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头筹。今年本山甘当绿叶,一定要把小沈阳这朵红花展示给全国观众,并且小沈阳真的红了。中国的春晚小品让一个疑似同性恋者角色拔了头筹,看来中国的小品界只有靠一些心理或者生理不健康的角色来吸引全国观众了。(笔者对同性恋者没有偏见,我认为那是个人性取向选择的结果,那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但是,春晚的舞台更应该反映常规大众的日常生活。)
不光是小品,影视市场也一样,国产的影视市场好像患上了“笑无能”症,中国的影视多年来没有一个让人开心的,各个角色主要通过奇异的装扮、古怪的表情、特殊的拍摄角度等噱头来勾引观众的笑容,在日常生活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总是不能让人开心地大笑起来。但是反观欧美电影的笑料包袱,不管是警匪片、枪战片还是生活片,都是主要通过幽默的语言以及顽童般面容让人引俊不禁,使人回味无穷,并且让人感觉就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春晚一年年地举办,观众从盼望春晚变得对春晚越来越不关心,甚至有些人提出要取消春晚。让人深深的体会到春晚总导演在选择节目时的尴尬局面,面对全国小品制作者通过竞争选举上来的小品,真正让人开心的作品几乎没有。
出现这个情况,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分析结论是:随着春晚的一年年举办和社会文艺活动的日益丰富,观众的欣赏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的同时,创作水平也在相应提高。但是当创作水平提高速度低于观众欣赏水平提高速度时,必然导致观众的欣赏水平高于创作者的水平,导致上述局面的发生。对此解释,笔者表示怀疑。怀疑的原因,是有一个现象无法解释:为什么今天人们仍然能津津乐道地观赏各个电视台滚动播放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以及赵本山刚出道时的小品?如果创作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能津津乐道地欣赏创作于20多年前,被看了不知多少遍的作品?显然是创作水平没有提高。同时近年来没有值得让人深深回味的经典作品出现,说明创作水平不是没有提高而是降低了。为什么现在的小品创作水平还不如20年前了呢?随着中国小品的创作能力的日益低下,我们要问中国优秀的小品创作者都哪里去了?他们都干什么去了?
还有人说,创作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是因为随着春晚的举办,创作者可以选择的不重复的创作素材在不断减少,对此解释更让人觉得站不住脚,春晚举办了26届,就是按每届小品节目用时2小时算,也不过52小时,52小时远远不可能包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并拥有13亿人口的国民的日常生活。
笔者的分析结论是,小品是带给人们快乐的文艺形式,这就要求小品的创作者生活必须是快乐的。如果创作者心情不快乐了,必然不能创作出优秀的小品来。26年来中国人越来越不快乐了,也就导致小品创作者越来越不快乐了,所以创作水平越来越低下。
日常生活中,充斥民间剧场和老百姓酒桌有很大一部分是带有SQ意味黄色幽默,以及针对心理、生理残缺者的笑料。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中国的主流文化正在走向没落,使不应登大雅之堂的边缘文化有机会得到老百姓的青睐,并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民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续30年经济快速发展让世界为之瞩目,但同时老百姓也同时感到社会的压力,开始怀念改革开放前的生活,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让人怀疑中国文化正在走向衰败。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个不失文雅的民族,多部明清小说中煮酒赋诗的场面描写,是明清时期中国当时老百姓聚会场面的写照,这些生活场面普遍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当时老百姓思想的体现,但是这种生活似乎对当代中国人已经陌生。
小沈阳终于上春晚了,并且好评如潮,他的小品风头盖住了其他小品。但是反观小沈阳的表演,的确让人很不舒服,感到一点也不阳光,完全是一个假女人的表演,但是他登上了春晚的大雅之堂。听说去年小沈阳曾被选入春晚,最后时刻还是很不幸地被删除。作为小沈阳的师父本山大叔对此忿忿不平,称要让观众看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但是,有些观众还想看到黄段子、脱衣舞,是否也要拿到春晚来演一演呢?其实本山大叔在多年的表演后,也显现出强弩之末的迹象,靠“拐”拐了三年。即使是这样,本山大叔依然连续多年夺取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头筹。今年本山甘当绿叶,一定要把小沈阳这朵红花展示给全国观众,并且小沈阳真的红了。中国的春晚小品让一个疑似同性恋者角色拔了头筹,看来中国的小品界只有靠一些心理或者生理不健康的角色来吸引全国观众了。(笔者对同性恋者没有偏见,我认为那是个人性取向选择的结果,那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但是,春晚的舞台更应该反映常规大众的日常生活。)
不光是小品,影视市场也一样,国产的影视市场好像患上了“笑无能”症,中国的影视多年来没有一个让人开心的,各个角色主要通过奇异的装扮、古怪的表情、特殊的拍摄角度等噱头来勾引观众的笑容,在日常生活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总是不能让人开心地大笑起来。但是反观欧美电影的笑料包袱,不管是警匪片、枪战片还是生活片,都是主要通过幽默的语言以及顽童般面容让人引俊不禁,使人回味无穷,并且让人感觉就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春晚一年年地举办,观众从盼望春晚变得对春晚越来越不关心,甚至有些人提出要取消春晚。让人深深的体会到春晚总导演在选择节目时的尴尬局面,面对全国小品制作者通过竞争选举上来的小品,真正让人开心的作品几乎没有。
出现这个情况,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分析结论是:随着春晚的一年年举办和社会文艺活动的日益丰富,观众的欣赏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的同时,创作水平也在相应提高。但是当创作水平提高速度低于观众欣赏水平提高速度时,必然导致观众的欣赏水平高于创作者的水平,导致上述局面的发生。对此解释,笔者表示怀疑。怀疑的原因,是有一个现象无法解释:为什么今天人们仍然能津津乐道地观赏各个电视台滚动播放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以及赵本山刚出道时的小品?如果创作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能津津乐道地欣赏创作于20多年前,被看了不知多少遍的作品?显然是创作水平没有提高。同时近年来没有值得让人深深回味的经典作品出现,说明创作水平不是没有提高而是降低了。为什么现在的小品创作水平还不如20年前了呢?随着中国小品的创作能力的日益低下,我们要问中国优秀的小品创作者都哪里去了?他们都干什么去了?
还有人说,创作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是因为随着春晚的举办,创作者可以选择的不重复的创作素材在不断减少,对此解释更让人觉得站不住脚,春晚举办了26届,就是按每届小品节目用时2小时算,也不过52小时,52小时远远不可能包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并拥有13亿人口的国民的日常生活。
笔者的分析结论是,小品是带给人们快乐的文艺形式,这就要求小品的创作者生活必须是快乐的。如果创作者心情不快乐了,必然不能创作出优秀的小品来。26年来中国人越来越不快乐了,也就导致小品创作者越来越不快乐了,所以创作水平越来越低下。
日常生活中,充斥民间剧场和老百姓酒桌有很大一部分是带有SQ意味黄色幽默,以及针对心理、生理残缺者的笑料。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中国的主流文化正在走向没落,使不应登大雅之堂的边缘文化有机会得到老百姓的青睐,并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民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续30年经济快速发展让世界为之瞩目,但同时老百姓也同时感到社会的压力,开始怀念改革开放前的生活,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让人怀疑中国文化正在走向衰败。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个不失文雅的民族,多部明清小说中煮酒赋诗的场面描写,是明清时期中国当时老百姓聚会场面的写照,这些生活场面普遍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当时老百姓思想的体现,但是这种生活似乎对当代中国人已经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