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关键词 西方哲学 本土
西方哲学体系中,有没有一本书可以与中国的《易经》相“对应”的?
应该是毕达哥拉斯的哲学理论,仅仅是有些相似。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但是他本人没有留下著作,是后人转述记录他的学说。
我们中国的哲学体系和西方的哲学体系有何区别?各是什么哲学体系?
我记得读过季 羡林先生的一片文章,里面讲中、西、印三大哲学的区别 ,举了一个很精彩的例子。说你画一个圆,让西方哲学来把它分为两半,那么西方哲学会在中间画一条直径,于是1就是1,2就是2,阴阳分明,西方哲学是强调分析,强调对立的。让中国哲学来分,分出来的就是“阴阳鱼”的图形,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又能互相转化。而印度哲学则是什么都不画,他们会告诉你,1就是2,2就是1,不存在1与2,所以不能区分。
这个问题,建议你你搜索一下“比较哲学”这个关键字吧。下面这篇,我感觉可能对你有参考价值。
“中西比较哲学”之我见较之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化学等等而言,“比较哲学”这个名目,无论在学理建构上、还是在学科建制上,都还属于所谓“空白”。但这不等于说这么些年来我们根本就没有比较哲学。实际上,自西学东渐以来,我们一直就在进行着比较哲学、尤其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只不过我们名之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而已。但唯其不自觉,或唯其具有一种不恰当的自觉,其间问题多多,不可不辩。一说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便立即卷入了一场持久不衰的争议,因为显而易见,这个名目已然预设了“中国有哲学”或者“有中国哲学”,否则,何来所谓中西哲学比较?然而人们可以问:中国有所谓“哲学”吗?或者说:“中国哲学”这个名目能成立吗?这正是许多学者的疑惑,它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例如新近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并无所谓中国哲学;甚至现代中国也无所谓中国哲学——与其说有着所谓“中国哲学”,毋宁说有着“哲学在中国”。[1]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至今仍无所谓中国哲学;我们所有的不过是西方哲学在中国。这似乎是颇有道理的:不是吗?我们即便在那里煞有介事地谈论中国的“哲学”,所谈论的其实也不过是西方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只不过是“美国哲学在中国”,牟宗三的“中国哲学”也不过是“康德哲学在中国”,更不用说胡适的“实验主义”、洪谦的“实证主义”之类了。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失语”了。表面上看来,我们操着所谓“现代汉语”;而实际上我们操着西方哲学的话语、谈着西方哲学的问题。
西方哲学体系中,有没有一本书可以与中国的《易经》相“对应”的?
应该是毕达哥拉斯的哲学理论,仅仅是有些相似。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但是他本人没有留下著作,是后人转述记录他的学说。
我们中国的哲学体系和西方的哲学体系有何区别?各是什么哲学体系?
我记得读过季 羡林先生的一片文章,里面讲中、西、印三大哲学的区别 ,举了一个很精彩的例子。说你画一个圆,让西方哲学来把它分为两半,那么西方哲学会在中间画一条直径,于是1就是1,2就是2,阴阳分明,西方哲学是强调分析,强调对立的。让中国哲学来分,分出来的就是“阴阳鱼”的图形,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又能互相转化。而印度哲学则是什么都不画,他们会告诉你,1就是2,2就是1,不存在1与2,所以不能区分。
这个问题,建议你你搜索一下“比较哲学”这个关键字吧。下面这篇,我感觉可能对你有参考价值。
“中西比较哲学”之我见较之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化学等等而言,“比较哲学”这个名目,无论在学理建构上、还是在学科建制上,都还属于所谓“空白”。但这不等于说这么些年来我们根本就没有比较哲学。实际上,自西学东渐以来,我们一直就在进行着比较哲学、尤其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只不过我们名之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而已。但唯其不自觉,或唯其具有一种不恰当的自觉,其间问题多多,不可不辩。一说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便立即卷入了一场持久不衰的争议,因为显而易见,这个名目已然预设了“中国有哲学”或者“有中国哲学”,否则,何来所谓中西哲学比较?然而人们可以问:中国有所谓“哲学”吗?或者说:“中国哲学”这个名目能成立吗?这正是许多学者的疑惑,它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例如新近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并无所谓中国哲学;甚至现代中国也无所谓中国哲学——与其说有着所谓“中国哲学”,毋宁说有着“哲学在中国”。[1]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至今仍无所谓中国哲学;我们所有的不过是西方哲学在中国。这似乎是颇有道理的:不是吗?我们即便在那里煞有介事地谈论中国的“哲学”,所谈论的其实也不过是西方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只不过是“美国哲学在中国”,牟宗三的“中国哲学”也不过是“康德哲学在中国”,更不用说胡适的“实验主义”、洪谦的“实证主义”之类了。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失语”了。表面上看来,我们操着所谓“现代汉语”;而实际上我们操着西方哲学的话语、谈着西方哲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