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吧 关注:14,817贴子:120,427

【祝福楼】敬祝王老健康长寿,王派艺术代代相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20-11-01 15:10回复


    IP属地:上海2楼2020-11-01 15:13
    回复
      2025-09-12 06:44: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上海3楼2020-11-01 15:26
      回复
        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现嵊州市)灵山乡坑边村,原名王彩娟。越剧演员,工花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1] 。1938年,王文娟拜越剧小生竺素娥为师,正式开始舞台生涯,先习小生,后改习花旦。1939年2月8日,演出开蒙戏《投军别窑》。1942年,学艺满师,以“小竺素娥”的艺名在上海郊区小型戏班担当主演。1947年8月至1948年6月,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1948年9月至1950年7月,加入玉兰剧团。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演员二等奖 [2] 。1954年,与徐玉兰合作演出越剧《春香传》,获得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 [3] 。1956年,主演神话剧《追鱼》。1958年,与徐玉兰合作的剧目《红楼梦》首演 [2] 。1959年,主演新编历史剧《则天皇帝》。1977年,主演越剧《忠魂曲》。1980年,主演新编传奇剧《孟丽君》。1983年,主演新编历史剧《慧梅》。1985年,主演剧目《皇帝与村姑》。1987年,主演越剧《神王恋》。1991年,退休,受聘为红楼剧团艺术顾问。1996年,主演越剧电视连续剧《孟丽君》。2017年,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4] 。2019年4月,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5] ;10月26日,获2019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6] 。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花旦创始人,其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善于描摹人物神态,在舞台上出色地创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 [1] 。


        IP属地:上海4楼2020-11-01 15:28
        回复
          1938年8月,离家到上海,拜其表姐、越剧小生演员竺素娥为师,学习小生,同时也观摩学习了竺素娥的搭档姚水娟、王杏花的表演艺术 [8] ,后由竺素娥指定改习花旦 [2] 。1939年2月8日,演出开蒙戏《投军别窑》,饰王宝钏,师姐筱素娥饰薛平贵。7月,随竺素娥在天香大戏院演出 [2] 。1940年,跟随老师在南市区聚乐、同乐、南阳等场所学艺,并在南洋戏院、平济戏院演出。1941年10月,随竺素娥在通商戏院演出。1942年,学艺满师,以“小竺素娥”的艺名在上海郊区小型戏班担任主演 [2] 。1943年,随竺素娥在同乐戏院、万国戏院、河北大戏院演出,任二肩旦。这期间,她曾出外搭班,在民华楼等地演出 [2] 。1944年底,受竺素娥提携,在河北大戏院首次挂牌头肩花旦,演出剧目有《碧玉簪》《盘夫索夫》《贩马记》《三看御妹》《沉香扇》等 [2] 。1945年8月,开始在同孚戏院演出,与邢月芳合作,任头肩旦,演出剧目有《三看御妹》《梁祝》《双狮图》《分玉镜》《节女血》《董良才》《姐妹皇后》等 [2] 。1946年8月,以“特请”身份随竺素娥、吴梅珍在老闸戏院演出。自10月开始,与邢月芳合作,任头肩旦,在同孚戏院、同乐戏院演出,这期间演出的剧目包括传统戏《盘妻索妻》《盘夫索夫》《三看御妹》《大点秋香》《沉香扇》《碧玉簪》等,新编戏《一枝香》《黑心》《水红菱》《女皇秘史》《疯狂太子》《浮生梦》等 [2] 。1947年,自8月开始,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在皇后大戏院演出,演出剧目有《礼拜六》《天伦之乐》《女伶受辱记》《新珍珠塔》《国难家仇》《做人难》《笼中鸟》《青春误》《人之初》《再相逢》《双凤求凰》《隋宫春色》等 [2] 。1948年7月至8月,加入芳华剧团,与尹桂芳在兰心大戏院合作演出,在越剧《陆文龙》中饰群凤公主,在剧目《浪淘沙》中饰小周后。9月,加入玉兰剧团,与越剧小生演员徐玉兰共同在明星大戏院演出,首度与徐玉兰合作演出的剧目是《风萧萧》,在剧中扮演秀丽、情深的卫美人 [2] [9] 。


          IP属地:上海5楼2020-11-01 15:30
          回复
            1991年4月,与徐玉兰一起退休,被聘为红楼剧团艺术顾问;8月,拍摄王洁执导、孙道临担任艺术指导的三集电视片《王文娟艺术集锦》。1994年5月9日至5月22日,随红楼剧团赴台湾演出 [2] 。1996年8月,由其主演、孙道临执导的1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孟丽君》拍摄完成。1997年6月,参加庆祝香港回归演出;10月26日,获得美国纽约中美艺术委员会颁发的“艺术终身成就奖”、美国同庆文化艺术中心颁发的“终身杰出艺术奖”,赴美领奖并演出 [2] 。2003年3月,《王文娟流派唱腔选集》由百家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27日,参加“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4月,“天下掉个林妹妹——王文娟舞台艺术回顾展演”在上海举行 [2] ;12月17日,参加“越剧流芳香溢金陵——2006中国越剧名家名段南京演唱会”。2008年5月23日,参加为支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而举行的“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 [13] 。2013年6月,参演上海越剧院为纪念越剧改革七十周年排演的剧目《舞台姐妹情》。8月,《王文娟越剧唱腔精选》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2014年7月18日,其担任艺术指导、由福建芳华越剧团排演的越剧《女驸马》首演 [14] 。2016年3月11日至3月13日,在为纪念她诞辰90周年而举办的“千里共婵娟——王派越剧专场演出”中,她以越剧唱腔演绎了苏轼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5] 。2017年4月7日,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4] 。2019年9月,获得第7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16] ;10月,在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 [17] 。2020年1月,她响应上级号召,捐出1万元爱心款支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拍摄为武汉加油的视频 [18] 。


            IP属地:上海8楼2020-11-01 15:40
            回复
              获奖记录编辑
              艺术类
              ▪ 1952 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演员二等奖 西厢记 (获奖) ▪ 1954 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 春香传 (获奖) ▪ 1989 第一届金唱片奖 红楼梦 (获奖) ▪ 1997 美国纽约中美艺术委员会“艺术终身成就奖” (获奖) ▪ 1997 美国同庆文化艺术中心“终身杰出艺术奖” (获奖) ▪ 2019 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获奖) ▪ 2017 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获奖)
              荣誉称号
              ▪ 2019 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 (获奖)


              IP属地:上海10楼2020-11-02 08:06
              回复


                IP属地:上海11楼2020-11-02 08:47
                回复
                  2025-09-12 06:38: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越剧《春香传》唱响“云间粮仓”,赴朝鲜慰问演出的经历至今温暖着王文娟
                  新民晚报 2020年10月19日
                  两天前,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年轻的戏曲工作者也以一场结合艺术赏析的公益讲座,致敬“舞台姐妹”徐玉兰、王文娟等前辈艺术家当年奔赴朝鲜战场慰问子弟兵,并带回了经典《春香传》的壮举。此次公益讲座由青年作家、《明月千里共婵娟——王文娟传》作者王悦阳,携手上海越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杨婷娜、李旭丹共同带来。
                  越剧之所以被视作中国最年轻、最时尚的剧种,就在于它不但在唱腔及表演上不断创新,且在题材上紧贴时代脉搏、和人民心连心。1953年4月,越剧徐王两大流派创始人徐玉兰与王文娟就曾带领玉兰剧团的越剧姐妹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慰问“最可爱的人”。
                  在炮火连天里慰问演出,往往只能将生死置之度外。有回演《梁祝》演到“英台哭灵”,敌机把电线炸断了,洞里一团漆黑,慌乱之际,有位机灵的战士掏出随身携带的军用手电筒往台上照,其他战士看了纷纷效仿,顿时千百束光源汇聚在一起照亮了舞台。王文娟说:“这是我永生难忘怀的一场特殊演出,在黑暗潮湿的山洞里,台下这些真诚淳朴的面孔,却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光明、热忱和温暖。”
                  在朝鲜,徐玉兰与王文娟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备受追捧,不仅得到志愿军战士的欢迎,出乎意料的是,就连朝鲜人民也非常欣赏。无数次散戏后,朝鲜观众会带着满腔激动涌到台前,用手势讲:“明白,明白,亨卡其(一样)……我们也有春香。” 正是有这些热情的朝鲜戏迷“推荐”,徐玉兰与王文娟才想到可以把《春香传》改编成越剧介绍给中国观众。


                  IP属地:上海13楼2020-11-02 10:19
                  回复
                    “林妹妹”其实更像“孟丽君”
                    很多观众一提到王文娟,想到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当年越剧《红楼梦》首演于共舞台,连演54场;之后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时,几乎全国的观众都认识了王文娟。王文娟俨然成了戏曲舞台上林黛玉的代言人。实际上,“林妹妹”只是王文娟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之一。
                      去年3月,在“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上,观众看到了由王派弟子装扮的晴雯、祝英台、红娘、武则天、鲤鱼精、孟丽君等人物形象,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都是王文娟曾塑造过的角色。其中《追鱼》里鲤鱼精的大段打斗,展现了王文娟戏曲武功的娴熟,《则天皇帝》中她所塑造的女皇帝,没有旦角的脂粉气,敏锐洒脱、处事果断,而且她还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王文娟曾塑造过200多个角色,因为演什么像什么,被称为“性格演员”。能文能武还能写,王文娟也是越剧舞台当之无愧的“多面人”。
                      塑造过那么多人物,最喜欢哪类角色?王老师用两个字概括:“多情。”“我演的角色,大都是感情比较深的。比如林黛玉,情感非常真挚。还有孟丽君,很独立,很真诚。孟丽君比较开朗,不像林黛玉那么压抑,所以那个时候连演两个月的《孟丽君》,有时还日夜连场,我都不觉得累。”
                      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深入人心,很多观众把她与林黛玉画等号,以为她像角色一样柔弱。事实上,王文娟的性格更像孟丽君,开朗直爽,颇有个性与胆量。上世纪80年代,越剧的演出市场虽然比较兴旺,但全院几百号人仅靠两个团的收入无法养活自己,还要靠国家贴钱。王文娟和一些姐妹觉得,“大锅饭”这么吃下去不行,剧团要有独立性,特别是艺术上的独立性。1983年,在文艺团体要“打破大锅饭”的号召下,王文娟与徐玉兰商量后,一起向院里提出率先改革的想法,后来成立了改革团——红楼剧团,自负盈亏、艺术独立、人事权独立。
                    退休后,王文娟虽然基本退出舞台,但是依然关注越剧发展。她看到现在有些青年演员平时都不太练功,尤其是不练武功,很着急。她曾问过一个青年演员,这位演员回答道:“老师,别人都不练,我一个人练,多难为情?”“小青年哪能有这种思想?”王老师有些激动地向我感叹道,“不管怎样,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要多练功,多实践。演员是比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就是工具,每个工具都是要训练的。”
                      王文娟还告诉我,她发现,现在很多戏上演后,要么不改,要么就大改,有可能改好,也有可能越改越糟。“其实小细节是很重要的,好戏是一点点改出来,一点点磨出来的。以前我们演完戏后导演会召集全体演职人员开讲评会。舞台监督、琴师、演员等都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意见。最后,导演对当天演出作总结,哪些地方有进步,哪些地方的表演感情投入不够。这样的讲评制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艺术监督机制,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让我们的演出每天都有进步。可惜如今很少有剧组这样做。”


                    IP属地:上海15楼2020-11-03 08:54
                    回复
                      “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
                      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王文娟晚年的生活很平静,练练字,看看书,去老年大学学画画,翻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可惜我年纪大了,记不住了。现在想想也蛮后悔的,要是早点学,一退休后就学,那就好了。其实我先生在世的时候,一直劝我多学习。”说着,王老师回忆起了一件事:刚退休的一段时间,她觉得以前学戏、演出太辛苦,退休了就好好放松一下,于是常去打牌。孙道临就很生气,觉得太浪费时间。王文娟笑着告诉我,这是他们夫妻俩相处几十年唯一争执过的事。不过,沟通过后,孙道临觉得王文娟的想法有点道理,而王文娟也了解先生的良苦用心。
                        我问王老师,最欣赏道临老师什么?王老师笑言,最欣赏他的博学和勤奋。“他懂的东西很多,一件事情就能讲半天。我从小学戏,文化程度不高,道临总是鼓励我多读书。结婚以后他给我列了一份详细的书单,还专门把适合我阅读的书整理出来放在一个书架上,方便我看。”
                        我不由羡慕地感慨道,道临老师真细心。“是啊!他心蛮细的,一点大男子主义都没有。”王老师开心地点头附和道。每次孙道临去北京,都会带回两斤她喜欢吃的蜜枣。更让她感动的是,一旦孙道临的北京亲戚要来上海,他都会事先跟他们讲清楚,“文娟家务不太会做的,你们不要叫她做”。
                        虽然演戏时非常较真,但是生活中的王文娟很马虎。“我整理衣物都整理不好的。所以我如果要出门,行装都是道临帮我整理的。”这里还有一个“插曲”:一次孙道临要到广州去,因为实在太忙,没时间整理行装,王文娟就自告奋勇地说,我给你整一整吧。她和女儿一起帮忙理好了行装,孙道临夸了母女俩,也没有检查。不料,第二天,孙道临专门来信“谢谢”母女俩——洗澡时,他发现行李中没有替换的内衣裤,只好跑去外面买。
                        王文娟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越剧上,把光鲜和讲究都留在舞台上。
                        “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三场,场场爆满,非常成功,但王文娟回忆起来,依然有不满意的地方。“这次专场跟以前不同,我是穿着高跟鞋登台的。但在上海演出时,我发现鞋跟容易陷在台上的绒毯里,走路不稳,所以后来去绍兴演出专场前,我专门练习了穿高跟鞋走台步,蛮有效果的。”
                        “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这是王文娟经常挂在嘴边的,也是她一贯的人生信条。临走时,王老师送给我一把为专场演出定制的扇子,我请她给我签个名。不料,王老师签名时,在我的名字后面还加上了“老师”二字,这让80后的我愧不敢当。但她却温和地笑着说:“要写的,要写的。”生活中,王老师就是这样平和谦虚。
                        谈及事业上的成就,王文娟说:“我天资平平,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
                      演戏时的讲究、生活中的随性,这大概是大艺术家与时下所谓明星的最大区别吧。


                      IP属地:上海16楼2020-11-03 08:56
                      回复


                        IP属地:上海17楼2020-11-03 08:58
                        回复


                          IP属地:上海18楼2020-11-03 08:59
                          回复


                            IP属地:上海19楼2020-11-03 08:59
                            回复
                              2025-09-12 06:32: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上海20楼2020-11-03 0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