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吧 关注:1,589贴子:26,168
  • 14回复贴,共1

赤壁之变(强烈推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在山在川在水之湄   作者:谢明湄


一、源起赤壁

  赤壁大战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三国志》吴书、蜀书中都提到这一战。
  《周瑜传》有言,“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吴书·黄盖传》里则提及,“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裴注《三国志·江表传》里,火烧赤壁的描写更为形象生动,“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後,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绘声且绘色,“风盛猛”也具化为“东南风急”。

  对这一战的后果与周瑜的战功,《三国志》有多处描述。
  赤壁战败后,曹操虽然说,“孤不羞走。”败在这一战并没什么可羞耻的,可后来又专程对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火烧赤壁败走成了烧船自退。
  《三国志》接着结合刘备曾给孙权说过的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明确指出,“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周瑜威名太盛,所以曹操、刘备都想离间。

  周瑜战功卓著,并不是后世人渐渐夸大,而是在当时就有各方评价。
  《三国志·吴书》卷四十八孙盛曰:“…………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江东豪杰中,张昭、鲁肃都是周瑜兴荐,江东一时人材云集。而曹操渡江时,挟战胜之威,气势凛人,却被周瑜击溃于赤壁。虽是敌方所述,也不能不承认赤壁之败。
  被誉为骈体文成就最高,南北朝时的 庚信曾赋诗此战。“……  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 ……,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

  此外,周瑜之子获罪被贬时,诸葛瑾、步骘联名上书,“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
  在当时,且不论天下,单论东吴众臣心中,周瑜俨然孙吴帐下第一人,最卓越的战功则是赤壁大胜。



1楼2005-12-08 16:47回复
    三、帝蜀寇魏

      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大家多位被卷入,最早起始于欧阳修。
      欧阳修著《明正统论》表明,“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按欧阳修的看法,帝魏帝晋,魏晋是帝室正统,因此三国中的吴蜀不应称为国,仅以魏国独尊。此说一出,争端大起,章望之随即写了《明统论》驳斥。

      此后,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继承《三国志》曹魏为正统的历史观,南宋朱熹则有针锋相对的《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在司马光笔下,周瑜英姿焕发,是为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可惜《资治通鉴》虽然治史严谨、微言大义兼文彩斐然,但在关于三国正统之争的思想史观上,毫无疑问,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

      正统之争往往影响到赤壁一战的评价。
      牵连于正统归属,周瑜赤壁之战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帝魏者,为他击败曹操而恼怒,尊蜀汉正统者,则会借赤壁开怀曹操之败,但又不忿周瑜不肯归汉而怒怨。
      耻笑曹操之败的,例如王阮《庐江道中二首》,“九原如可作,公瑾笑吾曹。”
      马之纯的《周郎桥》,“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尔大阿瞒犹似此,兹时小笮空应逃。”

      在乐见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同时,蜀汉正统学者诗人很多不满周瑜忠于孙吴,这种不满甚至能抵消他的赤壁战功。
      宋徐钧有诗作名字就叫《周瑜》,“一举灰飞赤壁船,托名助汉岂私权。如何不放蛟龙雨,欲断刘家一脉传。”责问周瑜即称要助汉又视孙权为主。
      吴儆的《酹月亭》更是极郁闷周瑜被称为英雄,错自然在周公瑾不愿扶助汉室,并因此否认周瑜战功,赤壁变成偶因运气得到到胜利。
      “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万里中原犹未复,一视赤壁偶成功。”

      王周的《赤壁》诗则较为婉转,即认可周瑜的战功,又将其归功于曹操不忠汉室所以自取灭亡。“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同样婉转还有李复的《题武侯庙》,“天厌炎灵暗不开,欲吹余烬发寒灰。强因徐庶南阳起,能枉周瑜赤壁来。”
      诸葛亮在这里被直接提出来,不再是名相名将的并列,而是因为有了诸葛亮,周瑜就算赤壁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有极端者,其中以陈普为最,他在《咏史下·周瑜》中写道,“乌林侥幸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赤壁大捷不过凭着侥幸的风,杜牧的调侃变成较真的指认。
      《咏史下·吕蒙》则将吕蒙、周瑜一起责备,“吕蒙公瑾俱无禄,汉室犹关造化心。”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些也罢了,他在《咏史·蜀先主》语近刻薄尖酸,“西行不与本心符,西负刘璋东负吴。汉业此时如累卵,天公先与杀周瑜。”
      周瑜几成切齿痛恨欲咒死之人,认为他英年早卒死得太顺天意了,不过,这倒也从另一侧面承认了周瑜对天下大势的重要性。

      此外,正是这个陈普,在《咏史下·赵云》盛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与此同叶,在他的诗作里,还极恶苏轼,“天津醉裹乾坤眼,只见双程不见苏。”
      不知道因为正统之争讨厌上了苏轼,还是因为讨厌苏轼顺道恨上东吴。

      鉴于曹刘不管哪个占了上风,“正统”的名份都绝不可能落在东吴身上,所有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孙吴是闰位。所以在这场正统之争中,周瑜注定是败者。
      然而在正统之外,周瑜赤壁之战还有另外一个不能抹杀的形象,那就是英雄名将的风彩,因此也有不少诗人词家抛开正统于否的争论,他们师承浪漫一派,独论周瑜赤壁的英风雄烈之气。
      这类诗词,以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巅峰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但是,也正是这阙名词,在历史上有了文武赤壁之分,在文学上则有文章战功何高何低的争论,这应当是苏东坡万没有料到的。


    3楼2005-12-08 16:48
    回复
      2025-08-08 16:29: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五、文武孰高

        俞文豹曾在《吹剑续录》中载:“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瑟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以女郎红牙板与大汉铁绰板相拟,柳永的《雨霖铃》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各为两派代表作。词家意境至此大开,不再只是闲情雅兴感怀,也可金戈铁马气势万千。

        围绕这首词也有不少争议,其一赤壁到底在何方?后定论苏东坡吟咏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古战场,周瑜火烧过的是蒲圻赤壁。但是黄州赤壁因为这首《念奴娇》与前后赤壁赋,成为一处著名景观。
        宋袁说友另曾跟着添乱,“几年青史说周郎,赤壁乌林在武昌。”
        苏东坡后,赤壁分成了周郎赤壁与东坡赤壁,蒲圻赤壁也被称为武赤壁,黄州赤壁则为文赤壁。从词中有言“人道是”与其他记载看,苏东坡其实知道脚下所踩并非曾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但做为诗人,时空虚拟是为引发叹咏,也无可厚非。
        此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樯橹”一词有时也做“强虏”,元丰年间,北宋与西夏正有战事,相传苏轼是在听闻胜绩后做了这首词,因此有“强虏灰飞烟灭”句,不过这个解释略有牵强。

        除地点外,这首《念奴娇》还有其他明显与史书不符处,赤壁大战时周瑜与小乔已结婚十年,小乔初嫁了一词显然也是在时空虚拟。
        词家赵以夫曾有《水龙吟》调侃,“击楫功名,椎锋意气,是人都说。问周郎何日,小乔到手。”
        然而虽与史实不符,却因这一转,英雄豪杰后跟江山美人,正是烽火佳人铁血柔情,令这首词刚柔兼济曲折有致。

        另一个不那么明显,但按推断不太合史实的,则是周瑜的“羽扇纶巾。”
        苏轼以羽扇纶巾谈笑灭敌,彰显周瑜的风流从容,但按《三国志》记载,很难说周瑜是后人心目中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儒将,他“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
        周瑜之死,很可能也是因为与曹仁交战受伤,后旧伤复发致死。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从这些记录看,周瑜应当属于一线将领,会亲自披甲上阵,羽扇轻摇的从容多半无缘,因此罗贯中把羽扇纶巾的装束给了军师型的军事家诸葛亮也算合情合理。
        但要因为这个装束反过来推论苏东坡这首《赤壁怀古》实际在吟诵诸葛亮,则可称匪夷所思了。

        有趣的是,在当时,就有人对这个羽扇纶巾提出质疑。
        汪莘在《满庭芳》中写道,“须知道,纶巾羽扇,不独数周郎。”
        综合全词,这个纶巾羽扇似乎不是在为孔明抱不平,倒更象说真正羽扇纶巾的是苏轼,所以有收尾句,“遥想处,雪消赤壁,春动黄冈。”

        虽然有些与史实不符,但因为苏轼这首词,周瑜的儒将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张埴的《八月十四夜池上》曾诗,“ 手中公瑾扇,皎然相发挥。”
        公瑾挥的扇子成了扇子中的一个品类。
        南宋戴复古的《赤壁》前四句则是,“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他的后四句紧跟着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文武赤壁交相辉映,如同赤壁与周瑜的难以分割,赤壁与苏轼也被联系在一起,穿过数百年的悠悠岁月与长江逝水,苏轼在诗词中成为周瑜的知音。
        周郎、赤壁、东坡,经常在诗词中组合出现。

        宋自逊的《贺新郎》上半阙写“唤起东坡老。问雪堂、几番兴废,斜阳衰草。”下半阙则写,“周郎英发人间少。谩依然、乌鹊南飞,山高月小。”
        乌鹊南飞典出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许月卿的《春潭》八首中,则不仅有文武赤壁,还混入苏东坡另一首名词,“公瑾风流酹江月,孔明礼乐中兴年。君臣可谓逢千载,南北须教总一天。水调歌中休惜别,月明千里共婵娟。”
      


      5楼2005-12-08 16:49
      回复
          收尾句正是出自苏轼另首以清旷见长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宋一代,对苏轼的才学极为倾倒,以至元好问论诗时曾道,“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认为苏轼在诗词中过于显示才学,后人又没有他的笔力,苏黄开宋词坛不良之风。
          不过元好问的诗词本也就倾向于婉约一路,对苏黄有微词也是正常,元好问是写情高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是出自于他。

          苏轼的影响力在赤壁词上尤其显著,黄州赤壁出后,一时间文赤壁名声大燥,甚至有盖过武赤壁的势头。
          亦即文彩风流与军功赫赫,何者更高?
          赤壁文武之争,不仅指具体地点在哪里的争论,也有这个含义在内。

          如徐经孙《鹧鸪天》里“长歌赤壁动坡赋,又咏归来元亮词”这样淡淡提一笔还罢,到甄龙友,“来向东坡游戏,人间世、著不得。去国谁爱惜。在天何处觅。但见尊前人唱,前赤壁、后赤壁。”
          这个赤壁已和武赤壁没什么关系,彻底指苏轼以及他的前后赤壁赋。

          王以宁《 满庭芳》则更进一步,“ 千古黄州,雪堂奇胜,名与赤壁齐高。”
          雪堂指苏轼贬居黄州时将居所题名雪堂,奇胜通常指战功,这里的雪堂奇胜没有任何军事含义,完全指苏子的文才风流,苏东坡凭着手中一枝笔,就已大获全胜,功名与赤壁齐高。
          陆文圭另有赤壁图二首说的更直白,“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欲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
          说是文辞可敌武功,但又说白月清风胜过紫烟烈焰,那就是文学家的儒雅风流,胜过了英雄名将间的豪杰对垒。

          不但宋抑武崇文之风盛行一时,明代袁宏道也有《过赤壁》“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
          周郎的事业不过尔尔,真正成就的是苏公的文彩。
          喜欢三国的日本人也就文武赤壁之争发过感叹,汉学家结城蓄堂有诗《赤壁》,“功名不若文章力,风月江山无尽藏。”苏东坡的文章比周公瑾的战功更高。

          如果宋朝仅仅只是宋朝,也许文赤壁真的会在诗词中彻底盖过武赤壁,就如宋王炎有《题徐参议赤壁图》,“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三国赤壁变成陈迹,名动天下的是黄州东坡赤壁。
          然而,历史从来在不动声色间风起云涌,苏东坡时代,没有人能够预知,等宋朝漫步进入历史,它不仅只叫宋朝,又被称为北宋、南宋。
          靖康之耻,国破家亡,金兵南下胡马窥江,南宋朝庭偏安一隅,凭借的是长江天险,历史恍惚间似有巧妙的重叠。
          因为这个变故,诗中以抗金主战派陆游为代表,词中则南宋派各豪放派词人都有涉猎,另一位一代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也曾做诗歌周郎赤壁。
          在这些诗篇中,三国赤壁,以及周瑜的形象又有了的新的延伸与变更。

          这段文武赤壁之争因为局势骤变而告一段落,难以论定谁输谁赢,也许军事与文化本该在历史中各有其定位,不论如何,放下文武之争不提,苏东坡的一词二赋至少使周瑜与赤壁在诗词中固格了一些模式。
          诗词中论及赤壁之战时虽然还有,但越来越少涉及正统之争,更多赋予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正统与否的影响慢慢去向民间故事演义里寻求发展。
          其次,周公瑾的名将风彩再难淹没,周瑜与赤壁之胜已然无法割裂,纵使《三国演义》妙笔生花,也最多凭空添出个孔明借东风,而不能掠美周瑜总指挥官的功绩。

          笔与剑,名将与才子,文章与战火,在赤壁融为一体,即交相辉映大放异彩又似在暗自较量,问文武孰高孰低,谁是真英雄,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也许可以选李曾位《沁园春》中的一句做总结。
          “ 赤壁功名,东坡文字,俯仰人间无古今。”


        6楼2005-12-08 16:49
        回复
          九、散章杂韵

            元以前的赤壁诗词,如不提其中的感情色彩,而是就事论事探讨赤壁之战的作用,那么与蜀汉关联最大的,是通常咸认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导致天下三分的局面。
            以宋廖行之的《赋压波亭呈益阳赵宰》最直白,“当涂自诡谯中龙,长驱远斗矜余锋。孙刘交合出奇计,一炬赤壁成三雄。”

            等到了明代,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文史不分的现象时有发生。
            孙襄的《拜风台》,“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明显诵的不是三国赤壁,而是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虽有羽扇,先生指的当是孔明。
            方逢时也有《古战场怀古》,“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诗词中极少见的赤壁之战为曹刘对战而抛开了东吴,不过这个不能完全断定是在混淆史实,也许只是不同见解。。

            文史不分的情况也不独在瑜亮之争,会迷惑于文武赤壁方位的人也不少。
            宋李壁就专门写过《赤壁》诗,“赤壁危矶几度过,沙头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用专业的地理志《水经注》驳斥“误信黄州是”的混乱。

            总体而言,相对民间,文人毕竟对历史通晓更多,所以明朝大部分赤壁诗中虽然体现不出太多文彩,但发出感慨时仍以周郎赤壁为主。而且不乏慨叹此功应归周瑜的诗句,可能是对民间演义的喟叹。
            但是,与唐诗宋词相比,明代诗中的东风在赤壁之战越来越不可或缺。

            朱桢的《赤壁石刻》有句,“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魏裳的《登赤壁山》也有类似诗句,“东风共羡回天力,西蜀堪怜报主心。忠武芳名垂宇宙,将军千古未沉沦。”

            明代还有方孝孺的《江山万里图》与吴宽的《题赤壁图》,以较长篇幅吟诵赤壁,除部分句外,与史书记载没有较大出入,也没有太多感慨,比较心平气和,纯属对一段历史的记述。
            至于明朝王奉的《过赤壁偶成绝句》倾向就非常明显,“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称曹操为奸雄,或者也是因为陷于三国之争。

            关于三国的争执在文学史上是个有趣的景观,魏、蜀、吴三国各具风格,各有其引人入胜处,不提什么政治思想,在文学中也各有各知音。
            曹魏既有曹氏三父子这样的文雄,再有奸雄名也不会少爱才者,千年后还有郭沫若、翦伯赞念念不忘为其翻案。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文彩斐然,真也好假也罢,拳拳之心跃于纸上,很难不令人动容。
            自古江东多才俊,东吴虽然没有三曹、《出师表》这样的文章传世,可周郎顾曲的倜傥风流与指点江山的英风霸气不知倾倒多少人。有宋一代,词家中婉约派大都用过周郎顾曲的典,正如豪放派基本都写过赤壁称雄,只是由此引发的慨叹常不相同罢了。

            偶像一词绝非网络时代的发明,为偶像奋起而争也古有传统。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坛本就多是非,大多数文人必须研读历史,可文学不等于史学,史学家必备严谨与文学的感概有时甚至会有所冲突,因此文学界三国相关,除政治军事正统争执等等之外也不乏意气之争,各家fans的争斗非常可观,
            相比下,二杜力挺蜀相,三苏多慕周瑜。

            但苏轼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周瑜fans,他在晚年史观渐渐发生变化,曾评诸葛亮为三国首杰。只是不管诸葛亮有多么杰出,也无法掩盖周瑜名将英雄的光华而已。
            苏辙虽然帝魏,也曾有诗,“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嶮,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明确批评曹魏伐吴之举的失策。
            由此可见,三苏在论史时虽有个人倾向,却不会以感情上的好恶影响理智的评价。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人学者都有这般理性。
          


          13楼2005-12-08 16:51
          回复
            作者真是高才!!!我的佩服之情溢于言表。仅仅是整理这些诗词就得好好下一翻功夫。还根据历代诗词中体现的思想从多个角度探究演变的过程,解析演变的原因,需要深厚的文史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作到。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从诗词的角度去体会三国,了解三国文化的变迁,雅俗文化的关系等,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16楼2005-12-08 16:54
            回复
              好文啊!!!


              IP属地:广东17楼2005-12-08 19:32
              回复
                不错的文章



                我以前和小艾讨论过“赤壁是场曹操不到5000人的小战”,有时间我整理出来无神论者一


                18楼2005-12-10 11:20
                回复
                  2025-08-08 16:23: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赤壁是场曹操不到5000人的小战”——赤壁初战?


                  19楼2005-12-10 20:34
                  回复
                    不是


                    《孙权传》的作者伊员公教授认为,赤壁是场被夸大了的战役,同时也是场对三国局势发展毫无影响的小战。在《孙权传》中尹教授分析得有理有据,他认为赤壁之战中唯一带来影响的,只有促成孙剂联盟,至于三国的形成,主要与吴魏的十年争战、魏蜀的汉中之战有关。


                    当然,尹教授他说他的,他的理论我看得很过瘾,但我依然认为赤壁应该是场大战才对,只是影响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而已


                    20楼2005-12-10 21:15
                    回复
                      这说法可新鲜,我还是认为赤壁是场大战,影响比战役本身更大,使原本向统一方向发展的局势扭转而向分裂方向发展,在军事史和历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21楼2005-12-11 21:01
                      回复


                        24楼2007-01-13 21:51
                        回复
                          不错!值得学习,楼主继续

                          贴子相关图片: 

                          http://bbs.openvoip.cn/UploadFile/2007-1/20071151692079588.jpg


                          25楼2007-01-15 19:34
                          回复
                            挺好


                            26楼2007-01-20 17:24
                            回复
                              2025-08-08 16:17: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总觉得题目应该是“赤壁之辩”吧


                              27楼2007-01-22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