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佳:
看到你来这里很欣慰。其实你外公的fans应该是包含了三代人了。
从《大团圆》《乌鸦与麻雀》开始,在新中国成立前你外公就拥有他的影迷。及至《渡江侦查记》后喜爱他的观众就非常多了。那算是我们上一代的人吧。(我小你妈妈3岁)。当《家》在上海拍摄的时候每天在电影厂外都有很多的影迷等候,只为看到他一眼。(当时那部戏的几个演员都很有名。等候的人也不乏喜欢其他人的。不过,据当事人讲当时等候你外公的人居多。)再后来《永不消失的电波》、《革命家庭》、《早春二月》……一系列的电影使喜欢你外公的观众人数与日俱增。可惜,历史的原因,在那以后的一段时间你外公没有作品出现了。其实很幸运,《早春二月》能够在那个时代拍摄就是观众的福气了。因为那样具有浪漫色彩的诗电影出现在那个时代是不易的。当然,那些都是在我这一代出生前的事了,你可能不知道。
我们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才看到了你外公的那些经典作品。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早春二月》比你还小。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得以在北京的一个小放映室里看了这部当时还是禁片的电影。放映室放这部影片是为了在影片的下面打印外文字幕。放映厅里除了检查字幕的阿姨就只有我一个孩子。我是趴在银幕前的地上看的。看得很新奇,因为银幕上的人物都是新奇的,穿着、语言、时代……都是我不曾见到过的。当时被影片和里面的人物还有那样的江南二月所深深吸引。可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大银幕,后来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吧?应该说我对你外公和他那一代影人不仅仅是喜爱,因为正是他们的艺术形象引领了我对事业的选择。
再后来你外公又有新的作品问世了,像《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雷雨》、《詹天佑》……后来比我小的人也开始在看他的影片了。直到《詹天佑》时。美工组里已经有比我还小十岁的美工在和你外公合作了。
我上学的学校就是你妈妈曾经任教的学校。虽然在学校我们并没有把你外公的影片做研究分析,但是,每个班级的台词课却都少不了那段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那是我们的必修课呢!只是没有一个人能像你外公那样把电影的配音做到那般的经典。那个影片成为中国配音影片中的巅峰。我们顶礼膜拜,望尘莫及。
大银幕的魅力就是能经久地留下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到了现在,有时候电视里还是可以看到你外公的电影。我曾经看到我的儿子目不转睛地在看《永不消失的电波》。他应该比你哥哥大两岁。他告诉我第一次发现黑白电影也挺好看的。
这样算下来是不是你外公的fans是三代人呢?
为你外公自豪吧。还有就是好好地过好你的每一天。这是每一个老人对后代最大的期望了。
PS:你妈妈的手机是不是换了?几次短信没见她回复?
一个你外公的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