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公主吧 关注:25贴子:417

阳信公主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1-28 20:18回复
    1981年5月间,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村民,在这座羊头冢附近平整土地,这对村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惊喜,有人用手中农具竟刨出一个闪闪发光的铜体。村民们一致决定:立即报告茂陵博物馆。
        茂陵博物馆组成了考古小分队,对此处—羊头冢南侧的“发现文物之地”,进行了小规模地考古发掘。其结果:第一,共出土各类文物236件;第二,因部分出土器物上刻有“阳信家”字样,可以判定“羊头冢”即为阳信公主墓;第三,此处距“羊头冢”—阳信公主墓南60米开外,故可以判定,“发现文物之地”系阳信公主墓的一个从葬坑。
        这批出土文物,其价值之大、品位之高、工艺之精,令许多文物、考古专家慨叹不已。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国宝文物2件;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文物60多件。仅举10例鎏金银器和铜器如下:
        鎏金是一种高级金属镀涂技术,在中国应用很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汉时已基本掌握了鎏金技术,得到普遍而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鎏金技术,多用“泥金法”,文献记载:“‘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其方法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掺入水银加热,使成稠泥状的金汞齐(齐:合金)。再将其与盐矾的混合液涂抹镀物,经加温、捶打、烘烤、压磨后,即成金光闪闪的鎏金。


    3楼2010-01-28 20:22
    回复
      2025-09-02 23:5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铜提链暖炉 高37.4厘米,口径23.1厘米,腹底径20.3厘米。锻制。炉身圆形,腹下设三条蹄状高足,无盖。炉壁镂竖长条形九孔,便于净除灰烬。炉身外设二纽附提链。外壁刻铭文二行九字:“阳信家铜炉,容斗五升” 。


      7楼2010-01-28 20:32
      回复
        5、鎏金铜衔、镳 10副。出土时有8副,镳都穿在衔两端的铜环中。其形制分为4式。Ⅰ式4副,镳略作S形,两端似浆叶,中段有二横穿孔,鎏金。两节衔以小环衔接,两端为扁环穿镳。两端扁环鎏金。镳长9厘米,衔长8.3厘米。其余各式形制相似,唯衔与镳长短不一,略有差别。


        8楼2010-01-28 20:33
        回复
          衔是横勒在马嘴里,以便驾驭的器件,即马嚼子,另一端在马嘴外侧,与镳相接。镳是饰在马颊上的。成套的衔与镳出土时,互相联结在一起,使人们了解到当时使用的情况。
          这上一个没发完,连着看吧


          9楼2010-01-28 20:38
          回复
            6、鎏金熏炉 高7厘米,口径4厘米,盘径9厘米。形体较小,通体鎏金,盖为半球形上带环钮,盖面铸出柿蒂纹,并有三角形和菱形镂孔,炉身圆腹,子母口,下有细柄,柄饰突出的带纹,用三个铆钉把炉柄固定在圆底座上。


            10楼2010-01-28 20:41
            回复
              7、铜鼎是阳信公主墓南,从葬坑出土的18件上刻有铭记之一。高19.5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24厘米。其形制,口微敛,平唇,腹扁圆,腹侧两长方形耳,饰凸起弦纹一周,下列三足,弧面形盖,上列三个环状纽,形中一纽上刻“×”符号,盖外侧与鼎腹外侧各刻铭文一处,盖铭为:“阳信家铜二斗鼎,盖并重十四斤四两,四年二月,工官得指造,第十二,函池。”腹铭为:“阳信家容二斗,并重十六斤,六年第十七,黄山。”


              11楼2010-01-28 20:45
              回复
                8、铜温酒器炉身高7.9厘米,口径8.8—13.8厘米,承盘高1.5厘米,杯高4.1厘米,口径长15厘米;杯与炉通高10.3厘米。此件温酒器,炉椭圆形,敞口,直壁,平底,下设三足,炉腹部有向外平伸的一个长把,柄端作桃形,炉底有盛灰盘。炉壁镂三角形孔,底镂两排条形孔,炉的口沿有四个方形支钉,炉身、承盘、三足、手柄分别锻制后焊接成整体。炉上均承托铜耳杯一个,大小适宜。


                12楼2010-01-28 20:46
                回复
                  2025-09-02 23:4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9、铜温手炉高12厘米,口径9—14厘米。呈椭圆形,直口,上覆盖,四条蹄形足。炉身、炉足分别锻制后,用铆钉结合。底镂四组长条形孔。腹部向外伸出宽带形把,把端作桃形。盖面套一小环,盖面镂饰柿蒂纹及“S”纹。盖沿外侧镌铭文一行八字:“阳信家铜温手炉盖”。炉身下腹外侧铭文:“阳信家铜温手炉”。


                  13楼2010-01-28 20:47
                  回复
                    10、铜温手炉承盘 连把长29.8厘米,口径20.7厘米,高2.6厘米,底径14.5厘米。大口,外折沿,椭圆形浅盘,平底,口沿向外平伸,有一长形把,盘外侧刻铭文:“阳信家铜温手炉承盘,重二斤四两” 。


                    14楼2010-01-28 20:48
                    回复
                      阳信公主墓的发现说明什么?它说明了茂陵的一座陪葬墓的从葬坑,竟有这等惊人的文物瑰宝;它又说明了这个极为轻而易举的发现,的的确确仅仅是茂陵园内外地下文化遗存的“冰山一角”。


                      15楼2010-01-28 20:48
                      回复
                        好多好东西,不过这篇文主要介绍的好像是茂陵吧?


                        18楼2010-11-24 16:38
                        回复
                          给我一个我就发了……


                          20楼2010-11-30 09:07
                          回复
                            小姐姐你好厉害哦!懂得那么多,蜜蜜给你赞一个喔!


                            21楼2011-02-06 18:51
                            回复
                              2025-09-02 23:3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上的同志,你是这一个月来访本吧的第一人。。。。。
                              本吧人气好低啊


                              22楼2011-02-17 1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