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52贴子:166,228
  • 5回复贴,共1

论三国时期的交州争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1-22 01:38回复
    三国“鼎峙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展示出一幅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壮烈画面。正是一场场局部的战争导致了三国的兴起、鼎立和最终走向统一,对交州的争夺即是其中之一。然而,史学界对于三国前后各派势力对交州的争夺及其影响注意不够,鲜有专文论述。笔者不揣浅陋,试图论述三国时期对交州的三次争夺,请方家指正。  
          
         一 交州战略地位的凸显  
          
         对交州名称的几点说明,交州之名在西汉业已出现,两汉时期有“交趾”与“交阯”之称,时常混淆,大体上一般州称交州或交阯,郡称交趾。但《三国志》与《晋书》中的交趾郡都作交阯。由于(说文解字》中“趾”缺载,趾之意作“止”,似非上古字。然而《尚书》《诗经)(楚辞》等先秦著作出现过“交趾”,疑为后作。建安二年(一说八年),交州开始取得与内地州同等地位。  
         本文从一州的角度论述,故都作交州。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交州偏安一隅,“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据《三国志》记载,流寓交州的著名人士有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使交州成为一个难得的人才聚集地,引发各派的争夺。后来,其中许多人都在吴、蜀官至显位。  
          
         同时交州的稳定安宁吸引了大批不堪战乱的流民,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耕种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加上交州优越的地理位置,肥沃的土壤,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对于渗遭破坏的中原而言,丰饶的交州能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璘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人,以益中国也”。
    


    2楼2010-01-22 01:39
    回复
      2025-08-12 02:18: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更重要的是交州北接扬州、荆州、益州,对要求统一和割据的几方而言战略地位突出。据两汉史料记载:  
            
           恢因兵威使番阳湖令唐蒙风指晓南越。……道西北牂牁,牂牁江数千里,出番禺城下。……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数岁,道不通。  
            
           元鼎五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抵苍梧;使驰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出牂牁江,咸会番禺。  
            
           乃使尉屠唯发卒番禺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军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可见扬、益、荆都有道通交州,因此,北方争夺交州能对南方三州实现战略包围,而孙刘争取交州不但能巩固对扬州、荆州的统治,而且能对益州保持影响或另辟攻取途径。  
            
           由于交州作为人才积聚地、物质供应地、战略策应地对各派都非常重要,因此对交州的争夺被纳人各派的战略中。  
            
           二 曹操、刘表对交州的渗透  
            
           曹操为扫平群雄,一匡天下,迎献帝于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南面的刘表是曹操的一大劲敌。建安初年,曹操先是表策讨逆将军,封吴侯。同时桓阶说张羡“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又“遣张津为交州刺史”,完成对刘表的战略包围。  
            
           由于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军未得南。刘表虽然与袁绍深相结约,但由于形势恶劣,并未出兵北至,而是南下平定长沙太守张羡的叛乱。“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太守复立其子怿,表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拒汉川”,终于平定腋肘之患。同时,孙策西击黄祖,遇刺身亡,至此刘表得以全力经营交州。张津统治下的交州是曹操南面牵制刘表的重要势力,为“国家之藩镇,足下(曹操)之外援”。因此,“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但由于“诸军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被杀”。交州此时出现权利真空期。刘表便“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交州北部被纳入刘表的势力范围。曹操失去了在交州的代理人,只得“赐(士)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将董都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在交州扶植了新的亲曹势力与刘表抗衡。士燮不认同刘表,便“遣吏张 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封龙亭侯,”成为曹操在交州南部的忠实代表。至此,交州北部为刘表势力范围,南部为曹操的扶植对象,南北分治也是此后交广分置的一个重要原因。
      


      3楼2010-01-22 01:39
      回复
        对于建安十五年说,《资治通鉴》建安十五年条,(备)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通鉴纪事本末》十五年冬十二月,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后史家都从《通鉴》说。  
              
             从京的设置看,“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故《稽古录》中,京口应作京城。《三国纪年表》记载:十四年冬大帝自吴徙京。可见建安十三年说为误。再说倘若刘备十三年人吴借荆州数郡,何以“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刘琦未死求都督荆州?由此言之,建安十三年说不成立。  
              
             笔者以为,刘备当是建安十四年入吴,至迟在建安十五年得返荆州。建安十四年,瑜上疏曰: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挚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又庞统传注引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甚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也,诚出险途,非完全之计,可知刘备建安十四年已经在吴。由于建安十四年,孙刘联军与曹仁相持,刘琦又突然死去,刘备缺乏占据荆州的理由,又江北战事紧张,但对孙吴有利,此外周瑜雄据南郡,荆南被吴包围,与跨有荆益相距甚远,对于刘备而言形势十分“危急”,不得不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对孙吴而言,在南郡孙刘势力犬牙交错,且南有刘备,北有曹仁,被曹刘势力包夹。且东线战事吃紧,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军至谁,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滑入淮,出淮水,军合肥。因此,孙吴需要刘备在长江上游共拒曹操,只得安抚刘备,“进妹固好”。因此刘备十四年入东吴更接近历史事实。
        


        5楼2010-01-22 01:40
        回复
          转帖,看过N遍了,而且没转完


          IP属地:湖北6楼2010-01-22 12:22
          回复
            而刘备是何时回荆州的呢?山阳公载记曰: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建安十四年,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可知刘备返荆在建安十四年后。又“周瑜诣京上取益州之策,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通鉴考异曰:按江表传,瑜与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时三十六,故知在建安十五也。之后,权遣孙瑜率水军往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往屏陵。权知备意召瑜还。可知此时南郡已在刘备手中,刘备至迟在建安十五年返荆州。  
              
            刘备在孙吴的这段时期到底干了些什么?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爬梳史料,我们依旧能明晓一鳞半爪。建安十四年末,周瑜与曹仁战于南郡并最后取得胜利,曹操有意于平凉,东吴东线的压力逐步减轻,刘备的作用对于孙权而言不是那么重要了,便有了压制刘备的意向。但由于曹操在北,刘备势力在荆州较为强大,不可卒制。东吴便以刘备要挟,换取更大的利益。建安十五年,首先将长江上游的防务交给刘备,为了安置上游军务,“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防备刘备。另外使步骘出领郑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进取交州。似乎南郡不是白给,而是以汉昌郡、交州作交易。刘备不得不接受孙吴的条件,才得以仓皇返回荆州。
            


            7楼2010-02-03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