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吧 关注:305,971贴子:14,906,691
  • 4回复贴,共1

(转)三国中不为人知的奇闻佚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不失雍熙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  
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华歆和晚辈相处很严肃。即使在家中,也仪态庄重,犹如朝见皇帝那样讲求规  
矩。陈元方兄弟却极随和,两家之间并没有因性格不同而失和。  
   
                         2 割席分座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 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  
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  
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  
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3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腊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  
事,张曰:"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华歆腊日那天曾召集子侄们宴饮,王朗也学  
着华歆那样做。有人把这事儿说给张华听,张华说:" 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表  
的东西,所以王朗和华歆的距离就更远了。"  
   
                          4 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  
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  
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  
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  
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  
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  



1楼2010-01-21 22:57回复
    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  
    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  
    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后母于是感动醒悟  
    了,从此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6 嗣宗谨慎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次和他聊天,说的都是玄虚高远的事  
    情,从不评判人物。  
    7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  
    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  
    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  
    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  
         孔文举(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李膺)极有名  
    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亲才能得以通报。孔  
    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 我是李先生的亲戚。" 仆吏通报后,孔融晋见就座。  
      
      
    李元礼问道:" 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 我的先君仲尼(孔丘)和  
    你的祖先伯阳(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 李元礼和宾  
    客们没有不惊诧孔融的回答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  
    他,陈韪不屑道:" 小时侯聪明,大了不见得好。" 孔融答道:" 想必您小的时候,  
    一定是很聪明!" 陈韪顿时窘迫起来。  
       
                          8 偷,那得行礼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  
    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孔文举(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  
    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 你怎么不行礼呢?" 小儿子答道:" 偷,  
    怎么能行礼!"  
       
                                9 覆巢之下  
    


    3楼2010-01-21 22:58
    回复
      2025-08-12 04:33: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  
      容。融谓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  
      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一片惶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父亲被  
      捕时两人还在玩琢钉游戏,毫无惊恐之色。孔融对差役说:" 希望只加罪到我身上,  
      两个孩子就保全了吧。" 儿子从容说道:" 父亲曾见过覆巢之下,还有完卵的吗?  
      " 不久两个孩子也被抓了起来。  
         
                               10 忠臣孝子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 府君如何?" 元方曰:" 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如何?" 曰:" 忠臣孝子也。" 客曰:" 《易》称:' 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元方曰:"  
      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客曰:" 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  
      " 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  
      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颖川太守对陈仲弓(陈寔)施了髡刑,有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 太守这个  
      人怎么样?" 元方回答:" 是高明的太守。" 又问:" 您父亲怎么样?" 元方回答  
      :" 我父亲是忠臣孝子。" 客人问道:" 《易》中说:'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  
      心之言,其臭如兰。' 怎么会有高明的太守对忠臣孝子施刑呢?" 元方说:" 你的  
      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 客人说:" 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  
      答。" 元方说:" 从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  
      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人都是高明的人;三个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 客  
      人惭愧地走了。  
         
                               11 亲亲之义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 士但可因  
      亲旧而已乎?" 慈明曰:" 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 阆曰:" 方问国士,而及诸  
      兄,是以尤之耳。" 慈明曰:" 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雠,以为  
      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  
      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4楼2010-01-21 22:58
      回复
        三国演义十大非武力脱险——当阳桥  
           
        上榜理由:虚张声势也要嚣张,粗张飞的细谋略  
        戏剧指数:★★★★☆   
        惊险指数:★★★   
             虽然主题是“非武力脱险”,不过有的时候为了达到非武力脱险的目的,就要先的非常非常有武力,甚至是暴力。这方面,张飞做出了表率。话说赵云怀揣阿斗,在曹军百万军中杀出一条血路,人困马乏,来到当阳桥,被张飞让过,去寻刘备。张飞自己横长八蛇矛立于当阳桥上,赌档曹操百万大军。   
             不一会,曹操来到阵前,张飞乃厉声大喝曰: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   
        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纵观此役,张飞始终没有使用半点武力,就把敌人吓退。为了不使用武力,而显出非常的武力姿态,这又是非武力脱险的另外一个境界了。  
        三国演义十大非武力脱险——八阵图   
        上榜理由:在谋略实施的过程中,“人”是最容易犯错的环节  
           
        戏剧指数:★★★★☆   
        惊险指数:★★★   
             陆逊少年得意,年纪轻轻就火烧连营七百里,破了刘备的大军,一时间,不可一世。不过正是最得意之时,却差点死在诸葛亮的手里。陆逊追击蜀军,一直追到夔关附近,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知道必有埋伏,于是安营扎寨,派探子前去打探。却几次三番的得到回报,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   
             陆逊心中奇怪,于是引数十骑来看石阵,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陆逊道: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劝道: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陆逊正不知所措,却得到一老人引路,送出阵来,原来老人乃是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诸葛亮入川之时,布下石阵,名“八阵图”。   
             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诸葛亮曾分付过如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可是黄承彦平生好善,见陆逊从“死门”而入,不然让他困死于阵中,于是带他出来。孔明这里借他人之手,放陆逊一条生路和当年华容道上放曹操一码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毕竟此时吴蜀正交战中,一方的总大将竟然要靠另一方的丞相的老丈人来搭救,实在是颇具戏剧性。   
        三国演义十大非武力脱险——上方谷司马受困  
           
        上榜理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戏剧指数:★★★★☆  
           
        惊险指数:★★★★☆   
             纵观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对手就是司马懿,虽然司马懿也是吃诸葛亮败仗最多的人,还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笑柄,但仍然不失为是诸葛亮最大的对手,因为诸葛亮其他的对手,都早早的被诸葛亮整死了。而司马懿愣是硬生生把诸葛亮耗死了。   
        


        5楼2010-01-21 22:59
        回复
          其实,诸葛亮也不乏杀死司马懿的机会,但是都阴差阳错的被司马懿躲过。其中以上方谷一战最为惊险,司马懿父子三人,都差点丧命于此。话说孔明六出祁山,司马懿自知不敌,于是玩起老把戏,闭门不战,等蜀兵粮草用尽,自行退却。诸葛亮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魏民皆安心乐业。一日,又抓到零散蜀军,司马懿打探情报得知,诸葛亮不在祁山大营,而在上方谷囤积粮草。于是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命手下将领诈攻祁山本营,等蜀军回防,自己连同二子,直取上方谷,烧了蜀军的粮食。   
               司马懿的计策一切顺利,攻入了上方谷,去不见粮食,只见到处是引火之物。蜀军从山上扔下火把,片刻间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司马父子大喜,死命冲去谷去,得到接应,逃出升天。按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没有料到这场雨,再观司马三人,可真应了那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了。  
          三国演义十大非武力脱险——华容道  
             
          上榜理由:危难时刻表真情,屡试不爽的非武力脱险  
             
          戏剧指数:★★★★★   
          惊险指数:★★★★☆   
               这又是一个诸葛亮先把对手逼入绝境,又让其逃脱的故事,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话说火烧赤壁之后,曹操败走。诸葛亮算准曹操的逃跑路线,埋伏下兵马,只等曹操自投罗网。曹操中了诸葛亮的两次埋伏,幸亏手下将领拼死抵抗,保得性命。   
               来到华容道时曹操手下只有300余骑随后,曹操见周围地势险要于是大笑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话音未落,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无人敢与之一战。曹操见无法与之相抗,于是和关羽套交情,希望看在昔日厚待关羽的份上,饶自己一条生路。   
               关羽一生重义,虽然曾立下军令状,但终究不忍心捉拿曹操,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放了曹操一条生路。曹操一生奸诈,可是却以昔日情义为名打动了关云长,留得了性命。  
          三国演义十大非武力脱险——空城计  
             
          上榜理由: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戏剧指数:★★★★★  
             
          惊险指数:★★★★★   
               诸葛亮千百年来被誉为智慧之神,集美德、智慧于一身,由他亲自指挥的战役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过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完人,他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看人和用人不够不准,至少比刘备差远了。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嘱咐孔明,马稷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没有听信,以至引发了后来的失街亭,这一仗可以说是诸葛亮用兵唯一的一次失误,也导致了诸葛亮平生的唯一一次兵行险招。   
               话说失街亭后,诸葛亮亲自去押送粮草回蜀,结果在一小城——西城,遭遇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而当时诸葛亮手中只有2500人。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诸葛亮自己则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引15万大军来到,见诸葛亮这种阵势惊疑不定,思量诸葛亮用兵从不行险,料有埋伏,于是不敢攻城,急忙引兵而回。   
               诸葛亮向来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逼得别人狼狈而逃,而像空城计这样,兵行险招,以求脱身之计的只此一次。不过与别人不同,诸葛亮的脱身之法却显得格外潇洒,占有优势的司马懿反而狼狈不堪,倒像是魏军刚刚脱险一样。   
          


          6楼2010-01-21 2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