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细心。我们心中一无成见,又很有耐心,只是做好了读《通鉴》的准备功夫。真正要读出《通鉴》的滋味与乐趣,得读到《通鉴》的好处,还得要加上「细心」,就是很用心地去想、去思考、去体会、去感受书中的史事、人物、情景、精神等等,而不只是知道书上写些什么而已。我在这里所说的「细心」,应该就是朱子论读书时谈到的「心情」,朱子说:「心精便会熟」,钱先生解释到:「心精了,书自熟。所谓看来看去,自然晓得也。」前面提到梁任公说读中国书要绞脑筋、绞汗水,我想如果说绞汗水指的是耐心的话,绞脑筋就是「细心」或「心精」的意思了。我们在前面说读编年体史书可以清楚了解到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一个时代中各种事情的互相关连,可是这也得用一番心思,才能有所了解。我们说,每天读《通鉴》的时刻心情要闲适愉快,一打开书本,却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主要就是指用心去分析事情的道理,去感受时代的气氛,去体会人物的精神。当然,我们必须先读懂文字的意思,这需要耐心;读懂了之后,细心地咀嚼一番,回味一番,体会出其中甘美的滋味,反过来又可以加强我们的耐心。
只要细心地读,用心地读就能得到史书的乐趣,这虽然是一般的道理,但施之于《通鉴》效果尤其明显。我们读历史,最忌讳强记,记得很多,不过如程子所说的「玩物丧志」,必无好处;一面读一面提出一些没有依据的胡乱批评,也不会让自己有所长进。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身处地去观察、去了解、去体会。也就是说,读史书的人,最好能「神入」(empathy)到历史的情景,去感受社会的风气与人物的心情。从这一方面看,编年体的《通鉴》提供了非常适切的素材,可以激发出读者的历史想象力:让读者足以神游故国,上友古人。
举例来说,战争的描述完整而精采的是《通鉴》特色之一,有人认为这是上承《左传》而加以发扬光大。我们读到战争的部分,不论是战前的讨论分析,各种有关准备不至,出发时的军容声势,两军接战时的战术运用,将帅们的特殊表现,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以及战争结束之后所造成的影响,都做了很清楚生动的描述,只要用心去读,同时也运用一点想象力,整个一场战争的经过,也就历历如在眼前,胜负的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清楚理解,人物发扬蹈厉与坚忍卓绝的表现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读一场《通鉴》中描述战争的经过,既好像看一场精采的战争电影,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那不是视觉的享受,而是想象的模拟。读者要组织素材,勾勒场景,同时还要深入古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去感受。比起看一场战争电影,要绞脑筋、要绞汗水,要下一番功夫,就是因为下了这番功夫,得到的收获更是丰硕,感觉更是甘美。
战争之外,《通鉴》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也都完整而又精采。我们在读的时候也是要发挥想象力。而《通鉴》的好处之一,就是在描述这些事件的时候使用的篇幅并不多,但对于事情的发展,高潮的出现,善后的处理,交代得清清楚楚,读者只要细心体会,「神入」其境,一定可以感受到一股特有的气氛,对于事件的性质与影响自然也会有一番深刻的理解。举例来说,汉武帝末年有「巫蛊之狱」,太子举兵谋反事件,在《通鉴》二十二卷中,前因后果,事情经过,描述清楚之外,阅读的时候如果「神入」其境,必能感到一股诡异、荒诞、恐怖的气氛,也能体会出当事诸人,如太子、太傅、丞相、御史大夫,十分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的心情,就连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不可一世的大皇帝,也陷入了矛盾彷徨,处置失当的境地。这件事使得汉武帝追悔一生的作为而有「罢轮台召」的颁布。这是武帝一生功业的结束,也是汉初以来历史发展的一大转折,我们细读《通鉴》就能清楚了解。我们可以特别强调,对于「巫蛊之狱」,《通鉴》的记载最为深刻,交代最为完整,因为只有《通鉴》把汉武帝与太子之间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为政理念等的矛盾,以及武帝护持太子的一番心意作了清楚的说明。《通鉴》记述了一段武帝对卫青所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