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说风水,万论地理,目的只有一个,是寻得真穴。使所葬骸骨能承接真龙的生气,骸骨就能保存长久地不腐坏,然后荫护子孙后代,使部分人得以富贵双全。
《葬书》说:“然而至理微妙,未易窥测,要令目击道存,心领意会。非文字可传,口舌之可语,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撼龙经》开篇不久即说:“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真藏也是空。”俗说:“三年寻龙,十年点穴。”
地理中的龙,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结穴也相差较大,谁都不能说得很清楚明白,只能传授一些经验和方法,凡人仅能从较有规律且多数是如此的方面作论述,虽不是很明白,却真实。
《神宝经》说:“阴来阳受,阳来阴作。”
前篇说龙得一边的随龙水拦截便尽头,龙尽头处便是穴山,穴山顶上会有隐约可见的龙脉落下来结穴。
阴来阳受:若见龙脉是较长又极峻急地不来,是阴性的龙脉到来结穴,穴必是结在平坦或开阔属阳性的地方。即是要承受阴性龙脉带来的生气,必是属阳性的结穴。
阳来阴作:落脉若是较短,且是缓软或柔顺地下来,为阳性的龙脉到来结穴,要吸纳得到阳性龙脉带来的生气,穴定是结在峻急或斜陡之处属阴性的地方。即阳性龙脉来结阴性的穴。峻急、斜陡、刚猛等处属阴性,平坦开阔缓软处属阳性。
阳来阴“作”,既指在属阴性处作穴,又指要把坟墓作成背高前低属阴性的形状,若作得坦平,便是阳来又阳作了,不合阴阳相配,葬得真穴也无用。阴来阳受亦同理。
此说的落穴龙脉,实质上就是近穴的一段来龙。
地理风水中的真穴,是天生地造远古就已经存在,不是用针盘卦例 能随意捏造出来。真穴,既有来龙的生气为凭,也有外部的山水重重绕护为证,结穴是阴来阳受,或阳来阴作,不仅地面上有阴阳所成的形状可据,阴穴地下必有属阴性的五色穴土可考,阳穴定有阳性的穴土可验。
要认识龙的阴阳及其相应结穴的阴阳穴土,就得先认识龙的脱卸变换,因为龙的阴阳与其脱卸变换息息相关。
真穴多数是少祖山发出的龙所结,少祖山储蓄着无穷的生气,却是阴性强盛,龙就须经过脱卸变换,把生气中强盛的阴性逐渐转换成阴阳相对平衡后,才会静止结穴。
前说少祖山分出主龙、支龙及较多的砂体来卫护。众龙都前去进行多种形式的脱卸变换。一,两山之间低小处是龙渡峡,渡峡使龙身收缩得极低矮细小,是龙最重要的脱卸变换。二,龙渡峡时附近必能分泌出较大的水源,水属阳性,能与龙进行阴阳冲和,龙就能把一部分生气中的阴性的转换成阳性。渡峡又能使龙发生起伏的变化,脱卸掉一部生气中的阴性。三,是真龙必是曲折而行,龙经较多的曲折变化之后,亦能把生气中的阴性脱卸或转换成阳性。前师把龙曲折摆动而行的态势,称之为龙格,分杨柳枝、芍药枝、梧桐枝和蜈蚣格等等。四,行龙中常出现较长的平段或成作阔大的平坡等,都是龙的脱卸变换,把生气中的阴性脱卸转换成阳性的见证。龙的其它脱缷变换无法尽举。
龙每次变换,都能脱卸掉一部分生气中的阴性,又能储蓄到一定的阳性生气,经过多次变换之后,龙的生气就逐渐达到一定程度的阴阳平衡。
然而,经变换后,龙的生气仅是相对于少祖山极为强盛的阴性生气而言,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阴阳平衡。实际上龙的生气因变换的多寡不同,还存在着阴阳之别,脱卸变换越多,储蓄到的阳性生气就越多,称之为阳龙。脱卸变换少,储蓄到的阳性生气就较少,生气还是阴性偏强,称为阴龙。
相对而言,结穴都是喜阳负阴,即是阳性生气居多的龙,其结穴就重大。阴性生气居多的龙,结穴普遍都小。
前篇说到形势向左转的龙属阳龙,右转的龙属阴龙,是就形势转向收纳随龙水而区分的阴阳龙,与穴的真假有关,而与生气的阴阳强弱和结穴的大小轻重都无关系。
龙的阴阳,以变换后储蓄到的阳性生气来区分,若从整个地理风水的大阴阳来区分,龙的生气藏于地中称之为内气,统属阴性,必须要得到外部山水绕护所形成属阳性的外气来进行阴阳冲和,达到一定程度的阴阳平衡之后,龙才会结穴。所有的龙,都要有河流在前面拦截,才能静止,就是基于内气与外气进行阴阳交媾后结穴的原理。
主龙的脱卸变换最多,能储蓄到的阳性生气就多,属阳龙,主要有两大特征,一,龙峡从高大渐变换成低小且较短。二,峡后成作的星峰,从高起占天逐渐变换成低矮去抢占较大的地盘,龙将尽头,成作多个低矮的星峰。
大多数的支龙,仅渡三几峡(即三几节)就尽头,脱卸变换少,储蓄到的阳性生气就较少,自身的生气是阴性强于阳性,属阴龙。同样有两大特征。一,其峡都较高大或粗长,二,峡后成作的星峰包括穴山在内,都较为高大。
少祖山是一处地方最高大的星峰,生气中的阴性最为强盛。同样的道理,龙将尽头,星峰还是高大,都是生气阴性偏强的体现。高大的星峰,看起来极具威势,让人惊喜不已(如照片(四))。实际上,高大的星峰,得不到外山绕护,易受风寒,缺少阳性的生气,所以穴山高大,都属阴龙,结穴大多数是中下之地,仅中看而不中用。
龙将尽头,大部分都能成作多个端正的星峰,有些星峰较为低矮,看起来虽不显眼,实际上是阳性生气极为充盈,为上等的吉星峰。上等的大地,多数都结于低矮的星峰上。但是并非低矮的山岭都是吉星峰。是吉星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其一是要有挺拔端正的特异形态,挺拔,即高起的头部或中间的位置,不向左右前后偏侧。端正,是指顶下的两肩,高低长短厚薄都较为对称。特异是相对于他山而言,挺拔端正就与他山有别而称特异。挺拔端正是生气极为旺盛的体现。其二是要得水,即是要有水在稍远处绕护,亦是龙进行阴阳充和,把生气中的阴性转换成阳性的体现。水属阳性,水远绕着低山,水与山之间必有较大的平坦地带,平坦地带能藏风亦属阳性,龙得较多的阳性来充和,阳性生气充盈就显而易见。
有挺拔端正的形态,又能得水,这样的星峰才是上等的吉星。另外,山的大小,是以水界为凭,水远绕,山则大,水近界,山则小。由此可知,上等的吉星有水在远处绕护,虽低矮,但都极阔大。有吉星的龙,能抢占得较大的地盘,得外山重重绕护而能藏风,便能储蓄到较多的阳性生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文人对庐山真面目的写照,然而,岂止仅庐山是如此呢,天下的山都是一样,要认识星峰,就必须从高低远近或正背侧面多方去仔细观察,才能认识其真面目。
大多数的朝案山都有挺拔端正的形态,因其前面的水是背对和近身割脚,不具备得水的条件,所以仅是真龙的护卫。朝案山是整山都较端正对称,而部分星峰仅是两肩端正对称,两肩后就不一定是极对称的了。
懂地理者,不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在电视画面上,见到有吉星峰,便知附近必有真结穴,可见星峰是认识真龙的重要凭证。
阳龙尽头,穴山多是低矮阔大的吉星峰,落穴之脉都缓短柔顺,穴定结在近顶且较斜陡之处,此等结穴都遭人嫌弃,即使上下都有坟,真穴也无人要,偏偏这样的结穴,是上等大地居多,幸好穴中有阴性的五色穴土为凭(穴土阴阳后有论述),且此等大地又有双脉同时在结穴处尽头为证。《神宝经》有“双脉求短股,若情不顺,理当从权。双脉求短,正法也。”等语,说的就是结上等大地的落脉,前名师的葬地吉课,多数是以补脉为重,脉亦即是落穴的龙脉。
阴龙尽头,穴山高大的为多,都是单脉落穴,且龙脉都是较峻急而下,穴结于半山腰上下,结穴处都较平坦或阔大,多数有大小不等的窝凹为凭,亦有阳性穴土可验。
顺说阳居结穴,都是阴龙刚猛落脉结阳穴,穴处是极阔大的坦平之地,得江河弯圆绕护大半圈或两随龙水就在近处侧面合襟,结穴都极之得水,亦要有五色穴土为凭。阳居结地几乎都已有人占据,得真穴者却十中无一,极可惜。容县妇孺皆知的上烟村何畴祖地,是阳居穴作了葬坟,所以贵为乾隆皇帝老师的何畴,既不富也无后,一代而绝。
阳居穴能较快荫护当代人,葬地能得荫护者,都是后来出生之人。
阴来阳受,阳来阴作,是认识真龙结穴和怎样去作葬穴的重要依据。
另外,大多数的真穴,周围都有金鱼水绕护,是从外部认识真龙尽头结穴的重要依据,亦是龙尽头进行阴阳冲和的重要体现。金鱼水在真穴周围凹下沟坑,似椭圆形绕护着穴场,穴下金鱼水合襟所成尖圆不等的形状,其指向又是作穴坐向的参考。《神宝经》“穴之尖圆向坐,天生一定。”尖圆即是指金鱼水合襟处的形状。龙的阴阳不同,尽头处的金鱼水就隐显有别,阴龙尽头,金鱼水都较显现。“亚州第一坟”附近的真穴,穴山较高大,是阴龙结穴,金鱼水所成的沟坑极为显现,象较大的椭圆形,极湿润,似有水刚流过一样。
阳龙结穴,金鱼水都较隐晦,下有合襟之形可验,上面的分水多数不明。前说的“将军点兵”留题称“金鱼吞吐下合上分。”意思是说从下面的合襟才知上面有分水。
金鱼水多数仅有其形,无真形的水流动,下雨时,附近的水才统归沟坑合流。强阴之龙结穴,才有真水长流,如大益岭的“美女梳妆”,及后面照片<</span>四>,高大的星峰结穴,金鱼水都四季长流,附近都有人把金鱼水引作家庭自来水用。
亦有部分阴龙结穴,穴下能分必出水来,后面照片<</span>十三>的结穴,穴下能分泌出稍旺盛的水源,有人在其处挖作小池塘养鱼。此情況与金鱼水有所不同。但都是阴龙阴性生气旺盛,必要分泌出属阳的水进行阴阳冲和的见证。
阴龙结穴,金鱼水成作的沟坑都显现,甚至有水长流,是因为水属阳性,能与阴龙进行冲和,达到阴阳平衡的作用。而阳龙结穴,金鱼水成作的沟坑较隐晦不明显,是因为阳龙不再需要属阳的水来冲和。
《葬法倒杖》《倒杖十二法》,都是根据阴阳强弱的形势来识穴和作穴。其他古本地理书籍,也介绍有根据结穴特有的形状态势来捉穴,如窝钳乳突,虾须蟹眼水、蝉翼牛角砂等等。前师的留题中,亦常有这样的词语,这些方法,对认识各种不同的结穴,虽然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多数较隐晦微茫,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或是对此适用,对彼却无用,地理风水中的大多数事物,只能在实践中去意会认识,难以言传,所以在此不作细论。
表面上纵有千种方法证明是真穴,也难使人尽信。而认识真穴土之后,部分人就不得不相信世间确有真结穴。
凡人曾经累受江湖先生乱指山岗作坟之害。为验证结穴的真假,数年间,对穴土作了不少的研究。为方便探测穴土,用钢条铁管等自制了一批探土用的工具。葬穴,都是先探测穴土,后再做坟,逐渐对穴土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葬书》说:“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穴土中是黄红白三色属阳性,青黑二色为阴性,尤其是黑色坚硬似石,阴性最强,葬穴时必须尽量避开,所以就说是五土四备。
龙有阴阳之别,五色穴土就各不相同,以实例作说明。
凡人作有两处的阳龙结穴,都有双脉落穴。一处的土色是象槟榔纹之色为多,即是以介于青黑之间的磷肥色间杂朱砂色为主,黄白二色不多,,坚硬的黑色土较少,是夹杂于黄白二色中间。穴土较为暗淡,属阴性穴土,穴土的见方仅尺余,是所见五色穴土范围最小之穴。所葬先人情况不明。穴深约三尺,为凡人初作的第一穴地,仅两年余,便探坟,见较多的细木根临近盛骨的器具都干枯了,且器具周围的土已分离,骸骨已明显转色,不久便作了重新修筑。
第二处,穴土是磷肥色为多,占六成左右。暗红色、黄色、白色较均衡,黑色穴土极少。典型的阴性穴土,穴土的范围不足两尺。是捡葬路边的骸骨。穴土含磷量极高,按地质学来说,遇一定的气候条件,能自燃起火。民间传说的“鬼火”,也许就是出于含磷极高的地方。
上两穴都是离山顶十米之内,落脉缓短,穴都是结于斜陡之处。
又一处葬本族先人,龙是从辖数县市的龙祖发脉,山极高大,来龙至结穴之间,有两奇,一奇有较多形态各异的巨石,数百吨一石绝非夸口,凸现在龙脊上,结穴前百余米处,有万千小石散于满地,然后石头整齐排成一列,再至结穴数十米内仅现一二小石。二奇是较远距离,龙脊上仅长草皮,都无高大之树,极少的小杂木高不过米,且是枯枝败叶。而穴后不远,山脊上却是长满茂盛的杂草小木和高大之树,相隔仅几十米,有两处完全不同的山岗,怎不令人称奇!(从上面的照片<</span>一.>和<</span>二>稍见来龙的奇异) 。
穴后一里左右,穴的正向上再现仨巨石,立卧紧挨。
结穴上层是纯黄色的穴土,夹杂着如花生米般大小之石,石的棱面极锋利,如碎玻璃一般。下层红白二色的土稍多,色泽鲜明,磷肥色土和坚硬的黑土较少,阳性的穴土居多。高山结穴,先成三吉星,见上照片(一),龙脉才大曲转落穴,落脉较长,为骑龙结穴,穴后余气当面前去数里远,中间有山转面护
《葬书》说:“然而至理微妙,未易窥测,要令目击道存,心领意会。非文字可传,口舌之可语,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撼龙经》开篇不久即说:“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真藏也是空。”俗说:“三年寻龙,十年点穴。”
地理中的龙,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结穴也相差较大,谁都不能说得很清楚明白,只能传授一些经验和方法,凡人仅能从较有规律且多数是如此的方面作论述,虽不是很明白,却真实。
《神宝经》说:“阴来阳受,阳来阴作。”
前篇说龙得一边的随龙水拦截便尽头,龙尽头处便是穴山,穴山顶上会有隐约可见的龙脉落下来结穴。
阴来阳受:若见龙脉是较长又极峻急地不来,是阴性的龙脉到来结穴,穴必是结在平坦或开阔属阳性的地方。即是要承受阴性龙脉带来的生气,必是属阳性的结穴。
阳来阴作:落脉若是较短,且是缓软或柔顺地下来,为阳性的龙脉到来结穴,要吸纳得到阳性龙脉带来的生气,穴定是结在峻急或斜陡之处属阴性的地方。即阳性龙脉来结阴性的穴。峻急、斜陡、刚猛等处属阴性,平坦开阔缓软处属阳性。
阳来阴“作”,既指在属阴性处作穴,又指要把坟墓作成背高前低属阴性的形状,若作得坦平,便是阳来又阳作了,不合阴阳相配,葬得真穴也无用。阴来阳受亦同理。
此说的落穴龙脉,实质上就是近穴的一段来龙。
地理风水中的真穴,是天生地造远古就已经存在,不是用针盘卦例 能随意捏造出来。真穴,既有来龙的生气为凭,也有外部的山水重重绕护为证,结穴是阴来阳受,或阳来阴作,不仅地面上有阴阳所成的形状可据,阴穴地下必有属阴性的五色穴土可考,阳穴定有阳性的穴土可验。
要认识龙的阴阳及其相应结穴的阴阳穴土,就得先认识龙的脱卸变换,因为龙的阴阳与其脱卸变换息息相关。
真穴多数是少祖山发出的龙所结,少祖山储蓄着无穷的生气,却是阴性强盛,龙就须经过脱卸变换,把生气中强盛的阴性逐渐转换成阴阳相对平衡后,才会静止结穴。
前说少祖山分出主龙、支龙及较多的砂体来卫护。众龙都前去进行多种形式的脱卸变换。一,两山之间低小处是龙渡峡,渡峡使龙身收缩得极低矮细小,是龙最重要的脱卸变换。二,龙渡峡时附近必能分泌出较大的水源,水属阳性,能与龙进行阴阳冲和,龙就能把一部分生气中的阴性的转换成阳性。渡峡又能使龙发生起伏的变化,脱卸掉一部生气中的阴性。三,是真龙必是曲折而行,龙经较多的曲折变化之后,亦能把生气中的阴性脱卸或转换成阳性。前师把龙曲折摆动而行的态势,称之为龙格,分杨柳枝、芍药枝、梧桐枝和蜈蚣格等等。四,行龙中常出现较长的平段或成作阔大的平坡等,都是龙的脱卸变换,把生气中的阴性脱卸转换成阳性的见证。龙的其它脱缷变换无法尽举。
龙每次变换,都能脱卸掉一部分生气中的阴性,又能储蓄到一定的阳性生气,经过多次变换之后,龙的生气就逐渐达到一定程度的阴阳平衡。
然而,经变换后,龙的生气仅是相对于少祖山极为强盛的阴性生气而言,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阴阳平衡。实际上龙的生气因变换的多寡不同,还存在着阴阳之别,脱卸变换越多,储蓄到的阳性生气就越多,称之为阳龙。脱卸变换少,储蓄到的阳性生气就较少,生气还是阴性偏强,称为阴龙。
相对而言,结穴都是喜阳负阴,即是阳性生气居多的龙,其结穴就重大。阴性生气居多的龙,结穴普遍都小。
前篇说到形势向左转的龙属阳龙,右转的龙属阴龙,是就形势转向收纳随龙水而区分的阴阳龙,与穴的真假有关,而与生气的阴阳强弱和结穴的大小轻重都无关系。
龙的阴阳,以变换后储蓄到的阳性生气来区分,若从整个地理风水的大阴阳来区分,龙的生气藏于地中称之为内气,统属阴性,必须要得到外部山水绕护所形成属阳性的外气来进行阴阳冲和,达到一定程度的阴阳平衡之后,龙才会结穴。所有的龙,都要有河流在前面拦截,才能静止,就是基于内气与外气进行阴阳交媾后结穴的原理。
主龙的脱卸变换最多,能储蓄到的阳性生气就多,属阳龙,主要有两大特征,一,龙峡从高大渐变换成低小且较短。二,峡后成作的星峰,从高起占天逐渐变换成低矮去抢占较大的地盘,龙将尽头,成作多个低矮的星峰。
大多数的支龙,仅渡三几峡(即三几节)就尽头,脱卸变换少,储蓄到的阳性生气就较少,自身的生气是阴性强于阳性,属阴龙。同样有两大特征。一,其峡都较高大或粗长,二,峡后成作的星峰包括穴山在内,都较为高大。
少祖山是一处地方最高大的星峰,生气中的阴性最为强盛。同样的道理,龙将尽头,星峰还是高大,都是生气阴性偏强的体现。高大的星峰,看起来极具威势,让人惊喜不已(如照片(四))。实际上,高大的星峰,得不到外山绕护,易受风寒,缺少阳性的生气,所以穴山高大,都属阴龙,结穴大多数是中下之地,仅中看而不中用。
龙将尽头,大部分都能成作多个端正的星峰,有些星峰较为低矮,看起来虽不显眼,实际上是阳性生气极为充盈,为上等的吉星峰。上等的大地,多数都结于低矮的星峰上。但是并非低矮的山岭都是吉星峰。是吉星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其一是要有挺拔端正的特异形态,挺拔,即高起的头部或中间的位置,不向左右前后偏侧。端正,是指顶下的两肩,高低长短厚薄都较为对称。特异是相对于他山而言,挺拔端正就与他山有别而称特异。挺拔端正是生气极为旺盛的体现。其二是要得水,即是要有水在稍远处绕护,亦是龙进行阴阳充和,把生气中的阴性转换成阳性的体现。水属阳性,水远绕着低山,水与山之间必有较大的平坦地带,平坦地带能藏风亦属阳性,龙得较多的阳性来充和,阳性生气充盈就显而易见。
有挺拔端正的形态,又能得水,这样的星峰才是上等的吉星。另外,山的大小,是以水界为凭,水远绕,山则大,水近界,山则小。由此可知,上等的吉星有水在远处绕护,虽低矮,但都极阔大。有吉星的龙,能抢占得较大的地盘,得外山重重绕护而能藏风,便能储蓄到较多的阳性生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文人对庐山真面目的写照,然而,岂止仅庐山是如此呢,天下的山都是一样,要认识星峰,就必须从高低远近或正背侧面多方去仔细观察,才能认识其真面目。
大多数的朝案山都有挺拔端正的形态,因其前面的水是背对和近身割脚,不具备得水的条件,所以仅是真龙的护卫。朝案山是整山都较端正对称,而部分星峰仅是两肩端正对称,两肩后就不一定是极对称的了。
懂地理者,不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在电视画面上,见到有吉星峰,便知附近必有真结穴,可见星峰是认识真龙的重要凭证。
阳龙尽头,穴山多是低矮阔大的吉星峰,落穴之脉都缓短柔顺,穴定结在近顶且较斜陡之处,此等结穴都遭人嫌弃,即使上下都有坟,真穴也无人要,偏偏这样的结穴,是上等大地居多,幸好穴中有阴性的五色穴土为凭(穴土阴阳后有论述),且此等大地又有双脉同时在结穴处尽头为证。《神宝经》有“双脉求短股,若情不顺,理当从权。双脉求短,正法也。”等语,说的就是结上等大地的落脉,前名师的葬地吉课,多数是以补脉为重,脉亦即是落穴的龙脉。
阴龙尽头,穴山高大的为多,都是单脉落穴,且龙脉都是较峻急而下,穴结于半山腰上下,结穴处都较平坦或阔大,多数有大小不等的窝凹为凭,亦有阳性穴土可验。
顺说阳居结穴,都是阴龙刚猛落脉结阳穴,穴处是极阔大的坦平之地,得江河弯圆绕护大半圈或两随龙水就在近处侧面合襟,结穴都极之得水,亦要有五色穴土为凭。阳居结地几乎都已有人占据,得真穴者却十中无一,极可惜。容县妇孺皆知的上烟村何畴祖地,是阳居穴作了葬坟,所以贵为乾隆皇帝老师的何畴,既不富也无后,一代而绝。
阳居穴能较快荫护当代人,葬地能得荫护者,都是后来出生之人。
阴来阳受,阳来阴作,是认识真龙结穴和怎样去作葬穴的重要依据。
另外,大多数的真穴,周围都有金鱼水绕护,是从外部认识真龙尽头结穴的重要依据,亦是龙尽头进行阴阳冲和的重要体现。金鱼水在真穴周围凹下沟坑,似椭圆形绕护着穴场,穴下金鱼水合襟所成尖圆不等的形状,其指向又是作穴坐向的参考。《神宝经》“穴之尖圆向坐,天生一定。”尖圆即是指金鱼水合襟处的形状。龙的阴阳不同,尽头处的金鱼水就隐显有别,阴龙尽头,金鱼水都较显现。“亚州第一坟”附近的真穴,穴山较高大,是阴龙结穴,金鱼水所成的沟坑极为显现,象较大的椭圆形,极湿润,似有水刚流过一样。
阳龙结穴,金鱼水都较隐晦,下有合襟之形可验,上面的分水多数不明。前说的“将军点兵”留题称“金鱼吞吐下合上分。”意思是说从下面的合襟才知上面有分水。
金鱼水多数仅有其形,无真形的水流动,下雨时,附近的水才统归沟坑合流。强阴之龙结穴,才有真水长流,如大益岭的“美女梳妆”,及后面照片<</span>四>,高大的星峰结穴,金鱼水都四季长流,附近都有人把金鱼水引作家庭自来水用。
亦有部分阴龙结穴,穴下能分必出水来,后面照片<</span>十三>的结穴,穴下能分泌出稍旺盛的水源,有人在其处挖作小池塘养鱼。此情況与金鱼水有所不同。但都是阴龙阴性生气旺盛,必要分泌出属阳的水进行阴阳冲和的见证。
阴龙结穴,金鱼水成作的沟坑都显现,甚至有水长流,是因为水属阳性,能与阴龙进行冲和,达到阴阳平衡的作用。而阳龙结穴,金鱼水成作的沟坑较隐晦不明显,是因为阳龙不再需要属阳的水来冲和。
《葬法倒杖》《倒杖十二法》,都是根据阴阳强弱的形势来识穴和作穴。其他古本地理书籍,也介绍有根据结穴特有的形状态势来捉穴,如窝钳乳突,虾须蟹眼水、蝉翼牛角砂等等。前师的留题中,亦常有这样的词语,这些方法,对认识各种不同的结穴,虽然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多数较隐晦微茫,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或是对此适用,对彼却无用,地理风水中的大多数事物,只能在实践中去意会认识,难以言传,所以在此不作细论。
表面上纵有千种方法证明是真穴,也难使人尽信。而认识真穴土之后,部分人就不得不相信世间确有真结穴。
凡人曾经累受江湖先生乱指山岗作坟之害。为验证结穴的真假,数年间,对穴土作了不少的研究。为方便探测穴土,用钢条铁管等自制了一批探土用的工具。葬穴,都是先探测穴土,后再做坟,逐渐对穴土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葬书》说:“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穴土中是黄红白三色属阳性,青黑二色为阴性,尤其是黑色坚硬似石,阴性最强,葬穴时必须尽量避开,所以就说是五土四备。
龙有阴阳之别,五色穴土就各不相同,以实例作说明。
凡人作有两处的阳龙结穴,都有双脉落穴。一处的土色是象槟榔纹之色为多,即是以介于青黑之间的磷肥色间杂朱砂色为主,黄白二色不多,,坚硬的黑色土较少,是夹杂于黄白二色中间。穴土较为暗淡,属阴性穴土,穴土的见方仅尺余,是所见五色穴土范围最小之穴。所葬先人情况不明。穴深约三尺,为凡人初作的第一穴地,仅两年余,便探坟,见较多的细木根临近盛骨的器具都干枯了,且器具周围的土已分离,骸骨已明显转色,不久便作了重新修筑。
第二处,穴土是磷肥色为多,占六成左右。暗红色、黄色、白色较均衡,黑色穴土极少。典型的阴性穴土,穴土的范围不足两尺。是捡葬路边的骸骨。穴土含磷量极高,按地质学来说,遇一定的气候条件,能自燃起火。民间传说的“鬼火”,也许就是出于含磷极高的地方。
上两穴都是离山顶十米之内,落脉缓短,穴都是结于斜陡之处。
又一处葬本族先人,龙是从辖数县市的龙祖发脉,山极高大,来龙至结穴之间,有两奇,一奇有较多形态各异的巨石,数百吨一石绝非夸口,凸现在龙脊上,结穴前百余米处,有万千小石散于满地,然后石头整齐排成一列,再至结穴数十米内仅现一二小石。二奇是较远距离,龙脊上仅长草皮,都无高大之树,极少的小杂木高不过米,且是枯枝败叶。而穴后不远,山脊上却是长满茂盛的杂草小木和高大之树,相隔仅几十米,有两处完全不同的山岗,怎不令人称奇!(从上面的照片<</span>一.>和<</span>二>稍见来龙的奇异) 。
穴后一里左右,穴的正向上再现仨巨石,立卧紧挨。
结穴上层是纯黄色的穴土,夹杂着如花生米般大小之石,石的棱面极锋利,如碎玻璃一般。下层红白二色的土稍多,色泽鲜明,磷肥色土和坚硬的黑土较少,阳性的穴土居多。高山结穴,先成三吉星,见上照片(一),龙脉才大曲转落穴,落脉较长,为骑龙结穴,穴后余气当面前去数里远,中间有山转面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