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手杖留在了河堤上,她把一块大石头硬塞进了外套的口袋,然后走向死亡。‘一种我将永远不会描述的经历’,就像她曾对维塔说过的那样……”
1941年3月28日,星期五上午,一个晴朗、明净、寒冷的日子,弗吉尼亚。伍尔夫照常去了花园里的工作室。她在那儿写了两封信,给伦纳德和瓦奈萨———两个她最爱的人。在信里,她向他们解释,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康复,她不能继续毁掉伦纳德的生活。然后,她悄悄溜走,像清晨的薄雾一样消散。
在描述过这个人们熟悉的情节之后,昆汀·贝尔结束自己的这本传记。
美丽的容颜、不凡的才情和气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王后”,20世纪意识流小说大师,女权运动先躯……足够的理由,让人们走近伍尔夫,探究她生活的真相。
当然,伍尔夫也遗留下足够多的资料让人了解,她的小说、文艺批评集、与友人的通信,还有丈夫、姐姐、朋友亲戚们关于她的记述。可这些是真的伍尔夫吗?还是旁人眼里的那个女作家?“传记家们总是假装他们了解别人”,伍尔夫曾不客气地说。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传记作品的写作难度,它不是“写”一段历史,而是“还原”一个人。
伍尔夫似乎不乐意让人看到她真实的模样,甚至故意将读者置于一种自相矛盾的混乱境地。她一边告诉读者,作家的灵魂秘密,他的生命体验、精神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里;一边又说,那些作品不过是虚构的自己,戴着假面具在世上走。
那么,这个神秘优雅的女人,备受病痛折磨的天才女作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并不漫长却丰厚的一生,遵循着怎样的轨迹?所有她的传记作者们都将面临挑战。
幸运的是,昆汀·贝尔有写伍尔夫传的天然优势。他是她的亲戚,她所喜爱的外甥,家族的成员之一。所以,他无须向外人那样带着满心好奇远距离地打量伍尔夫,也无须像那些倾慕者一样,心怀敬仰,并因此有所忌讳。
贝尔以亲切、幽默甚至略带调侃的口气,用彩色笔勾画着自己熟悉的家里人———一个会戏弄人,会恶作剧,会调情,伶牙俐齿的伍尔夫,一个忍受侵害、病痛折磨的不幸者,一个生活充实、拥有朋友家人尤其是丈夫伦纳德永恒关爱的幸运者,而不仅仅是一个靠作品分析和史实重构堆建起来的影像。
她爱姐姐瓦奈萨,甚至不惜采用与姐夫调情的方式,破坏那个幸福的小圈子,以夺回瓦奈萨;她害怕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以至在每一部重要作品面世之前,都紧张得大病一场;为了和文学对手竞争,她给对方写矫揉造作的信,以掩示自己真实的表达;像所有女人一样,她喜欢被人夸赞———夸赞她的美貌,她的智慧,她的个性;她还喜欢恶作剧,曾经女扮男装,和朋友们一起假扮桑给巴尔使节参观戒备森严的英国皇家海军舰船;她并不喜欢离群索居,总是热切地想重返伦敦社交圈……
在以编年方式讲述伍尔夫的一生、重温旧日岁月之时,贝尔引用伍尔夫或者她周围亲友们的信件、日记、作品,仔细地还原它们。这时,你就会知道那些信、日记之类的史料,为什么要那么写了。有赖于它们的生动,你将更好地了解那些陈年往事。
相比于那些由博士论文演化而来的所谓传记(这类作者多半以研究作家的作品为专业,在学术论文的框架里,加入作家个人的成长历史,权作传记而论了),或者那些身陷史实难以自拔的记录(它们将作品当作作家某年某月的某项产品,缺少文学批评者的专业眼光,或过多地拘泥于史实本身,而忽视了人性的鲜活),贝尔的这本传记要从容自如、妙趣横生得多。
有关该书的一语评论说得很贴切,作为家族的成员,昆汀·贝尔自然有“近身观察的便利,而人类学家的眼光,则使他能够察见别人之不能察见的幽暗存在———文学家是一种多么复杂的生物,从伍尔夫这里可以窥见一二”。
1941年3月28日,星期五上午,一个晴朗、明净、寒冷的日子,弗吉尼亚。伍尔夫照常去了花园里的工作室。她在那儿写了两封信,给伦纳德和瓦奈萨———两个她最爱的人。在信里,她向他们解释,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康复,她不能继续毁掉伦纳德的生活。然后,她悄悄溜走,像清晨的薄雾一样消散。
在描述过这个人们熟悉的情节之后,昆汀·贝尔结束自己的这本传记。
美丽的容颜、不凡的才情和气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王后”,20世纪意识流小说大师,女权运动先躯……足够的理由,让人们走近伍尔夫,探究她生活的真相。
当然,伍尔夫也遗留下足够多的资料让人了解,她的小说、文艺批评集、与友人的通信,还有丈夫、姐姐、朋友亲戚们关于她的记述。可这些是真的伍尔夫吗?还是旁人眼里的那个女作家?“传记家们总是假装他们了解别人”,伍尔夫曾不客气地说。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传记作品的写作难度,它不是“写”一段历史,而是“还原”一个人。
伍尔夫似乎不乐意让人看到她真实的模样,甚至故意将读者置于一种自相矛盾的混乱境地。她一边告诉读者,作家的灵魂秘密,他的生命体验、精神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里;一边又说,那些作品不过是虚构的自己,戴着假面具在世上走。
那么,这个神秘优雅的女人,备受病痛折磨的天才女作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并不漫长却丰厚的一生,遵循着怎样的轨迹?所有她的传记作者们都将面临挑战。
幸运的是,昆汀·贝尔有写伍尔夫传的天然优势。他是她的亲戚,她所喜爱的外甥,家族的成员之一。所以,他无须向外人那样带着满心好奇远距离地打量伍尔夫,也无须像那些倾慕者一样,心怀敬仰,并因此有所忌讳。
贝尔以亲切、幽默甚至略带调侃的口气,用彩色笔勾画着自己熟悉的家里人———一个会戏弄人,会恶作剧,会调情,伶牙俐齿的伍尔夫,一个忍受侵害、病痛折磨的不幸者,一个生活充实、拥有朋友家人尤其是丈夫伦纳德永恒关爱的幸运者,而不仅仅是一个靠作品分析和史实重构堆建起来的影像。
她爱姐姐瓦奈萨,甚至不惜采用与姐夫调情的方式,破坏那个幸福的小圈子,以夺回瓦奈萨;她害怕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以至在每一部重要作品面世之前,都紧张得大病一场;为了和文学对手竞争,她给对方写矫揉造作的信,以掩示自己真实的表达;像所有女人一样,她喜欢被人夸赞———夸赞她的美貌,她的智慧,她的个性;她还喜欢恶作剧,曾经女扮男装,和朋友们一起假扮桑给巴尔使节参观戒备森严的英国皇家海军舰船;她并不喜欢离群索居,总是热切地想重返伦敦社交圈……
在以编年方式讲述伍尔夫的一生、重温旧日岁月之时,贝尔引用伍尔夫或者她周围亲友们的信件、日记、作品,仔细地还原它们。这时,你就会知道那些信、日记之类的史料,为什么要那么写了。有赖于它们的生动,你将更好地了解那些陈年往事。
相比于那些由博士论文演化而来的所谓传记(这类作者多半以研究作家的作品为专业,在学术论文的框架里,加入作家个人的成长历史,权作传记而论了),或者那些身陷史实难以自拔的记录(它们将作品当作作家某年某月的某项产品,缺少文学批评者的专业眼光,或过多地拘泥于史实本身,而忽视了人性的鲜活),贝尔的这本传记要从容自如、妙趣横生得多。
有关该书的一语评论说得很贴切,作为家族的成员,昆汀·贝尔自然有“近身观察的便利,而人类学家的眼光,则使他能够察见别人之不能察见的幽暗存在———文学家是一种多么复杂的生物,从伍尔夫这里可以窥见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