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来自魔鬼,它的用意居心叵测!
在原有的意识层级之上永远不能解决该意识层级之中产生的问题。
电车难题之所以令人头疼,是因为设计“电车难题"的人的意图就是要创造一种无中生有的负罪意识,把错综复杂的现实境况抽象为一个程序和效率优先级别的问题,然后再以审判的姿态重压在我们头顶,激发了人类所有被编程的对后续行为负责的恐惧,在心理层面把人逼上绝路。使人在看到问题后先联想起的是,后续面临的社会舆论口水、家属诘难与司法系统的刑罚,于是不得不拍案而起,我怎么就这么倒霉摊上这种困境了呢,难道这就是命吗!?所以,这个问题,谁设计的谁负责,而不是谁被动选择谁负责。前者制造伤害,另一个是尽可能阻止伤害而不得不选择。
对于电车问题之下的任何正反两面的看法都是毫无价值的,既不改变被设计的现实困境,亦不能挽回损失。
如果被迫面临电车难题,那么解法即是将它「填充」,以具体的现实行动将最优解问题转化为一个文学命题,编尽可能具体的故事代入进去,把这个架空本身溶解,一切豁然开朗。如果我们敢于设想抉择之后该如何去做,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解决问题,不是靠判断哪个理念更正确。以动破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打破不幸环境又要有代价,那就承受它,为了更大的正义,两难之中每一个选择都是应该尊敬的,我们可以通过密实的积极行动将损失止到最低,根本不用在意有什么牺牲。因为只要容忍这个模式存在,牺牲就是永远的。

在原有的意识层级之上永远不能解决该意识层级之中产生的问题。
电车难题之所以令人头疼,是因为设计“电车难题"的人的意图就是要创造一种无中生有的负罪意识,把错综复杂的现实境况抽象为一个程序和效率优先级别的问题,然后再以审判的姿态重压在我们头顶,激发了人类所有被编程的对后续行为负责的恐惧,在心理层面把人逼上绝路。使人在看到问题后先联想起的是,后续面临的社会舆论口水、家属诘难与司法系统的刑罚,于是不得不拍案而起,我怎么就这么倒霉摊上这种困境了呢,难道这就是命吗!?所以,这个问题,谁设计的谁负责,而不是谁被动选择谁负责。前者制造伤害,另一个是尽可能阻止伤害而不得不选择。
对于电车问题之下的任何正反两面的看法都是毫无价值的,既不改变被设计的现实困境,亦不能挽回损失。
如果被迫面临电车难题,那么解法即是将它「填充」,以具体的现实行动将最优解问题转化为一个文学命题,编尽可能具体的故事代入进去,把这个架空本身溶解,一切豁然开朗。如果我们敢于设想抉择之后该如何去做,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解决问题,不是靠判断哪个理念更正确。以动破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打破不幸环境又要有代价,那就承受它,为了更大的正义,两难之中每一个选择都是应该尊敬的,我们可以通过密实的积极行动将损失止到最低,根本不用在意有什么牺牲。因为只要容忍这个模式存在,牺牲就是永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