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吧 关注:167,869贴子:3,585,835

绝世珍品,请高手欣赏!估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代粉彩蛋壳瓷把杯,传说中的瓷器,请大家欣赏!它厚约1毫米,高约10公分,口径约8公分,总重量才51克,另外它明如镜,声如钟,薄如纸,明代蛋壳瓷的特点它都有,照片不清楚,请见谅!


1楼2010-01-09 14:26回复
    内照


    2楼2010-01-09 14:27
    回复
      2025-08-06 14:48: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10-01-09 14:28
      回复
        底照,底部是一个红色的蝙蝠,周围是NAKASHIMA字母,不知道什么意思,请高手指点!


        4楼2010-01-09 14:30
        回复
          外面的彩画


          5楼2010-01-09 14:31
          回复
            图片看不清楚,
            不过可以告诉楼主一个基本常识,明代还没有出现粉彩,粉彩是雍正时期才开始盛行的,连康熙时代都只有古彩呢
            以下是关于粉彩的网页,楼主可以看看
            http://blog.21nowart.com/html/42/n-162642.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62562.htm


            6楼2010-01-09 14:48
            回复
              谢谢!学习了,我会传上清楚的照片。不过那么薄?完全是透明的,也完全符合蛋壳瓷的特点,书上说只有明代才有烧出,而且数量极少,以后就失传了!另外,那蝙蝠和字母是什么意思?请高手指点!


              8楼2010-01-09 15:07
              回复
                楼主,不知道是哪本书这样不负责任,竟然说这种话!
                如果你有机会去景德镇,我建议你去金昌利陶瓷市场看看,这种蛋壳瓷满架子都是,市场门外还有兜售这种蛋壳小花瓶的小贩,一套五件10元钱,讲讲价还可以8元成交。
                不是我存心和您过不去,这真的是……撞南墙的事啊


                9楼2010-01-09 15:16
                回复
                  2025-08-06 14:42: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至于9楼的朋友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想你是没见到实物,我在次强调一下,它薄的几乎手碰一下就要碎一样,厚度不足一毫米啊,它是怎样烧出来的?温度高则烧化,温度低则烧不透,就是景德镇现在的薄瓷大师他都不敢说能做出这样薄的瓷器,你就说有卖的,哈哈,还8快钱买5件,那可能是一个一斤多重的大粗碗!


                  12楼2010-01-09 17:15
                  回复
                    看来楼主朋友您还不太了解薄胎瓷的成型工艺啊。
                        什么在古代薄胎瓷十分珍贵呢?因为古代,确切的说是到民国(上世纪30年代)之前,景德镇的薄胎成型工艺基本都靠手工修坯修出来的,这全靠手力和眼力,一不小心就容易修破,而且如果修的下部薄于上部,那在烧成的过程中就会塌陷,正如您所说会“烧化”,但其实不应该是烧化,即使是烧化也和薄不薄没有关系,是和泥料配方有关系,而且即使是薄,只要受力点足够均匀也不会被“烧化”(塌陷)。
                        正因为如此,薄胎瓷才价值连城,但是到了1930代左右,西方的现代化机器开始引入景德镇,这样一来,除了手工以外就还有两种十分方便的方法可以生产出薄胎瓷。一种是石膏磨具注浆成型法,另一种是机床滚压成型法(包括近几年的等静压成型法)都可以方便快捷的生产出薄胎瓷。
                        而这几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制品也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我们知道,胎体越薄,其烧成之时承压能力就越微妙,越容易塌陷或变形,这么一来就需要加强泥料的密度,以保证其在1300度的时候不会塌陷。那么,根据三种不同成型方式制作时的练泥强度来看,同样的造型和尺寸,最容易变形的是石膏磨具成型法,其次是手工拉坯修坯发,而最不容易变形的是机床滚压成型法。
                        但是就成本来说石膏磨具注浆法是最节约成本的,其次是机床滚压成型法,最后是手工拉坯法。
                        石膏模具注浆法要克服变形的缺陷,只有在造型上做文章,即不能生产像碗或盘那样口很大的器形,只有生产花瓶茶壶等缩口的器形,我前面所说的8元一套的薄胎花瓶即是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
                        手工拉坯成型法的强度大于石膏磨具注浆法,所以可以生产碗等大撇口的器形,但是却不能在器体旁边加附件(如杯把),因为附件的重量会在熔融的时候向主体造型施压,把主体拉扯变形,所以您可以去看看古瓷图鉴,但凡薄胎都是只有主体而没有附件的。
                        而机床滚压成型法则是唯一可以使薄胎加附件的一种成型方式。所以我说楼主的图片是压坯成型法,正是基于这一点。
                        根据楼主藏品背后的故事,大致可以估计是景德镇1930s左右的外贸瓷,要么是日本生产的进口瓷,因为NA KA SHI MA是日语的英式发音,如果是日本的可能年代还可以往前推几年。


                    13楼2010-01-09 18:48
                    回复
                      我自己也有做薄胎的经验,可以发几张手头刚好有的图给您看看,虽然不是圆形,但绝对是手工成型,难度大于机制的薄胎,其厚度就和纸张的厚度一样,有还不到0.5毫米呢。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瓷艺家,更不是景德镇的薄胎大师,我都能做出来,何况薄胎大师呢,所以楼主说薄胎大师也做不出来是没有根据的。当然,既要薄胎又要加附件,还不变形,确实人是做不出来的。


                      14楼2010-01-09 18:59
                      回复


                        15楼2010-01-09 19:00
                        回复


                          16楼2010-01-09 19:01
                          回复
                            欣赏了楼主云雾中的茶杯!谢谢!


                            17楼2010-01-09 1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