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小行者不贪财,文明天王就以“文”来压他。小行者这个粗人,却想如此小一枝笔儿能有多重?反而转将头迎上,任他落在头上,“就象一座文笔峰,虽也觉有千万斤重,只因小行者有力量,顶在头上毫不吃力”,倒觉好耍。文明天王看见压他不倒,就大叫了一声“至圣先师道通天地,文昌帝主才贯古今,岂可容异端作横,不显威灵?”叫声未绝,那枝笔在小行者头上就是泰山一般压将下来。小行者便觉支持不住,再将铁棒去拨时,就如生成,哪里拨得他动!不一时压得力软筋麻,竟挫倒在地。
此节里因小行者“虽凭着自性中的灵明参通了天地的道理,做了个真仙,然从小儿却不曾读书,那些诗云子曰弄笔头舞文的买卖,实是弄不来”,但他早晚跟着唐长老,也接触过写文字,因此一压不倒。文明天王便搬出他的宗师孔子、文昌来,小行者少了“文明”,只有勇力,在孔子等圣人面前更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支持不住“文笔”,故就被他压倒在地。如此可见文人之笔(文笔),确实一时可畏!
猪一戒、小沙弥见了,就要来帮忙,却因这两人(特别是猪一戒)禁不住金钱的诱惑,被文明天王用金钱镖一打便倒。就象有人在金钱、权位(或糖衣炮弹)面前禁不起而打了败仗。
那支小小的文笔似有万斤重,连“也算沾过墨水”的石、黑二将也拿不动(这二将“止能亲近文人,自却一窍不通”,故也拿不动),文明天王却是轻轻一下就取下了笔。
岂料这文笔一取,小行者便“又可以自由自在矣”,却是因为文明天王毕竟是读书人,缺少战斗经验,“为贪几杯酒,擅自移动”文笔,对敌人放松了警惕。
稍后,唐长老也被文笔压住,文明天王认为“从来文武不同途。他三个徒弟纵有蛮力,只好使枪弄棒。这枝文笔夺天地之秀气,吐山川之精华,他粗手夯脚怎生拿得动?”却不知那长老自幼识得字,后又经常诵读经典,因此顶着这支笔,也不觉得十分重。
于是文明天王把金锭放在他头上,唐长老便觉沉重,转动很是困难。原来世事如此,文明天王既以文压人,又以财压人,唐长老一个不大识字的穷和尚,怎担当得起?
后来小行者跑到天上去求救,并查出文明天王的底细和那支文笔的来历。原来这枝笔是东周列国时大圣人孔仲尼著春秋所用之笔(故名为“春秋笔”),他著到鲁昭公十四年西狩时,忽生出一个麒麟来,为孔仲尼著书之瑞兆,不料樵夫却不识得,认做怪物竟把他打死了。孔仲尼看见,大哭了一场,知道生不逢时,遂将这春秋之笔,只写了“西狩获麟”一句,就投在地下不写了,故至今传以为孔子春秋之绝笔。不料这麒麟死后,阴魂不散,就托生为文明天王。这枝春秋笔,因孔子投在地下无人收拾,被他窃取了,在西方玉架山大兴文明之教。此节借孔子暗指作者怀才不遇,借麒麟之死映射当时文人的遭遇,又借文明天王窃笔自成一邦暗喻文人儒生中的丑陋现象。
接着玉帝就派出魁星。那魁星虽是“文魁”,却生得“嘴脸行状,也与小孙(行者)差不多,不象个文章之士”,而小行者眼里的读书人是“一个个都是白面孔,尖尖手,长指甲,头带飘飘巾,身穿花花服,走路摇摇摆摆”,因此小行者信他不过。从玉帝差遣一面来看,魁星很有些象那些被封建势力收买,进而为之效忠的封建卫道士;但从助小行者的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才子受重用,为民除恶,因为官员们贪赃枉法,给老百姓一种丑恶的印象,所以难于得到人们(小行者)信任。
随即魁星收伏了文明天王,解救了唐长老师徒。该故事到此结束。
这里面还有一些语言意义深长,较为直接,现列举如下,以品其味。
之一:文明天王笑道:“你哪里知道,我拿这四个和尚,原非与他有仇定要害他性命,不过要兴我文教,灭他释教,若轻轻杀了他,谁人得知?何处传名?故我将文笔压住他,使他用尽佛法,受尽苦楚,不能脱去,方显我儒家文笔之妙。”
之二:文明天王道:“文人越有名,越是假的,怎拿得动?”
之三:宫娥道:“以天下之大,难道就无一个真正文人?”文明天王道:“就有,也是孤寒之士,必非富家。我所以又得一个金锭压着,他就拿得动文笔,也拿不动金锭。”宫娥道:“我闻他佛家中三藏真经,难道就算不得文章?”文明天王道:“佛家经典虽说奥妙,文词却夯而且拙,又雷同,又艰涩,只好代宣他的异语,怎算得文章?”
之四:小行者道:“且慢!那枝文笔既有来历,必要个有来历之人方才拿得。我看此兄嘴脸形状,也与小孙差不多,不象个文章之士。他若拿得动,我小孙早早拿去了。还是烦老帝君亲自走走吧。”帝君笑道:“凡人不可看貌相,海水不可用斗量,他乃天下第一文星,小圣不可轻觑。”小行者道:“我前日打从中国来,看见那些秀才们一个个都是白面孔,尖尖手,长指甲,头带飘飘巾,身穿花花服,走路摇摇摆摆,自然是个文人;若说此兄是第一文星,我小孙也要算做第二了。”帝君道:“小圣有所不知,那些人外面虽文,内中其实没有。魁星外面虽然奇怪,内实满腹文章,小圣快同去取了文笔,救你师父西行,不可耽搁误了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