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吧 关注:381,862贴子:9,323,128

民谚“魏庄五店,老缺上万”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武城、乃至方圆近百里的民间,有一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80多年流仍传不衰的民间谚语,叫做“魏庄五店,老缺上万”。后来,随其后又加了一句,发展为:“要是不够,辛庄、李官屯来凑”。“老缺”即土匪,为本地的俗称。魏庄为本县李家户乡西6华里的一个大村,“五店”是环绕于该村北与东边的五个小村。即西店(大店、后店)、赵店(双庙)、张店、曲店(后赵、张、曲三店合并,现称东店)及巩庄(一说为早已灭失的郭店),通称“魏庄五店”。而辛庄和李官屯,则是位于魏庄西南、东北各三华里的两个大村。该民间谚语即源于此地。
    多少年来,“魏庄五店”人一直背着这个恶名,至今仍挥之不去。至此,对于不明真情者来说,听后必会生疑。此地过去的民风究竟怎样?魏庄及“五店”果真会有这么多“老缺”吗?“老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民谚又是怎样形成进而流传开来?让我们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去剖析此地的当年,还其本来面目,以正视听。
  


1楼2010-01-06 07:58回复
    • 60.211.87.*
    俺见识过,那里的人确实高!


    2楼2010-01-06 08:02
    回复
      2025-08-30 14:11: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需要验证,等待


      3楼2010-01-06 08:06
      回复
        • 60.211.87.*
        无需等待,看下周围的人就可以了


        4楼2010-01-06 08:18
        回复
          郭老师就是辛庄的,但他人很好啊,今年做了好几件善事,令人钦佩!


          5楼2010-01-06 08:25
          回复
            那个时候国不安则民忧,既然有人提到这里,我们就说说老却是怎么形成的,没有一个富家子弟谁愿意去当老却,只有那些穷的实在没法穷,穷的连饭也吃不上的人才会去当老却,老却说实在的也是逼出来的,总的活着吧,所以就拉杆起义似的有了三三两两的团伙,但他们是不敲诈穷人的,他们也明白自己的出身,也知道自己的当年有多难受,所以他们打家劫舍的都是富人或者地主乡绅。老却是仗义的,从不祸害当地的老百姓,只有那些偷鸡摸狗的才干那些瞎仗事。当地的穷人孩子实在吃不上饭了才会去拿起一杆抢去抢安歇富人,去抢那些地主,只到今天我不知道为什么还这么看待我们。说实在的,有多少人因为这个字眼改邪归正投靠了党啊,一起打鬼子的那些老却你们怎么不说说啊?试问你们!公安局多少年没去辛庄了你们知道吗?老却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大部分是正义的。我写这些话的时候是哭着给各位打字的,我希望你们改变对那原来老缺的看法,因为我就是哪里的人。不为今生无过,但求无愧于心,想想吧。老却只是个历史,只是个老人们给孩子讲的故事了,那个年代已经远去了。


            6楼2010-01-06 09:01
            回复
              魏庄,同为在明初“靖难之役”后,因大移民而形成的村庄。村民主要有陈、王、闫三大姓,陈姓居首位(占全村总人口的60%之多),并无姓魏者。据清嘉庆十七年《陈氏族谱》记载:陈姓,系由河北省枣强县陈家楼迁移而来。始祖陈国士携带妻子、肩挑两个年幼的儿子来魏庄落了户。待二子各自成家立业后,老二陈进科居住前街,老大陈进举居住后街,现已发展到第十七代,于是后世便有了前陈、后陈之说。而王姓,则是从本省胶东即墨迁移而来,共同在这儿繁衍生息。
                   时至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由于军阀割据、连年争战,加之政局不稳、秩序混乱,各地的“老缺”、会道门乘机兴起。当然,魏庄也不例外。他们各自纠集、拢络一帮人,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时而这家的孩子被“绑了票”,那家在晚上被“灭了门”,时而在夜里又将另一家大户洗劫一空。直闹得附近几十里地的范围内,民不聊生、人心惶惶。说到魏庄“五店”老缺的组织成员,既有魏庄“五店”的人,也有其他地方的人,只不过是集聚、依附于魏庄而已。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则,前后两个头目都是魏庄人。前者姓王,自号“剿匪司令”。曾任当地的“保安团”团长,统领一千余人。其装备劣于正规军,优于普通“老缺”,隶属地方民国政府领导。后者姓陈,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凭借组织“义勇军”而发展起来的。曾任“义勇军”的副团长,手下有五六百人,其装备亦优于普通“老缺”。二则,地形有利。既有通往县城(即今老城镇驻地,74年之前为县城)的东西官道穿村而过,又有村西的大沙河作屏障。尤其在庄稼种植季节和无水期,一望无际的高粱,风一吹哗哗作响,着实让人害怕。漫说妇女老弱,就连壮年男子单身由此穿过,心里也很打怵。难怪在这儿打劫,即使是瘸子坐在地上,用红布缠着个笤帚疙瘩,也能屡屡得手。
                  


              7楼2010-01-06 10:31
              回复
                历史遗留问题,现已基本整改完毕。


                8楼2010-01-06 10:31
                回复
                  2025-08-30 14:05: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21.32.80.*
                  老缺的年代已经远去了,虽然现在只是谈资了,但是想当年给我们家留下了太多的痛苦,我外祖父曾经被老缺绑票关在红薯窖里几十天,差一点丧命,最后变卖家产赎人。那个时代太可悲了,是世道逼得人吃人呀!


                  9楼2010-01-06 10:39
                  回复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为保家护村,联合起来,用最实用的手段抵制外敌来侵,何罪之有?


                    10楼2010-01-06 10:56
                    回复
                      有句俗话:兔子不吃窝边草
                      真有本事是在外边挣钱花、挣饭吃,别光看眼皮子底下那点事事。


                      11楼2010-01-06 10:58
                      回复
                           魏庄,同为在明初“靖难之役”后,因大移民而形成的村庄。村民主要有陈、王、闫三大姓,陈姓居首位(占全村总人口的60%之多),并无姓魏者。据清嘉庆十七年《陈氏族谱》记载:陈姓,系由河北省枣强县陈家楼迁移而来。始祖陈国士携带妻子、肩挑两个年幼的儿子来魏庄落了户。待二子各自成家立业后,老二陈进科居住前街,老大陈进举居住后街,现已发展到第十七代,于是后世便有了前陈、后陈之说。而王姓,则是从本省胶东即墨迁移而来,共同在这儿繁衍生息。


                        12楼2010-01-06 11:01
                        回复
                          抱歉,后面的内容没办法发,说是广告贴,唉!


                          13楼2010-01-06 19:12
                          回复
                            14楼2010-01-06 19:14
                            回复
                              2025-08-30 13:59: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一段历史,谢谢小家碧玉。


                              15楼2010-01-06 2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