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183贴子:1,285,317
  • 8回复贴,共1

新公布的“曹操墓”没有一件带“曹”字或纪年的东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公布的所谓“曹操墓”竟然没有一件带“曹”字或年号的东西,如何证明是曹操墓。近日公布的所谓“曹操墓”竟然没有一件带“曹”字或纪年的东西,如何证明是曹操墓。那些有铭文的石牌,那些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武”字,因为与“武”相对的是“文”。“文”指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文帝是曹丕的谥号,而曹操魏武帝的称呼,是曹操的长子曹丕当上魏国皇帝之后追封他父亲的。曹操死的时侯官位是“魏公”和“魏王”,此时曹丕还未当上魏国皇帝(死后谥才文帝),曹操下葬时“魏武王”之“武”就不合常理。
邺地七十二疑冢全发掘遍了,都是东魏墓,为何这个是曹操墓?鲁潜墓志记载“魏武帝陵”那么清楚,他死的年代与曹操相去不远,鲁潜是怎么那样清楚知道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别人会不知道吗?
晋书志第009,礼上:“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明帝太和三年十一月,洛京庙成, 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庙之制,曰:“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庙,万世不毁。至景初元年十二月己未,废邺庙。”
祭祀曹氏大魏三圣的庙宇在洛阳,而邺庙早被曹家自己废掉了,曹操死在洛阳,儿子(魏文帝曹丕)、孙子(魏明帝曹睿)葬于洛阳,能把魏武帝曹操葬在别处?或许曹操的遗令就是声东击西的策略,明着说在邺地,暗地交代过曹丕把他埋在任何人都想不到在洛阳某地。想想看,哪个曹魏的皇帝去邺地为曹操上过坟?
那些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武”字,与“武”相对的是“文”。“文”指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文帝是曹丕的谥号,而曹操魏武帝的称呼,是曹操的长子曹丕当上魏国皇帝之后追封他父亲的。曹操死的时侯官位是“魏公”和“魏王”,此时曹丕还未当上魏国皇帝(死后才谥号文帝),曹操下葬时“魏武王”之“武”就不合常理。
那些有铭文的石牌,也可能是东魏高欢的,高欢也可能称魏武王(见附记文)。还有可能是曹氏疑冢之一。
邺地七十二疑冢全发掘遍了,都是东魏、北齐墓,为何这个是曹操墓?鲁潜墓志记载“魏武帝陵”那么清楚,他死的年代与曹操相去不远,既然鲁潜那样清楚知道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别人会不知道吗?
曹操死在洛阳。儿子(魏文帝曹丕)、孙子(魏明帝曹睿)葬于洛阳,能把魏武帝曹操葬在别处?或许曹操的遗令就是声东击西的策略,明着说在邺地,暗地交代过曹丕把他埋在任何人都想不到在洛阳某地。想想看,建洛庙,废邺庙,都是当时的事情,哪个曹魏的皇帝再去邺地为曹操上过坟?
附录05年的文章,供参考:
《三国志》、《晋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曹操葬于邺之“高陵”的记载,元代的史学家胡三省注中还指出邺地高陵位置。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是其所本,但平添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三国演义》讲曹操死前,令在邺之讲武城外设七十二疑冢,更使人们相信“曹操葬邺”是千真万确的。 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原说的“曹操葬邺”的“七十二疑冢”,历代皆深信“不在此,即在彼”。但考古事实并不支持上述说法,近年来科学考古已将邺地的“七十二疑冢”范围内的墓葬 及乎全部发掘完毕,连传说的“铜雀台”也挖了,结果是东魏古墓,与曹魏无任何关联,更无曹操墓葬的蛛丝马迹。 曹操病死于洛阳,但其棺材却大吹大擂送到邺城,而这个棺材是否装殓有曹操的真身遗体,实在很有可疑之处。最明显的疑点就是曹操遗体在洛阳向棺材中“入殓”时,长子曹丕竟然不在场,这与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仪是严重背离的事,作为大统“接班人”的曹丕,不会连“孝道”也不懂吧? 曹操与曹丕生前又都立有诏书,不许其他人和他们葬在一起,也不准透露他们自己选定的万年安息的“风水宝地”之所在,采取“不封不树”的保密措施又搞得特别严密。所以,在邺地永远也难以找到曹魏帝陵,因为那只是曹操虚晃一枪而已,不成想竟然真的骗了古今无涯过客。



1楼2010-01-05 22:20回复
    是否真是曹操虚晃了一枪?
    《三国志,魏志》记魏文帝曹丕葬洛阳的“首阳山”“峻阳陵”,曹丕遗嘱不让人知其葬处,过去说“首阳山”“峻阳陵”即今偃师寺里碑以北的首阳山。《水经注》说:“首阳山,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山之南,魏文帝陵在焉。”其址应在今偃师市西北首阳山火车站北一带,邙山脚下。
    然而曹丕的孙子少帝齐王曹芳违背祖训,依仗大司马曹爽兄弟护驾,离开京城洛阳,到洛阳南谒魏明帝曹睿高平陵。不仅暴露了曹氏葬地的“秘密”方位,曹氏帝陵并不在洛阳邙山的“首阳山”,而是在洛阳南的大石山。也葬送了曹魏江山。司马懿乘机率兵关闭洛阳各城门,发动了政变,为夺得曹魏政权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设计赚曹爽”,有这一事件的精彩描述。同时考古表明偃师首阳山多是晋墓。
    按古代帝王礼制和丧葬规矩,可以推测,曹操的“高陵”(意为高山大陵),曹丕的“峻阳陵”(意为崇峻高山之阳陵),曹睿的“高平陵”(意为高大山下之平陵),都有可能在洛阳的大石山一带。因为此山在汉魏洛阳城的正南方,又是东汉皇陵的正南方。大石山又是洛阳故城能看到的最高峰,太阳出来阳光首先照到此山峰顶,故大石山又称“首阳山”。
    曹操早已打下以曹代刘,以魏代汉的主意,因而在东汉帝都和帝陵“龙脉”正南方选择“寿陵”,达到“绝汉统,承帝业”的愿望,既符合曹操的秉性也合乎那个时代的风水术理论。
    只不过曹操刻意设计的种种假象太天衣无缝。 例如曹操明里诏书:“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邺地。但曹操与曹丕生前又都立有诏书,不许其他人和他们葬在一起,也不准透露他们自己选定的万年安息的“风水宝地”之所在,采取“不封不树”的保密措施又搞得特别严密。所以,在邺地永远也难以找到曹魏帝陵,因为那只是曹操虚晃一枪而已,不成想竟然真的骗了古今无涯过客。
    那些有铭文的石牌,也可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冉魏首领冉闵,他被害后曾被敌方追封为“冉魏武悼天王”,但冉闵的部下葬他时称他为魏武王是有可能的。
    再也可能是东魏高欢的,高欢起兵声讨尔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县)拥立元朗为魏帝(后废帝)。永熙元年(532)夺取邺城,大败内部不和的尔朱氏联军,进入洛阳,废尔朱氏和他自己所立的两个皇帝,另立孝武帝元修。高欢虽然任大丞相、太师、世袭定州刺史,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东魏的建立,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欢在洛阳立孝静帝元善见,是为东魏。东魏皇帝,实际是高欢操纵的傀儡,高欢实际以皇帝自居。
       孝静帝即位,高欢即决定迁都于邺,武定四年(546),高欢悉举山东之众攻西魏,围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50余日,士卒战死病死者7万人,被迫退军。高欢发病而卒。虽然高欢未称(东)魏武王或武帝,但他的儿子后来当了皇帝,他的儿子改东魏为北齐。但葬高欢时尚未建北齐,也有可能称高欢是魏武王。但疑点是冉闵和高欢均在鲁潜之后,另外还有可能是疑冢之一。
    


    4楼2010-01-05 22:20
    回复
      2025-08-20 00:24: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技术贴!


      5楼2010-01-05 22:24
      回复


        6楼2010-01-05 22:26
        回复
          • 124.115.161.*
          有道理。


          7楼2010-06-13 13:40
          回复
            • 121.35.162.*
            那些魏武王的石牌本来就很可能是现代人伪造的


            8楼2010-06-13 13:57
            回复
              那些个牌子可能还没做1.5年。。
              就说成一千八百余年前的东西。。
              砖家、穴者都人才啊。。


              IP属地:贵州9楼2010-06-13 15:05
              回复
                • 221.203.105.*
                没人会在祖先的陵墓里直接用姓名的,这是基本道理啊。


                10楼2010-06-13 18:34
                回复
                  2025-08-20 00:18: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楼2010-06-13 1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