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所谓“曹操墓”竟然没有一件带“曹”字或年号的东西,如何证明是曹操墓。近日公布的所谓“曹操墓”竟然没有一件带“曹”字或纪年的东西,如何证明是曹操墓。那些有铭文的石牌,那些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武”字,因为与“武”相对的是“文”。“文”指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文帝是曹丕的谥号,而曹操魏武帝的称呼,是曹操的长子曹丕当上魏国皇帝之后追封他父亲的。曹操死的时侯官位是“魏公”和“魏王”,此时曹丕还未当上魏国皇帝(死后谥才文帝),曹操下葬时“魏武王”之“武”就不合常理。
邺地七十二疑冢全发掘遍了,都是东魏墓,为何这个是曹操墓?鲁潜墓志记载“魏武帝陵”那么清楚,他死的年代与曹操相去不远,鲁潜是怎么那样清楚知道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别人会不知道吗?
晋书志第009,礼上:“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明帝太和三年十一月,洛京庙成, 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庙之制,曰:“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庙,万世不毁。至景初元年十二月己未,废邺庙。”
祭祀曹氏大魏三圣的庙宇在洛阳,而邺庙早被曹家自己废掉了,曹操死在洛阳,儿子(魏文帝曹丕)、孙子(魏明帝曹睿)葬于洛阳,能把魏武帝曹操葬在别处?或许曹操的遗令就是声东击西的策略,明着说在邺地,暗地交代过曹丕把他埋在任何人都想不到在洛阳某地。想想看,哪个曹魏的皇帝去邺地为曹操上过坟?
那些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武”字,与“武”相对的是“文”。“文”指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文帝是曹丕的谥号,而曹操魏武帝的称呼,是曹操的长子曹丕当上魏国皇帝之后追封他父亲的。曹操死的时侯官位是“魏公”和“魏王”,此时曹丕还未当上魏国皇帝(死后才谥号文帝),曹操下葬时“魏武王”之“武”就不合常理。
那些有铭文的石牌,也可能是东魏高欢的,高欢也可能称魏武王(见附记文)。还有可能是曹氏疑冢之一。
邺地七十二疑冢全发掘遍了,都是东魏、北齐墓,为何这个是曹操墓?鲁潜墓志记载“魏武帝陵”那么清楚,他死的年代与曹操相去不远,既然鲁潜那样清楚知道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别人会不知道吗?
曹操死在洛阳。儿子(魏文帝曹丕)、孙子(魏明帝曹睿)葬于洛阳,能把魏武帝曹操葬在别处?或许曹操的遗令就是声东击西的策略,明着说在邺地,暗地交代过曹丕把他埋在任何人都想不到在洛阳某地。想想看,建洛庙,废邺庙,都是当时的事情,哪个曹魏的皇帝再去邺地为曹操上过坟?
附录05年的文章,供参考:
《三国志》、《晋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曹操葬于邺之“高陵”的记载,元代的史学家胡三省注中还指出邺地高陵位置。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是其所本,但平添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三国演义》讲曹操死前,令在邺之讲武城外设七十二疑冢,更使人们相信“曹操葬邺”是千真万确的。 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原说的“曹操葬邺”的“七十二疑冢”,历代皆深信“不在此,即在彼”。但考古事实并不支持上述说法,近年来科学考古已将邺地的“七十二疑冢”范围内的墓葬 及乎全部发掘完毕,连传说的“铜雀台”也挖了,结果是东魏古墓,与曹魏无任何关联,更无曹操墓葬的蛛丝马迹。 曹操病死于洛阳,但其棺材却大吹大擂送到邺城,而这个棺材是否装殓有曹操的真身遗体,实在很有可疑之处。最明显的疑点就是曹操遗体在洛阳向棺材中“入殓”时,长子曹丕竟然不在场,这与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仪是严重背离的事,作为大统“接班人”的曹丕,不会连“孝道”也不懂吧? 曹操与曹丕生前又都立有诏书,不许其他人和他们葬在一起,也不准透露他们自己选定的万年安息的“风水宝地”之所在,采取“不封不树”的保密措施又搞得特别严密。所以,在邺地永远也难以找到曹魏帝陵,因为那只是曹操虚晃一枪而已,不成想竟然真的骗了古今无涯过客。
邺地七十二疑冢全发掘遍了,都是东魏墓,为何这个是曹操墓?鲁潜墓志记载“魏武帝陵”那么清楚,他死的年代与曹操相去不远,鲁潜是怎么那样清楚知道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别人会不知道吗?
晋书志第009,礼上:“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明帝太和三年十一月,洛京庙成, 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庙之制,曰:“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庙,万世不毁。至景初元年十二月己未,废邺庙。”
祭祀曹氏大魏三圣的庙宇在洛阳,而邺庙早被曹家自己废掉了,曹操死在洛阳,儿子(魏文帝曹丕)、孙子(魏明帝曹睿)葬于洛阳,能把魏武帝曹操葬在别处?或许曹操的遗令就是声东击西的策略,明着说在邺地,暗地交代过曹丕把他埋在任何人都想不到在洛阳某地。想想看,哪个曹魏的皇帝去邺地为曹操上过坟?
那些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武”字,与“武”相对的是“文”。“文”指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文帝是曹丕的谥号,而曹操魏武帝的称呼,是曹操的长子曹丕当上魏国皇帝之后追封他父亲的。曹操死的时侯官位是“魏公”和“魏王”,此时曹丕还未当上魏国皇帝(死后才谥号文帝),曹操下葬时“魏武王”之“武”就不合常理。
那些有铭文的石牌,也可能是东魏高欢的,高欢也可能称魏武王(见附记文)。还有可能是曹氏疑冢之一。
邺地七十二疑冢全发掘遍了,都是东魏、北齐墓,为何这个是曹操墓?鲁潜墓志记载“魏武帝陵”那么清楚,他死的年代与曹操相去不远,既然鲁潜那样清楚知道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别人会不知道吗?
曹操死在洛阳。儿子(魏文帝曹丕)、孙子(魏明帝曹睿)葬于洛阳,能把魏武帝曹操葬在别处?或许曹操的遗令就是声东击西的策略,明着说在邺地,暗地交代过曹丕把他埋在任何人都想不到在洛阳某地。想想看,建洛庙,废邺庙,都是当时的事情,哪个曹魏的皇帝再去邺地为曹操上过坟?
附录05年的文章,供参考:
《三国志》、《晋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曹操葬于邺之“高陵”的记载,元代的史学家胡三省注中还指出邺地高陵位置。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是其所本,但平添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三国演义》讲曹操死前,令在邺之讲武城外设七十二疑冢,更使人们相信“曹操葬邺”是千真万确的。 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原说的“曹操葬邺”的“七十二疑冢”,历代皆深信“不在此,即在彼”。但考古事实并不支持上述说法,近年来科学考古已将邺地的“七十二疑冢”范围内的墓葬 及乎全部发掘完毕,连传说的“铜雀台”也挖了,结果是东魏古墓,与曹魏无任何关联,更无曹操墓葬的蛛丝马迹。 曹操病死于洛阳,但其棺材却大吹大擂送到邺城,而这个棺材是否装殓有曹操的真身遗体,实在很有可疑之处。最明显的疑点就是曹操遗体在洛阳向棺材中“入殓”时,长子曹丕竟然不在场,这与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仪是严重背离的事,作为大统“接班人”的曹丕,不会连“孝道”也不懂吧? 曹操与曹丕生前又都立有诏书,不许其他人和他们葬在一起,也不准透露他们自己选定的万年安息的“风水宝地”之所在,采取“不封不树”的保密措施又搞得特别严密。所以,在邺地永远也难以找到曹魏帝陵,因为那只是曹操虚晃一枪而已,不成想竟然真的骗了古今无涯过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