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锡之礼出自周礼,在汉代是官方认可的对诸侯有殊勋者的赏赐之一,《汉书·武帝纪》就有记载。
2九锡被篡位者玩坏是南北朝时候的事。而在汉末三国时汉献帝授予士燮九锡、曹丕授予孙权九锡都不是在对方有条件直接篡位的前提下(士燮、孙权都是外藩,能割据、能造反没办法篡位)主动授予的,可见当时的朝廷并不以九锡为篡位。李严给诸葛亮写信应当晚于黄初二年,所以在之前的四次九锡之礼中只有两次涉及了篡位。而之后到东晋时,九锡仍然不是禁忌,比如东吴曾试图授曹魏附庸公孙渊九锡,东晋时蔡谟还曾经骗王导朝廷要授予他九锡以此开玩笑。可见九锡和篡位在当时仍不是被视为一体。
3诸葛亮的“十命可受”有两个前提,首先是“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即完全恢复汉室统治,建立莫大功勋,其次是“与诸子并升”,也就是一起接受,前者是千难万难之事,后者则是把十命普及化,成为功臣群集体享受的待遇,也就不可能是篡位的路标了。
4九锡和称王是两回事,诸葛亮之前受九锡的人中,王莽、士燮是没有称王的,曹操、孙权是称王的,但曹操受九锡时是魏公不是魏王。也就是说受九锡和称王没有决定性关系。而诸葛亮只回应李严关于九锡的事而不提及称王,是因为在当时九锡是可以谈的,称王则不行——白马之盟作为汉朝最高原则之一,非刘不王的规矩只有吕后、更始帝、曹操敢于打破,对于以自身为刘汉正统继承人的季汉,非刘不王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不容侵犯,李严让诸葛亮称王的问题远比受九锡更大,诸葛亮回信只谈九锡不谈称王,实质上就是用隐笔警告李严政治底线。
5荀彧之死的关键在魏公和魏公国,不在九锡。在两汉,公爵不是一个常设爵位,被授予的情况只出现过四次,一是王莽的安汉公,属于篡位的过程,二是东汉初期一些远支同姓王曾被短暂降为公爵,三是商周之后作为宾礼而非臣礼对待的二王三恪,被封公爵,四就是曹操,而曹操并非二王三恪也不是汉朝远支同姓,加封魏公已经是严重的政治问题。而魏公国的建立是曹操自立臣僚将汉臣系统转为魏臣系统的关键,《魏书》记载: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也就是说这一步让军队将领全部正式成为魏公国的臣属,再不是汉朝的军队了。
总之,不考虑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去讨论十命可受问题,就是个笑话
2九锡被篡位者玩坏是南北朝时候的事。而在汉末三国时汉献帝授予士燮九锡、曹丕授予孙权九锡都不是在对方有条件直接篡位的前提下(士燮、孙权都是外藩,能割据、能造反没办法篡位)主动授予的,可见当时的朝廷并不以九锡为篡位。李严给诸葛亮写信应当晚于黄初二年,所以在之前的四次九锡之礼中只有两次涉及了篡位。而之后到东晋时,九锡仍然不是禁忌,比如东吴曾试图授曹魏附庸公孙渊九锡,东晋时蔡谟还曾经骗王导朝廷要授予他九锡以此开玩笑。可见九锡和篡位在当时仍不是被视为一体。
3诸葛亮的“十命可受”有两个前提,首先是“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即完全恢复汉室统治,建立莫大功勋,其次是“与诸子并升”,也就是一起接受,前者是千难万难之事,后者则是把十命普及化,成为功臣群集体享受的待遇,也就不可能是篡位的路标了。
4九锡和称王是两回事,诸葛亮之前受九锡的人中,王莽、士燮是没有称王的,曹操、孙权是称王的,但曹操受九锡时是魏公不是魏王。也就是说受九锡和称王没有决定性关系。而诸葛亮只回应李严关于九锡的事而不提及称王,是因为在当时九锡是可以谈的,称王则不行——白马之盟作为汉朝最高原则之一,非刘不王的规矩只有吕后、更始帝、曹操敢于打破,对于以自身为刘汉正统继承人的季汉,非刘不王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不容侵犯,李严让诸葛亮称王的问题远比受九锡更大,诸葛亮回信只谈九锡不谈称王,实质上就是用隐笔警告李严政治底线。
5荀彧之死的关键在魏公和魏公国,不在九锡。在两汉,公爵不是一个常设爵位,被授予的情况只出现过四次,一是王莽的安汉公,属于篡位的过程,二是东汉初期一些远支同姓王曾被短暂降为公爵,三是商周之后作为宾礼而非臣礼对待的二王三恪,被封公爵,四就是曹操,而曹操并非二王三恪也不是汉朝远支同姓,加封魏公已经是严重的政治问题。而魏公国的建立是曹操自立臣僚将汉臣系统转为魏臣系统的关键,《魏书》记载: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也就是说这一步让军队将领全部正式成为魏公国的臣属,再不是汉朝的军队了。
总之,不考虑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去讨论十命可受问题,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