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启蒙丨亲子教育吧 关注:14贴子:66
  • 3回复贴,共1

孩子乱发脾气,爱抱怨,磨蹭,根源是父母界限不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什么是界限
13岁男孩要参加一个为期七天的训练营,妈妈给他准备了7套衣服,是根据网上天气预报准备的相应的衣服。有一天预报的是高温,结果当天突然降温了,训练营结束后,孩子一见到妈妈就不停的抱怨。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对父母不尊重,乱发脾气,不体谅人……但探究根本,却是父母界限不清造成的。
什么是界限?
界限是界定一个人的“所有的权界线。”它限定了这个人的结束和另一个人的开始。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的界线所在,就知道可以预期这个人能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要求他在情绪、行为、态度上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知道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互相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更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日常生活中看,很多地方都有界限:
比如小区外墙, 比如楼顶的护栏,还有马路上车道的区分,建筑工地等。有了这个界限,人们才会感到安全,也是一个界限, 它告诉你有些地方是不可以去的。
2
界限清晰孩子的特质
如果父母在给予时没有界线,孩子就会觉得受之无愧,变得自我中心、只会要求别人以致忘恩负义的态度成为他的性格模式,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合适,怎么做才对。
如果家庭里有清晰的界限:比如父母知道孩子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伴侣和自己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就会尊重这个不同。
家庭里面的界限能让每个各体保有自己的独立感,然后独立会被尊重。
在与亲人相处中我们要学会分清楚界限,尊重、接纳家人有自己的选择,不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更要引导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学会拒绝,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从而建立长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如果界限清楚,孩子就会培养出如下几个特质:
1、对自己是谁,有清楚的认知。
2、知道自己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3、有抉择的能力。
4、了解如果自己做了很好的选择,事情就会顺利,作了拙劣的选择就会吃苦头。
5、知道有自主能力为基础,才可能获得真爱。
3
界限不清,表现在那里
当孩子跌倒了,本该自己爬起来,你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殊不知,你的善良让你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关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和模糊。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
长大后的孩子甚至是此时的你,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工作养育孩子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养自己的孩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也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觉着“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孩子,也是我的事”,开始冲突,开始痛苦。
不仅如此,长大后的孩子甚至带着模糊的界限感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把责任推给别人;
也带着模糊的界限与社会互动,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常抱怨和不解:“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
4
为什么要划清界限
一个孩子是否可以发展为一个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人,完全取决于他与他人和世界的联系,以及他对他人和世界的知晓。(鲁道夫·斯坦纳)
小婴儿没有界限,全部依赖于养育者。
随着他自我觉醒,界限越来越清晰。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常常无视孩子的完整界限。
许多父母或者由于自我爱的缺失,或者由于自我价值未能实现,于是就把孩子当成“爱的替代品”,假借爱的名义,强行介入孩子的“房间”,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成长,以此补偿我们自己的缺失,实现我们未能实现的自我价值。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反抗家长的介入,于是会逆反,会用种种家长难以理解的方式进行反抗。
许多家长常说,孩子怎么不懂事,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其实,这基于我们大人长久以来忽略孩子的“房间”——独立、自由,以致孩子不是为自己学习,不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未完待续…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8-23 00:22回复
    5
    什么是健康的自我界限
    1、我不再对你的情绪负责,同时我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很多孩子经常被父母要求对他们的情绪负责。比如:我现在很失望,是因为你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所以你最好别再让我这么失望(意思是,你需要对我的失望负责)。
    2、我并不知道你的想法和情绪,更没有资格定义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
    那句著名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不可能比你更清楚什么才是对你好的。我们无权去定义什么是对别人“最好的”,却仍旧可以邀请对方跟我们讨论怎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
    我们仍旧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情感和逻辑,但我们不会强迫的告诉对方说:“你就要听我的,因为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因为我都是为了你好。”
    3、我尊重甚至鼓励你的独特和跟我不同,不同的声音不会被压制,而是被充分鼓励。
    在没有健康心理界限的家庭中,每个人的独特性都会被打压。父母可能把孩子看做是延伸的自己,要求孩子的情感,想法和行为跟他们一致。
    在这样的家庭中,往往独特和不同就会让每个人产生很大的危机感,让他们觉得家庭的“和谐”受到了威胁。
    因为我们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所以不同的价值,不同的行为和想法,就像我喜欢吃苹果,而你喜欢吃梨一样,我们可能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不同的偏好。
    有健康心理界限的家庭并不会要求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独特,而是共同探讨满足每个人需求的可能性。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8-23 00:23
    回复
      2025-05-21 02:23:28
      广告
      6
      如何为孩子建立界限
      你无法训练孩子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只对孩子“说出”界限,而是要“做出”界线。如果你还没有开始这样做,赶快先从自己开始定界线,这会让你和孩子都获得好结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孩子3岁以后,就需要有界限了。给孩子设立界限,不是要显示家长的权威,其核心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给孩子设立界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关键。
      第一,你给孩子定的界限,大部分也是你的界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是最善于模仿自己的父母各种行为。所以,除了一些保护孩子的界限外,如不许玩刀具,其他许多界限同时也要约束自己。
      比如:你要求孩子饭前不吃零食,那好,你自己也在饭前别吃零食。 你要求孩子不许长时间玩手机,那自己也不要做“低头族”。
      第二,你给孩子定的界限一定要具体。
      界限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界限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具体界限应该是受教育目标指引的,而不是孤立的具体界限。
      比如:你要求孩子爱惜绘本,这条“界限”看似具体,但实际上并不是很具体,孩子不了解“爱惜”都包含什么方面。所以,你应该对孩子说:“绘本不能撕,也不能踩。”
      第三,你给孩子定的界限一定要可行。
      界限没有可行性,就超出了孩子可能的水平,或现有的可能水平,则立界限的目标就很难达到。当然,你可以把一个“大界限”分解为许多个“小界限”,来保证整体可行。
      比如:你要求孩子玩过玩具必须收拾好,这对大玩具还好说,但假如你让孩子收拾盒装的积木,要想都装进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不是孩子能完成的了。
      第四,你给孩子定的界限一定要积极。
      界限的有效执行在于目标是积极的,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这条非常容易被家长忽视,但意义重大。如果你为孩子定的界限目标是消极的,则孩子一定会经常违反或哭闹反抗。
      比如:如孩子要吃冰激凌,你说晚饭好好吃了就给,这样你的界限的目标就不是积极的,你靠奖励来达到你想要的目标。比较好的界限是,冰激凌每周三、日可以吃,其他时间没有,也和吃饭等其他没有关系。
      第五,你给孩子定的越界惩罚一定要双方可接受。
      界限的越界惩罚方式,应由你和孩子共同商定,但最好你先给出几种选择。若有差异,可让孩子自己来修正,或提出他们的惩罚办法,并经过你的同意。
      比如:如孩子随地乱扔绘本,你给出几个处罚办法:该书没收3天、此书送给其他小朋友、今天晚上少讲一个故事等等,让孩子选择。
      第六,你给孩子定的界限一定要符合孩子心理。
      每个阶段的孩子,其心理都有不同的特点。如3岁孩子在道德方面,其判断的依据,是看一个行为的物质结果,与成人的道德观念相差极远。这个阶段强调自我,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比如:你要求不到3岁的孩子,不能抢玩具,这基本无法实现,他们会先抢在说,因为得到了玩具的“实惠”,这就是“正确”的。
      第七,你给孩子定的界限一定要可以评估。
      界限无法评估,不能称其为界限。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以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界限。
      比如:你要求孩子每天好好刷牙,这就不好评估。“好”,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很可能孩子认为是好好刷了,而你认为没有好好刷。你不如要求孩子刷牙时,上面刷10次,下面刷10次等一系列要求,而这是可以评估孩子是否“好好”刷牙的。
      第八,你给孩子定的界限要多层次统一。
      界限可以是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界限、又有长远界限;既有特殊界限、又有一般界限;既有局部界限,又有整体界限。有效的界限应该是多层次协调的统一。
      比如:你要求3岁的孩子不能玩真刀,但4岁的孩子就可以玩真实的钝刀,5岁以上就可以教怎么使用刀具了。
      第九,你让孩子执行界限时别唠叨。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的行为有要求,但又同时不断的提醒、唠叨,虽然绝大多数的时候,孩子会“乖乖”地听从,但由于不是基于孩子内心的自发性驱使,当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就会变成另外的样子。
      所以,最佳的方法还是由你的以身作则,通过孩子的模仿,来达到你希望的目标。
      第十,你让孩子执行界限时需要有耐心。
      耐心是指你让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你不能急躁、冲动,孩子没有做到就打骂,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有时候,你的过激反应,往往让孩子产生是“对”的认知,会不断的重复。
      另外,对孩子的自律不要期望太高,孩子反复“越界”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你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
      一般来讲,孩子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过“对”的日子,孩子会观察父母的言行,他们观察如何对待他们、对待配偶、及对待工作,然后不分好坏,照单全收地模仿你。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8-23 00:24
      回复
        所以,若父母在家中养成孩子的界限意识,他们就会成功地运用到家庭以外的世界。当然,你需要知道,立界限,要根据你的孩子实际情况来定,但总的原则是: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在长期目标指导下的短期目标更有深远的意义。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随着放宽。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8-23 0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