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界限
13岁男孩要参加一个为期七天的训练营,妈妈给他准备了7套衣服,是根据网上天气预报准备的相应的衣服。有一天预报的是高温,结果当天突然降温了,训练营结束后,孩子一见到妈妈就不停的抱怨。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对父母不尊重,乱发脾气,不体谅人……但探究根本,却是父母界限不清造成的。
什么是界限?
界限是界定一个人的“所有的权界线。”它限定了这个人的结束和另一个人的开始。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的界线所在,就知道可以预期这个人能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要求他在情绪、行为、态度上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知道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互相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更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日常生活中看,很多地方都有界限:
比如小区外墙, 比如楼顶的护栏,还有马路上车道的区分,建筑工地等。有了这个界限,人们才会感到安全,也是一个界限, 它告诉你有些地方是不可以去的。
2
界限清晰孩子的特质
如果父母在给予时没有界线,孩子就会觉得受之无愧,变得自我中心、只会要求别人以致忘恩负义的态度成为他的性格模式,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合适,怎么做才对。
如果家庭里有清晰的界限:比如父母知道孩子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伴侣和自己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就会尊重这个不同。
家庭里面的界限能让每个各体保有自己的独立感,然后独立会被尊重。
在与亲人相处中我们要学会分清楚界限,尊重、接纳家人有自己的选择,不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更要引导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学会拒绝,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从而建立长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如果界限清楚,孩子就会培养出如下几个特质:
1、对自己是谁,有清楚的认知。
2、知道自己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3、有抉择的能力。
4、了解如果自己做了很好的选择,事情就会顺利,作了拙劣的选择就会吃苦头。
5、知道有自主能力为基础,才可能获得真爱。
3
界限不清,表现在那里
当孩子跌倒了,本该自己爬起来,你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殊不知,你的善良让你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关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和模糊。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
长大后的孩子甚至是此时的你,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工作养育孩子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养自己的孩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也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觉着“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孩子,也是我的事”,开始冲突,开始痛苦。
不仅如此,长大后的孩子甚至带着模糊的界限感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把责任推给别人;
也带着模糊的界限与社会互动,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常抱怨和不解:“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
4
为什么要划清界限
一个孩子是否可以发展为一个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人,完全取决于他与他人和世界的联系,以及他对他人和世界的知晓。(鲁道夫·斯坦纳)
小婴儿没有界限,全部依赖于养育者。
随着他自我觉醒,界限越来越清晰。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常常无视孩子的完整界限。
许多父母或者由于自我爱的缺失,或者由于自我价值未能实现,于是就把孩子当成“爱的替代品”,假借爱的名义,强行介入孩子的“房间”,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成长,以此补偿我们自己的缺失,实现我们未能实现的自我价值。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反抗家长的介入,于是会逆反,会用种种家长难以理解的方式进行反抗。
许多家长常说,孩子怎么不懂事,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其实,这基于我们大人长久以来忽略孩子的“房间”——独立、自由,以致孩子不是为自己学习,不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未完待续…
什么是界限
13岁男孩要参加一个为期七天的训练营,妈妈给他准备了7套衣服,是根据网上天气预报准备的相应的衣服。有一天预报的是高温,结果当天突然降温了,训练营结束后,孩子一见到妈妈就不停的抱怨。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对父母不尊重,乱发脾气,不体谅人……但探究根本,却是父母界限不清造成的。
什么是界限?
界限是界定一个人的“所有的权界线。”它限定了这个人的结束和另一个人的开始。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的界线所在,就知道可以预期这个人能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要求他在情绪、行为、态度上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知道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互相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更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日常生活中看,很多地方都有界限:
比如小区外墙, 比如楼顶的护栏,还有马路上车道的区分,建筑工地等。有了这个界限,人们才会感到安全,也是一个界限, 它告诉你有些地方是不可以去的。
2
界限清晰孩子的特质
如果父母在给予时没有界线,孩子就会觉得受之无愧,变得自我中心、只会要求别人以致忘恩负义的态度成为他的性格模式,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合适,怎么做才对。
如果家庭里有清晰的界限:比如父母知道孩子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伴侣和自己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就会尊重这个不同。
家庭里面的界限能让每个各体保有自己的独立感,然后独立会被尊重。
在与亲人相处中我们要学会分清楚界限,尊重、接纳家人有自己的选择,不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更要引导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学会拒绝,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从而建立长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如果界限清楚,孩子就会培养出如下几个特质:
1、对自己是谁,有清楚的认知。
2、知道自己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3、有抉择的能力。
4、了解如果自己做了很好的选择,事情就会顺利,作了拙劣的选择就会吃苦头。
5、知道有自主能力为基础,才可能获得真爱。
3
界限不清,表现在那里
当孩子跌倒了,本该自己爬起来,你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殊不知,你的善良让你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关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和模糊。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
长大后的孩子甚至是此时的你,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工作养育孩子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养自己的孩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也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觉着“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孩子,也是我的事”,开始冲突,开始痛苦。
不仅如此,长大后的孩子甚至带着模糊的界限感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把责任推给别人;
也带着模糊的界限与社会互动,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常抱怨和不解:“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
4
为什么要划清界限
一个孩子是否可以发展为一个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人,完全取决于他与他人和世界的联系,以及他对他人和世界的知晓。(鲁道夫·斯坦纳)
小婴儿没有界限,全部依赖于养育者。
随着他自我觉醒,界限越来越清晰。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常常无视孩子的完整界限。
许多父母或者由于自我爱的缺失,或者由于自我价值未能实现,于是就把孩子当成“爱的替代品”,假借爱的名义,强行介入孩子的“房间”,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成长,以此补偿我们自己的缺失,实现我们未能实现的自我价值。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反抗家长的介入,于是会逆反,会用种种家长难以理解的方式进行反抗。
许多家长常说,孩子怎么不懂事,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其实,这基于我们大人长久以来忽略孩子的“房间”——独立、自由,以致孩子不是为自己学习,不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