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一般只给自己编剧的剧本作导演,此次却是一个例外。四年前,当她第一次看到由北京12中学生李芳芳写的散文集《十七岁不哭》时,就为书中充溢着的青春朝气和鲜活人物深深地吸引了。在她的记忆中,许多描写中学校园生活的影视片,大都是从成人的视角“俯拍”而成的,是由成人诠释的“青春片”,而《十七岁不哭》是真正以一个当代中学生的视角,平视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显得非常难得。于是,王静决定把它搬上荧屏。
从散文到电视剧本,其中的路有多长,只有王静和小作者李芳芳最清楚。可以说,剧本的第一稿几乎不能称之为“剧本”,那只是一堆“鲜活”的素材。人物不突出,情节不连贯,人物的性格没有发展,故事没有架构……可以说,王静是从编剧最基本的ABC开始培养小作者。多少次,她与李芳芳一个一个地分析人物、一集一集地结构故事,从白天到深夜、到凌晨……
现在,李芳芳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三年级学生了,几年来,她一边学习,一边在王静的指导下改写剧本,前后七易其稿,最后由王静润色定稿。为了感谢王静几年来的培养、指导,李芳芳曾多次要求在编剧中署上王静的名字,但均被王静拒绝了。王静说,作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的一名编剧,发现和培养作者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李芳芳在《十七岁不哭》开机仪式上,含着热泪激动地说:“没有王静导演,就没有《十七岁不哭》这个剧本。”
在采访中,王静谈到《十七岁不哭》这部连续剧,几次使用到“鲜活”这个词。她说,这部剧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自成立以来,投拍的第一部完全反映中学校园生活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从文学剧本到分镜头剧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要求“必须拍出一个精品”、“既要好看,又要轰动”、“不仅中学生要爱看,家长老师也要爱看”。
这些要求对王静来说,是很大的压力。尽管她有丰富的自编自导电视剧的经验,尤其是她的描写SOS儿童村生活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还获得了“飞天奖”,但对这部《十七岁不哭》,她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尽管拍摄经费困难,她还是作了尽可能大的投入。从挑选演员,到选取内外景地,从服装到道具,全都精益求精。她尤其对剧中的小演员感到满意,用她的话来说,一个个都是“阳光男孩”和“阳光女孩”,那么有朝气,那么灿烂。
为了充分展现当代中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王静在镜头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她对记者介绍说:“这部戏的‘群戏’比较多,几个孩子搭在一起,就是一道风景。所以,我们在拍摄时,有意多使用长镜头,三四十秒的镜头很多。我认为,这样拍,很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群体中、在交流中发展矛盾、解决矛盾。因为是校园剧、青春剧,我们在基调上,既要表现学校的整齐划一和威严的一面,又要表现当代中学生性格鲜明、色彩斑斓的一面,展示一代中学生的青春风采。
从目前的拍摄情况来看,王静感觉很满意。她说,由于剧本中描写的中学生生活是“鲜活”的,是“原装的”,所以,演员演起来很到位,很真实。甚至连一些小细节的感受都非常真实。这给我们增添了很大的信心。
“听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求你们,这部电视剧争取能够拿奖?”“中心的要求是比较高,但对我们来说,只能一步步地做好拍摄工作,尽量往好里去努力,好好拍。拿不拿奖的事,现在考虑还太远。”
记者在拍摄现场看到,整个剧组士气昂扬,7月中下旬正是北京酷暑难当的季节,演员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冒着暑热连轴拍戏,平均每天拍50多个镜头。我们期待着《十七岁不哭》能早日与观众见面,看看这部“原装”的青春片魅力究竟如何。
1997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