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雨天边吧 关注:273贴子:12,201

【飞雨天边】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篇优秀的作文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深、巧、新、美。说具体点就是:主题要深刻,构思要巧妙,材料要新颖,语言要优美。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主题要深刻
首先要认真审题,审清题目(包括材料、提示语、要求)后,才能正确立意,才不至于偏题。。
考场作文,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题目,都有一个审题的问题。今年的高考作文是关于汶川地震的材料作文,题目列出了六个和地震相关的小材料,每个材料可引申出若干个主题,因此审题相对容易,在立意上给考生留出了充足的选择余地。但来自阅卷一线的消息称,我省百分之八九十的考生选择了“爱心”主题,并且大都是对所给材料的扩写。结果可以想见,单一的“爱心”主题和单调的写作模式让阅卷老师反感,这类作文自然难以得到高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材料中的“爱心”二字,容易对考生形成误导,让考生以为“爱心”就是最准确的立意;另一方面,同学们在审题立意上缺少胆略:在审题上过于求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觉得写“爱心”肯定最保险,结果立意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在具体操作上,眼界狭小,不能跳出材料看世界,只是围着材料打转转,把材料扩写一番就完事,缺乏深度亦无广度。因此,考生审题还要多一些自信,敢于放手去写。
立意,是文章的关键,是文眼。要剔除传统的束缚,做到写我心、现我情。
如何确立正确深刻的立意呢?
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溶入大众的心态,做到“文道结合”。这样既培养了自己的作文能力,又能懂得怎样做人,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修炼升华。其次,选择创新的最佳角度。创新难,选择最佳角度更难。如能把握住这一点,那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而我们的学生很难突破这一点,常常是人云亦云。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诚挚朴实的情感,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上面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1楼2009-12-19 06:29回复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很多亮点,比如“体现人本思想”、“坚持真、善、美原则”、“作文命题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等,命题思路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但在我看来,今年高考作文关注国计民生的主旨仍然体现得不够。其实,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很大程度上在“小我”内兜圈子。并不是说“小我”不能写,但作为高考作文更应该关注“大我”,引导考生关注国计民生。
         为什么应该关注“大我”?为什么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2楼2009-12-19 06:29
    回复
      2025-11-11 06:09: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一,这是由高考作文的性质决定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一点上,文科试题尤其作文更是如此。所以,高考作文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跳出“小我”,书写“大我”。
      


      3楼2009-12-19 06:30
      回复
           第二,高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围着高考转,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近年来,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成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材的不断修订也在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古圣先贤“为民请命”、“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4楼2009-12-19 06:30
        回复
             第三,关注国计民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一脉相承,无不体现了这一文化传统。而中国的科举取士又一直坚守这一价值标准。“汉代被荐举的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级高下授官。有所谓‘对策’和‘射策’。‘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试者作答。……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除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清)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古代汉语》第三册877页-882页。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汉语大辞典》解释“对策”:“古代应考的人回答皇帝所问关于治国的策略。”又解释“策问”:“以经义或政事设问以试士。起于汉代,后科举考试多采用。”一句话,应试者关注国计民生、对政事的见解是封建社会取士的标准。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在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考试中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夺得第二名。该文议论的是有关赏罚的国家大计,苏轼时年20岁,与现在高考考生的年纪相仿。 


          5楼2009-12-19 06:30
          回复
            第四,关注国计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成为生产者和建设者。


            6楼2009-12-19 06:31
            回复
              现在的中学生几年之后便成为其中的生力军,因此他们需要较高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香港的大学在考试中做得好一些。2006年、2008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面试时出了如下的考题:1、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2、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3、对婚前同居的看法?4、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乐园? 5、在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罚款?6、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国际型人才的要求是什么?7、该不该在活的动物身上做实验?8、对油价上涨你有什么看法?
              


              7楼2009-12-19 06:31
              回复
                   对学生个人而言,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就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而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是其成败的主要因素。高考作文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应该承担相应的历史重任,引导考生关注国计民生,跳出“小我”,多写“大我”。


                9楼2009-12-19 06:32
                回复
                  2025-11-11 06:03: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立意存在的毛病——平庸病态 。
                  见解独到、构思新巧、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场上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学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10楼2009-12-19 06:32
                  回复
                    规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突破定向思维、线性思维,走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视角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1楼2009-12-19 06:32
                    回复
                         1、虚实法
                           有些话题是抽象的概念(虚),有些话题是具体的物象(实)。针对这些话题,可以采用“虚题实写,实题虚升”的方法。


                      13楼2009-12-19 06:33
                      回复
                        题实写,就是遇到抽象的概念,把它具体化,方法是添加成分,或者是落实到具体材料上。如2001年的话题“诚信”,是一个涉及品性的抽象性概念,蒋昕捷同学把它具体化为“赤兔马的诚信”,写出了佳作《赤兔之死》。另一位考生具体联系到季羡林教授替北大新生看护行李的事情,写出《凡尘三叩之诚信》,颂扬诚信是“沉甸甸的财富”,“是高贵的客人”。如2002年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同学具体化为“王昭君的选择”“项羽的选择”;有篇优秀作文《一滴清水的选择》,写一颗水砂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选择大海的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路途中面临湖泊的诱惑、同伴的埋怨、生命干枯的危险,它都坚定选择,矢志不渝,最终投入大海的怀抱,富有启发意义。
                        


                        14楼2009-12-19 06:33
                        回复
                             实题虚升,就是遇到具体物象作话题的时候,在选择好材料的基础上,必须上升为抽象的道理,提升主题。这里举孙犁的散文《黄鹂》(见高中语文第2册)为例。文章写了有关黄鹂的三件事情:病中黄鹂清脆的叫声使他愉悦、阻止别人枪杀黄鹂、看到黄鹂养在笼子里感受不到美丽,文章的意思似乎已经出来了,但还不深入,在作者情绪的带领下,我们最后才领悟“在一定的环境里,物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主题,给人以无穷的思索和感愤。
                          要努力做到化虚为实、化显为隐、化平为奇、化情为物、化理为形。同时,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要注意时代感,要有时代意识。
                          


                          15楼2009-12-19 06:34
                          回复
                            2、点面法
                                 点指局部,面指整体。有些范围很大的话题,可以采用“缩小范围,以点写面”的方法。如2002年上海卷《面对大海》这个大范围的话题,有考生就缩小为大海那边的台湾,文章通过看中国地图入手,巧妙地引出了台湾问题,想“越过这片海”,表达了众心盼归的愿望。也有同学缩小为大海中的一滴水,表达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价值的主题。又如上海1995年的《父辈》,可缩小为写父辈中的一个人、一件事,或者几个人、几件事,像“我的父亲”之类,来状写他们的精神风貌,为一代人立传。有一则材料的话题是“人和工具”,如果不缩小范围,就会大而无当,空洞贫乏,可以缩小为“我和电脑”,写学习电脑、运用电脑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趣事,来说明工具只能被人合理利用才有价值。
                            


                            16楼2009-12-19 06:34
                            回复
                              2025-11-11 05:57: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正反法
                                   人们鼓励学生正面表达思想,但也不反对异向思维反弹琵琶。主张“以正为主,以反附之”的方法。如“诚信”话题,可以表达正面观点“社会永远需要诚信”,也可以表达反面观点“不诚不信不为过”。但反面立意要注意的是,不能为反求反,必须注意话题本身的合理性和辨证性。如2001年北京优秀作文《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选择了两个点:一是用田单巧设“火牛阵”为例论证了战场上不诚不信不为过;二是借用英特尔总裁葛洛夫“在我的哲学字典里,手段和目的是可以互换的词汇”的话来论证商场上不诚不信不为过。但要知道,这两个例子都是特例,需要辨证看待,所以作者最后写到:“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不为过”,恰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实为特殊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分析,丝丝入扣,才不会把读者引入误区。
                              


                              17楼2009-12-19 06: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