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文,这位当了50年山村木匠的花甲老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曾经赖以养家糊口的木匠手艺,到老,竟让自己圈粉百万,走出国门,成了老外膜拜的网络红人。

拍视频的初衷——传承技艺
这事,还得从老人的儿子王保成说起。
2017年,从事美食短视频创作的王保成遭遇职业瓶颈,创作思维枯竭,难以再更新下去。此时,到儿子身边帮忙带孙子的老人偶然看到一个制作鲁班凳的视频,认为视频拍得太笼统,即便看了视频也学不会,于是老人萌生了拍摄“制作鲁班凳”视频的想法。
正为流量与内容苦恼的王保成,与父亲一拍即合。
制作鲁班凳——偶然掌握的古老技艺
鲁班凳,相传是26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鲁班发明的,又叫“鲁班枕”,绰号“瞎掰”。
这门古老技艺,如今掌握者已是寥寥。王德文也是在四十多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下偶然掌握了这门技艺。
1977年,王德文在一户人家做木匠活,偶然发现那户人家里放着一块似枕头般的木块,展开就是一个小凳子。感到新奇不已的他经过询问旁人,得知这是传说中的“鲁班凳”。
回家之后,他就开始天天琢磨鲁班凳的制作方法。扎实的基本功,让王德文轻松造出了一把同样的小凳子。但一心为生计忙活的他,随即将鲁班凳抛到了脑后。
意外走红,圈粉百万,征服老外
时隔四十几年,再来做鲁班凳,为了一次成功,老人先用纸盒做了一个鲁班凳的模型。感觉技艺仍然娴熟,充满信心后,才开始了正式的视频拍摄。

老人找来一块质地坚实的红木打磨好,不用钉子,不用胶水,只靠画、据、钻、凿,一顿行云流水地操作下来,一块整木仿佛变魔术一样,成了一把开合自如的小凳子。

让王德文没想到的是,制作鲁班凳的视频一经上传,竟然爆红了!中国网友感叹他是“鲁班再世”,不仅在国内圈粉;外国网友更是被这样的中国功夫迷得七荤八素,在国外也有了众多粉丝。年过花甲的王德文成了优秀的西瓜视频创作人,人称“阿木爷爷”。

目前为止,“阿木爷爷”在西瓜视频的粉丝数已突破260多万,而在外网油管的播放量也超过2亿次,订阅人数也达到了100多万。6个月前,一个造木拱桥的视频,更是收获了单视频4200多万的点击。
视频中,阿木爷爷不用钉子,不用角铁,利用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技术,仅凭一双朴实无华的手,加上几样简单的工具,就造出了一座木拱桥。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也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榫卯技术最早出现于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2008年6月正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凭这门古老的榫卯技艺,阿木爷爷不用钉子,不用螺丝,也不用胶水,用一块木头,几样简单的工具,就能打造出各种机关重重的物件。除了鲁班凳,还有鲁班锁,将军案,有用42根榫卯棱、27道锁、4个榫卯柱、1个榫卯基做成的世博会中国馆小模型,有会走的小猪佩奇、小机器人、小袋鼠等等。

“大爷版李子柒”——阿木爷爷
阿木爷爷拍视频,不仅是为了助力儿子的短视频事业,还希望能通过这些视频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他特意交代儿子,一定要把制作过程拍清楚,特别是尺寸多少,如何锯、钻、凿等细节让网友们看清楚,可以跟着学。
“我越来越老了,就算我的技术再好,如果不拿出来给别人,那就等于零。”阿木爷爷如是说。
不知何为网红的阿木爷爷,火遍了国内外,成为继李子柒之后,又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人,网友亲切地称其为“大爷版李子柒”。
爷爷的神仙晚年,孙子的木艺童年
阿木爷爷神奇的“Chinese功夫”,不仅助力了儿子的事业,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为自己的小孙子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木艺童年,让自己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神仙晚年。

阿木爷爷的视频中,小孙子常常一起出境。潺潺的溪水旁,绿树掩映的小院里,自建的木桥上……一老一少两个身影,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卷,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式的家庭意识文化。
小孙子的玩具,清一色是竹木制品,当然都是阿木爷爷为其量身打造的,独此一份。



会走的小猪佩奇、小机器人、小袋鼠,手摇泡泡机、竹蜻蜓、小汽车……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的小物件,丰富着小孙子的童年世界,也充实着阿木爷爷的晚年生活。只要上西瓜视频搜索“阿木爷爷”就能看到这些灵动的手工艺成品。

走红海内外的的阿木爷爷,不知“网红”为何物,他说:“我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会干个木工活。”
越来越多像阿木爷爷一样的平凡手艺人,数十年如一日做着不平凡的事传承着不一样的精神。他们不仅承担起了文化传承人的角色,还向后辈、向世界传播着中国传统的技艺、文化。

拍视频的初衷——传承技艺
这事,还得从老人的儿子王保成说起。
2017年,从事美食短视频创作的王保成遭遇职业瓶颈,创作思维枯竭,难以再更新下去。此时,到儿子身边帮忙带孙子的老人偶然看到一个制作鲁班凳的视频,认为视频拍得太笼统,即便看了视频也学不会,于是老人萌生了拍摄“制作鲁班凳”视频的想法。
正为流量与内容苦恼的王保成,与父亲一拍即合。
制作鲁班凳——偶然掌握的古老技艺
鲁班凳,相传是26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鲁班发明的,又叫“鲁班枕”,绰号“瞎掰”。
这门古老技艺,如今掌握者已是寥寥。王德文也是在四十多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下偶然掌握了这门技艺。
1977年,王德文在一户人家做木匠活,偶然发现那户人家里放着一块似枕头般的木块,展开就是一个小凳子。感到新奇不已的他经过询问旁人,得知这是传说中的“鲁班凳”。
回家之后,他就开始天天琢磨鲁班凳的制作方法。扎实的基本功,让王德文轻松造出了一把同样的小凳子。但一心为生计忙活的他,随即将鲁班凳抛到了脑后。
意外走红,圈粉百万,征服老外
时隔四十几年,再来做鲁班凳,为了一次成功,老人先用纸盒做了一个鲁班凳的模型。感觉技艺仍然娴熟,充满信心后,才开始了正式的视频拍摄。

老人找来一块质地坚实的红木打磨好,不用钉子,不用胶水,只靠画、据、钻、凿,一顿行云流水地操作下来,一块整木仿佛变魔术一样,成了一把开合自如的小凳子。

让王德文没想到的是,制作鲁班凳的视频一经上传,竟然爆红了!中国网友感叹他是“鲁班再世”,不仅在国内圈粉;外国网友更是被这样的中国功夫迷得七荤八素,在国外也有了众多粉丝。年过花甲的王德文成了优秀的西瓜视频创作人,人称“阿木爷爷”。

目前为止,“阿木爷爷”在西瓜视频的粉丝数已突破260多万,而在外网油管的播放量也超过2亿次,订阅人数也达到了100多万。6个月前,一个造木拱桥的视频,更是收获了单视频4200多万的点击。
视频中,阿木爷爷不用钉子,不用角铁,利用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技术,仅凭一双朴实无华的手,加上几样简单的工具,就造出了一座木拱桥。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也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榫卯技术最早出现于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2008年6月正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凭这门古老的榫卯技艺,阿木爷爷不用钉子,不用螺丝,也不用胶水,用一块木头,几样简单的工具,就能打造出各种机关重重的物件。除了鲁班凳,还有鲁班锁,将军案,有用42根榫卯棱、27道锁、4个榫卯柱、1个榫卯基做成的世博会中国馆小模型,有会走的小猪佩奇、小机器人、小袋鼠等等。

“大爷版李子柒”——阿木爷爷
阿木爷爷拍视频,不仅是为了助力儿子的短视频事业,还希望能通过这些视频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他特意交代儿子,一定要把制作过程拍清楚,特别是尺寸多少,如何锯、钻、凿等细节让网友们看清楚,可以跟着学。
“我越来越老了,就算我的技术再好,如果不拿出来给别人,那就等于零。”阿木爷爷如是说。
不知何为网红的阿木爷爷,火遍了国内外,成为继李子柒之后,又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人,网友亲切地称其为“大爷版李子柒”。
爷爷的神仙晚年,孙子的木艺童年
阿木爷爷神奇的“Chinese功夫”,不仅助力了儿子的事业,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为自己的小孙子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木艺童年,让自己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神仙晚年。

阿木爷爷的视频中,小孙子常常一起出境。潺潺的溪水旁,绿树掩映的小院里,自建的木桥上……一老一少两个身影,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卷,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式的家庭意识文化。
小孙子的玩具,清一色是竹木制品,当然都是阿木爷爷为其量身打造的,独此一份。



会走的小猪佩奇、小机器人、小袋鼠,手摇泡泡机、竹蜻蜓、小汽车……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的小物件,丰富着小孙子的童年世界,也充实着阿木爷爷的晚年生活。只要上西瓜视频搜索“阿木爷爷”就能看到这些灵动的手工艺成品。

走红海内外的的阿木爷爷,不知“网红”为何物,他说:“我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会干个木工活。”
越来越多像阿木爷爷一样的平凡手艺人,数十年如一日做着不平凡的事传承着不一样的精神。他们不仅承担起了文化传承人的角色,还向后辈、向世界传播着中国传统的技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