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4,318贴子:1,664,086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问题经常都需要回溯到以前的一些事情上。我先强调一个结论,在六国当中,对秦国有着深仇大恨的是四个和秦国疆土相毗邻的前线国家,也就是三晋韩赵魏和楚国,另外两个和秦国疆土并不相邻的后方国家,燕国和齐国,它们对秦国没有深仇大恨。
吕不韦改革时期,他把从商鞅变法开始施行的斩首授爵制给取消了。燕国,齐国,还有鲁国领土,都是在斩首授爵制被取消后才被秦国占领的,被秦军杀的人头滚滚的只有前线四国,后方两国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怎么领教到这个制度的残酷血腥,它们对秦国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仇恨与偏见。
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发现,原来的六国领地上有两个社会阶层对秦国的统治不反感,他们是儒生和术士。战国时期,儒家传播思想的范围很广阔,但是,儒家最主要重镇是在鲁国和齐国。术士阶层心目中的圣地是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只有燕,齐沿海一带,能够看到海市蜃楼的地方才会产生这样的神灵崇拜。
不嫌麻烦的话,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来到秦国朝廷的那些留下名字的儒生,术士们的具体籍贯,基本上都是燕,齐,鲁这三个国家的人。
儒生,术士愿意合作,说明六国有人支持秦国政权,这是好事,秦始皇也就把他们接纳下来。他出去巡游的时候,还特地把这两个阶层的人都带上,他就是想给在各地动不动就反叛的六国民众看看,你们不是一直说秦国是恶魔,秦国招人恨吗?六国当中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你们观点,还是有人站在秦国一边的。
前221年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有了一个重大政策变动,他重新拾起商鞅的法家路线,开始按照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到了前214年左右,法家治国的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秦始皇的一个亲信李斯升为左丞相,名义上,左丞相的地位居于右丞相冯去疾之下,冯去疾是个墙头草式人物,只会和稀泥,没有什么固定政见,从未发表过任何个人观点。秦始皇专门选择冯去疾做右丞相,是因为他坐在右丞相位置上只是一个摆设,真正执政的人物是李斯,冯去疾不会妨碍他。
也是在前214年左右,嬴政的另一个亲信蒙恬被任命为几十万秦军的统领,出征匈奴,秦始皇对军队的掌控加强了。
为什么作为皇帝的亲信,李斯,蒙恬却过了这么久才被提拔到重要位置上?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始皇的亲信都没有立什么功劳(比如李斯),或者就是打败仗(比如桓齮,蒙武),相比一大堆功勋彪炳的功臣,亲信派系中这些靠拍嬴政马屁上来的人就只能慢慢地提拔。
法家路线全面铺开,不可避免的造成,嬴政和儒生的矛盾开始激化。
儒家信奉周礼,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当中的规定,来到秦国朝廷的部分儒生,比如淳于越,很自然地选择了亲近,支持嬴政的嫡长子扶苏(还有部分儒生没有明确表示立场,比如叔孙通),他们完全没想到,嬴政心目中的继承人是胡亥,按照他们的想法,胡亥是秦始皇排名最靠后的儿子,无论立嫡还是立长,胡亥都应该毫无机会的。
嬴政信奉的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可以决定一切事物,如果连谁做继承人这样的重要问题都不能自己决定,这叫什么绝对权力?所以,嬴政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儒生却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开始的时候双方关系还不错,后来却反目成仇,真正原因就在这里。
法家和儒家两种思想尖锐对立,法家的那些治国政策儒家本来就不赞成,前214年,嬴政大力推行法家路线,儒家已经对他很不满,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
到了这一年,儒家终于看清楚了嬴政这个人,看清楚了嬴政的施政方向,也看清楚了嬴政准备让胡亥做秦二世的心思。
根据传统规则,最有资格做继承人的是扶苏,最没有资格的是胡亥。胡亥名不正言不顺,他上台后,会对扶苏极为忌惮,扶苏还有活路吗?肯定是死路一条,作为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对扶苏的命运很担心,他想来想去,只想到一个办法让扶苏有机会活下去---到地方上去做诸侯王。
如果扶苏生活在秦国朝廷的集权体制之下,胡亥一个命令就可以杀掉扶苏,扶苏无论如何都逃不掉。不过,胡亥排名最靠后,他前面还有很多哥哥,从法理上讲,这些人也对胡亥的位置造成了威胁,他们和扶苏一样,都是胡亥剪除的目标,都有保命的动机,如果大家都去做诸侯王,许多诸侯国联合起来,胡亥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扶苏是楚系外戚给赢政强行安排的王后生的儿子,赢政经过长期权力斗争,用了20多年时间才摆脱楚系外戚的控制,扶苏如果做继承人,楚系外戚的势力就会卷土重来,赢政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此前,秦国高官里曾经有一批人提出过设诸候王的建议,被赢政很明确否定。赢政认为这件事己经盖棺论定,自己的意见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儒生明知故犯,是在故意挑战自己的权威。
淳于越也知道,再度提出设诸侯王的建议,非常危险,但是,这是扶苏的唯一活路,他必须试一试。
赢政把扶苏看做政敌,儒家公开支持扶苏,等于站在了政敌一边,这触犯了嬴政的逆鳞,赢政非常生气,他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儒家和法家本质上是水火不容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两者不是一路人,终究要分道扬镳。这个时候术士因为其他问题也招惹了嬴政,于是他决定两个阶层一起解决,坑杀了部分术士和儒生,开始焚书坑儒。


IP属地:四川1楼2020-07-22 22:44回复
    楼主的贴子主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秦始皇焚书事固然与挑战自己的权威有关系,但这一点是在讨论结束后才能说成立。
    第一次建议分封的理由:燕、齐、楚地方太远,中央管控难。
    反对的理由:地方远反叛没有立国经验容易平定,诸侯国有治国军事经验反叛不容易平定。
    第二次建议分封的理由是分封能防止权臣篡位。
    反对理由:诸子以自己的视角评论皇帝的政令会使皇帝权威下降,会使大臣拉帮结派这样才会出现权臣篡位的可能。
    正是这个原因秦始皇才会同意焚书(万事都有理由,有理由的事不等于没有错)。两次谈分封,目的是不同的。都是秦始皇最为关心的事情。淳于越在提意见的时候是意识不到评论皇帝政令的危险,秦始皇也没有这个意识。后来从李斯的分析中才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意识。这才联系上自己的权威被挑战。
    这逻辑在二世皇帝那里也起作用了,奈何与公卿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


    3楼2020-07-28 07:36
    回复
      秦欲亡华夏,则先亡其史。
      另外秦除了坑儒,之前还坑杀邯郸邻居以灭口。


      IP属地:上海4楼2020-07-31 08:06
      收起回复
        秦国还是应该分封才是对的,不分封二世而亡,分三四十个国家来辅助天朝应该会和周汉一样有几百年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7-31 17:12
        回复
          焚书也算是历史的统一 ,和书同文 车同轨的的想法一样的,后面的人聪明了 ,直接修正史,用修的方式达到灭的目的,


          IP属地:福建7楼2020-10-09 16:21
          回复
            秦法的本质,就是旁氏骗局。。。。。


            IP属地:上海9楼2020-10-11 03:10
            回复
              吕政急眼着要灭口,先焚书坑儒,再坑杀邯郸旧邻居。


              IP属地:上海10楼2020-10-14 01:04
              回复
                告密,淫乱,欺诈,愚民,血腥,无耻,乱伦的合体,即所谓大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0-31 10:36
                回复
                  历代暴君、小人、流寇和暴徒都有定论,暴虐的商纣王、秦始皇、刻薄寡恩的商鞅,都成了歌功颂德的对象,残忍嗜杀、暴虐无度的黄巢、张献忠、洪秀全都被歌颂,这都是政治的需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0-31 17:09
                  收起回复
                    鲁迅说,五千年历史,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要“痛打落水狗”,“费厄泼赖应当缓行”。这些篇章,很多部分都要背诵。受这些洗脑,传销,自然生出各种小丑。钱杏(笔名阿英):
                    “鲁迅所看到的人生只是如此,所以展开《野草》一书便觉冷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道,不是苦闷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运;不是残忍的杀戮,就是社会的敌意;不是希望的死亡,就是人生的毁灭;不是精神的杀戮,就是梦的崇拜;不是咒诅人类应该同归于尽,就是说明人类的恶鬼与野兽化……一切一切,都是引着青年走向死灭的道上,为跟着他走的青年掘了无数无数的坟墓。”[载1928年3月1日《太阳月刊》三月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10-31 17:52
                    回复
                      自私冷漠、萎靡放荡、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垃圾因而无法对社会大局做出理性判断的人,因此它就要刻意制造出这样的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0-31 19:16
                      回复
                        著名大师胡适的次子、选择留在大陆的胡思杜,亦违心地批判自己的父亲,还亲自编写和登台演出反美话剧。此外,他还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以示与之划清界线,断绝往来。然而,胡思杜并没有逃得了被批判的命运。1957年“反you”时,他还是被打成了“you派”,他随即上吊自杀。
                        胡思杜的批判父亲的文章发表后不久,远在美国的胡适就看到了。对于儿子以及其他朋友在XX治下批判自己的所为,胡适报以理解的态度,但他的考据瘾却促使他开始寻找“儿女批判父母的行为”的来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百善孝为先,儿女要对父母尊敬、孝敬,任何忤逆行为都会遭到谴责,何况是公开批判自己的生身父母?
                        经过考证,胡适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种行为来源于苏俄。1952年12月11日,胡适在台中的新球场作的题为《今日世界》的演讲中,就阐述了自己考证的结果。
                        其实,胡适还漏了,中国历史上类似的还有法家下的秦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0-31 20:11
                        回复
                          胡适介绍道:莫洛佐夫是一个小孩子,是苏俄共产主义少年团团员,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因为苏俄政府实施集体农场计划,没收人民的粮食,为免一家人饥饿而死,将几百斤小麦偷偷地藏在地窖里,邻居们也有照着这样做的,这个事情被莫洛佐夫看到了,就跑去报告,于是藏匿的粮食统统被警察没收,所有藏匿粮食的人也被押起来判了罪。
                          几个月后莫洛佐夫失踪了,警察四处搜索,最终在树林里发现了他的尸首,他是给恨他的人杀死的。警察遂迁怒于莫洛佐夫的父母和邻居,把他的父母和邻居统统处死,并举行大规模的公葬仪式,命令铁幕内所有各城市村镇都要以一条街取名为“莫洛佐夫街”以纪念莫洛佐夫。(《胡适言论集(乙编)———时事问题》)
                          胡适表示,这就是莫洛佐夫主义的来源,其作用纯粹是以莫洛佐夫做青年模范,要所有做儿女的都监视自己亲爱的父母和邻居,并且控告他们。由此,胡适还谈到了当时大陆亲戚朋友间控告的现象,认为“儿子控告父亲”是铁幕政权的特色。
                          这种特色与鞅法确有惊人的相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0-31 20:13
                          收起回复
                            秦国只嫪毐和赵高这俩宦最有种,而秦宗族反而像都被骟过的。。。。。。。。。


                            IP属地:上海17楼2020-11-01 11:59
                            回复
                              儒家的仁义不是起始于血缘,家庭,宗族,乡邻吗?秦吹眼中仁义不就是兼爱,不就是对敌人?秦吹无可救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11-01 16: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