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高的计算是以公定的土地预估生产量(石盛)乘以面积而得的,以石 (容量单位)为单位。在土地为主要财富象征的农业时代,石高就代表了所拥有的财产,而地主与士族阶层之下的受薪阶层俸禄也沿用石高来表示。
石高又分表高及内高两种。表高是指幕府所公布的公定石高,内高则是实际收获的石高。表高与内高的差距除了会因丰年荒年而不同之外,随着各地后来开垦发展程度的差异,不少地方的表高与内高也存在着逐渐乖离的现象。另外除少数地中海型气候(如濑户内海)的地区外,均无法种植较高产且不吃地力的占城稻,故中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超过两倍的产量。另外杂粮、水产、矿产亦计算在内,比如石见银山就相当五十万石。
在中国一石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食米量,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地租改正以前一石仅约重20~30公斤[2][3][4],因此在军事上一石也就相当于能够屯养一个士兵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石高的多寡不但是财富的象征,也可视为领主所能动员的兵力。依照江户时代的军役令规定,大名 (称谓)的军役义务为石高乘以年贡率,因此表高1万石的大名约有动员250~300人兵力的义务。
知行100石=稻谷100俵=现米35石=20人扶持=金35两=银100两=铜钱100贯。若以江户年代知行取“公四民六”计算,,知行1万石约征稻谷4000俵=约4000*52.5公斤谷=现米1400石,73500公斤=800人扶持(成人每年食米量)=金币1万4千两=银两4万两=铜钱4万贯(1000万枚永乐钱)。扣掉兵役或劳役|工役的支出,大名所剩不多。
石高又分表高及内高两种。表高是指幕府所公布的公定石高,内高则是实际收获的石高。表高与内高的差距除了会因丰年荒年而不同之外,随着各地后来开垦发展程度的差异,不少地方的表高与内高也存在着逐渐乖离的现象。另外除少数地中海型气候(如濑户内海)的地区外,均无法种植较高产且不吃地力的占城稻,故中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超过两倍的产量。另外杂粮、水产、矿产亦计算在内,比如石见银山就相当五十万石。
在中国一石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食米量,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地租改正以前一石仅约重20~30公斤[2][3][4],因此在军事上一石也就相当于能够屯养一个士兵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石高的多寡不但是财富的象征,也可视为领主所能动员的兵力。依照江户时代的军役令规定,大名 (称谓)的军役义务为石高乘以年贡率,因此表高1万石的大名约有动员250~300人兵力的义务。
知行100石=稻谷100俵=现米35石=20人扶持=金35两=银100两=铜钱100贯。若以江户年代知行取“公四民六”计算,,知行1万石约征稻谷4000俵=约4000*52.5公斤谷=现米1400石,73500公斤=800人扶持(成人每年食米量)=金币1万4千两=银两4万两=铜钱4万贯(1000万枚永乐钱)。扣掉兵役或劳役|工役的支出,大名所剩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