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愿:买个篮球架 一次偶然代课,她在大山深处巴掌大的学校一“代”就是23年。因为她的坚守,山村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茅草教室不能遮风避雨,她和丈夫上山采石,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回;拿出全部代课工资买来水泥、木料,耗时3个月,硬是盖起了3间石头教室。但她一家仍住在几十年前盖的土坯房中。 可是当记者问她的心愿时,她只想要篮球架等体育器材,让孩子们也能打篮球。
她就是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小学马庄教学点代课女教师徐云玲。 执著坚守 6位教师离开她却坚守了23年 @: 8月10日,伴着晨雾,位于泌阳县石婆婆山脚下的马谷田镇孙庄行政村马庄村头路边,3间石头房子里,传出琅琅读书声。这就是孙庄村小学马庄教学点。 石墙上用红漆写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非常显眼。教室内,一名女教师带着19名山里娃正在读书。孩子们的桌椅高低不平,有石头垒的,有木制的。孩子们或趴或站,大声读着书。 一会儿,一个孩子哭了起来,女教师赶紧冲教室外喊:“老孙,赶紧把这个小娃抱出去哄哄。”一名瘦黑的中年男子很听话地把孩子抱出去。“不好意思啊,我们山里的孩子是带着小弟弟或小妹妹来上课的。有时,一不注意,带来的小孩就哭了。”女教师说,“老孙”是她丈夫。“这里三年级以下的学生,都是在这个教学点由她教出来的。”村民们说,马庄自然村和其周围的小马庄、寨上、寨后、母鸡湾等7个自然村,地处深山,溪流交错,交通不便,离孙庄村小学远的有7公里,近的也有4公里。8个自然村一共有3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以前,许多孩子因距学校太远而没能上学。 1983年,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学,马谷田镇在境内设立了8个教学点。为保证教学质量,镇里还委派公办教师到教学点任教。孙庄小学马庄教学点,就是其中之一。此后3年,先后有6位教师到此任教。但这里的清苦、孤独,让每个教师坚持不到一个学期就申请调离。
1986年春节过后,该开学了,可马庄教学点的门却锁着。眼看着10多名山里娃要失学,家长们急了,当过两年扫盲教师、十分喜爱教学工作的徐云玲主动向村支部“请缨”:“只要乡亲们信得过俺,俺愿意教娃们念书。”就这样,徐云玲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讲台。“我当时只是想着代一段时间的课,没想到这一‘代’就是23年。”徐云玲说。
背石建房 花掉7年工资垒起石头教室
马庄教学点的三间石头瓦房,有两扇木窗户,没有玻璃。教室内,两面山墙上设有两块黑板,从学前班到三年级共19个学生,三年级学生面朝西,一、二年级学生面朝东。徐云玲先给三年级上课,讲够一节就停下来布置作业,然后再教二年级,接着教一年级,最后教学前班。 石头教室内,光线有点暗,地面也不平。徐云玲说,但这已经比头十年强多了。 最初,马庄教学点的教室是两间闲置的土坯草房。由于年久失修,既不能遮风又无法避雨。“1993年,眼看草房要倒,我再也不敢让孩子们进去上课了,就把他们领进自己家的土坯房里上课。然后,我和丈夫孙荣合商量,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买水泥、木料盖教室。买不起砖,就到山里背石头,垒石头墙。”徐云玲说,从1986年当上代课教师,她每个月工资32元,到1993年全部工资才2000多元。
加上卖花生等,凑够3000元钱,她要为孩子们建新教室了。“当时3000元是盖不了3间教室的,我用这些钱买来水泥、木料等,然后和丈夫一起上山采石头,再把石头背到架子车上,一车一车拉回来,垒成石头墙。就这样,累死累活干了3个月,3间石头房子终于盖起来了,孩子们上课不用再担心刮风下雨了。” ~
她就是驻马店市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小学马庄教学点代课女教师徐云玲。 执著坚守 6位教师离开她却坚守了23年 @: 8月10日,伴着晨雾,位于泌阳县石婆婆山脚下的马谷田镇孙庄行政村马庄村头路边,3间石头房子里,传出琅琅读书声。这就是孙庄村小学马庄教学点。 石墙上用红漆写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非常显眼。教室内,一名女教师带着19名山里娃正在读书。孩子们的桌椅高低不平,有石头垒的,有木制的。孩子们或趴或站,大声读着书。 一会儿,一个孩子哭了起来,女教师赶紧冲教室外喊:“老孙,赶紧把这个小娃抱出去哄哄。”一名瘦黑的中年男子很听话地把孩子抱出去。“不好意思啊,我们山里的孩子是带着小弟弟或小妹妹来上课的。有时,一不注意,带来的小孩就哭了。”女教师说,“老孙”是她丈夫。“这里三年级以下的学生,都是在这个教学点由她教出来的。”村民们说,马庄自然村和其周围的小马庄、寨上、寨后、母鸡湾等7个自然村,地处深山,溪流交错,交通不便,离孙庄村小学远的有7公里,近的也有4公里。8个自然村一共有3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以前,许多孩子因距学校太远而没能上学。 1983年,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学,马谷田镇在境内设立了8个教学点。为保证教学质量,镇里还委派公办教师到教学点任教。孙庄小学马庄教学点,就是其中之一。此后3年,先后有6位教师到此任教。但这里的清苦、孤独,让每个教师坚持不到一个学期就申请调离。
1986年春节过后,该开学了,可马庄教学点的门却锁着。眼看着10多名山里娃要失学,家长们急了,当过两年扫盲教师、十分喜爱教学工作的徐云玲主动向村支部“请缨”:“只要乡亲们信得过俺,俺愿意教娃们念书。”就这样,徐云玲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讲台。“我当时只是想着代一段时间的课,没想到这一‘代’就是23年。”徐云玲说。
背石建房 花掉7年工资垒起石头教室
马庄教学点的三间石头瓦房,有两扇木窗户,没有玻璃。教室内,两面山墙上设有两块黑板,从学前班到三年级共19个学生,三年级学生面朝西,一、二年级学生面朝东。徐云玲先给三年级上课,讲够一节就停下来布置作业,然后再教二年级,接着教一年级,最后教学前班。 石头教室内,光线有点暗,地面也不平。徐云玲说,但这已经比头十年强多了。 最初,马庄教学点的教室是两间闲置的土坯草房。由于年久失修,既不能遮风又无法避雨。“1993年,眼看草房要倒,我再也不敢让孩子们进去上课了,就把他们领进自己家的土坯房里上课。然后,我和丈夫孙荣合商量,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买水泥、木料盖教室。买不起砖,就到山里背石头,垒石头墙。”徐云玲说,从1986年当上代课教师,她每个月工资32元,到1993年全部工资才2000多元。
加上卖花生等,凑够3000元钱,她要为孩子们建新教室了。“当时3000元是盖不了3间教室的,我用这些钱买来水泥、木料等,然后和丈夫一起上山采石头,再把石头背到架子车上,一车一车拉回来,垒成石头墙。就这样,累死累活干了3个月,3间石头房子终于盖起来了,孩子们上课不用再担心刮风下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