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剑平最后坚持决斗,其实还是放不下,但放不下的又岂止尹剑平?人生在世,到最后放不下的,不是钱财、不是权势,不是那些有形之物,而往往便是一些想法、一些观念而已。尹剑平最后放不下的不过是那句萧逸在小说里反复提到的“情要酬,仇不可不报”。
观念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他不形成于某一个人,甚至不形成于某一代人,然一经形成,便能超越时空,超越所有。
观念的力量很强大,强大过权力、名望甚至核子武器。观念可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如孔子所说的“其或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译成白话文是,如果有继承周文化的国家民族,即便经历一百个世代,他后面会搞成什么样,我也能知道。古人以20年为一世)
中华民族历经2000年,若论有形的东西,早已是沧海桑田、翻天地覆,何以现在的中国人依然认为他们和孔子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同一个国家呢?观念,牢不可破的观念。
但就个体而言,观念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同代的人会有代沟,也是所谓的观念区分。观念是有滞后性的。很多观念起源时,有些现实原因与合理性。世易时移,早已应被淘汰后,很多人依然会执守它、笃信它。
比如重男轻女。起先的中国农村,田地争夺在所难免,家里多几个男丁就多几分力量,生男人,当然很重要。但到现代社会,男女在职业上早已平等,但重男轻女的老一辈者依然比比皆是。这便是滞后性。而这样的观念,在后人看来便觉得迂腐不堪。
一代人尚且如此,若把时间再拉长,不同朝代甚至不同社会阶段时期的观念来比较,便更显得如此。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任命的兵部尚书铁弦被朱棣割了舌头依然咒骂不止。我读到这段史实时便觉得铁弦真迂腐不已,人家叔侄俩争天下,争来争去都是朱家的,说白了这是人家家事,你一个外人瞎起什么劲?明朝灭亡后,清军南下时,江南士大夫投进的、上吊的大批自杀。他们认为崇祯都上吊殉国了,我辈理应殉国啊。这种观念是壮烈还是不智?
问过这些问题后,我们不禁也想问,尹剑平所坚守的“情要酬、仇不可不报”是该坚守还是该放弃?或者说,那个朝代该坚守?现在看来也可以妥协?其实,没有人的观念是会不过时的,你现在所持有的观念都是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产物,迟早也要被几百年后的人们认为迂腐。我们所坚守的、所信仰的、所执着的,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那么,我们什么都不该坚守、不该信仰吗?也不是,人之为人,若无观念的坚守,与草木何异,但人的坚守超过了一定的度,便使观念成为执念。很多人,很多事,都是一念之间。想得通,一秒钟就能解决问题,想不通,便是一辈子的包袱。
但是这个度,却是太难把握呵。有把握的好的超然者。就这个问题上,我最喜欢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张无忌带赵敏去见他,赵敏跪下赔罪,张三丰哈哈一笑,全无介意。尹剑平和许多男人一样,多了一份执着,少了一份超然。
我最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人心终不能完全贴近现实的,都有主观的偏差。起意于主观之心,已有偏心,而此意一起,又期之于必成,便成执着,若再不放手,执着而成执固,到最后势必天地间彷如只我一人,万物皆来利用,以为实现一个我。如此,必成疯魔。
毋意,不易,毋必,更不易,每突破一步,便进入一新境界,此儒学修身之重要法门也。最适合送给的,是尹剑平,以及许多和尹兄一样纠结的人。
观念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他不形成于某一个人,甚至不形成于某一代人,然一经形成,便能超越时空,超越所有。
观念的力量很强大,强大过权力、名望甚至核子武器。观念可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如孔子所说的“其或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译成白话文是,如果有继承周文化的国家民族,即便经历一百个世代,他后面会搞成什么样,我也能知道。古人以20年为一世)
中华民族历经2000年,若论有形的东西,早已是沧海桑田、翻天地覆,何以现在的中国人依然认为他们和孔子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同一个国家呢?观念,牢不可破的观念。
但就个体而言,观念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同代的人会有代沟,也是所谓的观念区分。观念是有滞后性的。很多观念起源时,有些现实原因与合理性。世易时移,早已应被淘汰后,很多人依然会执守它、笃信它。
比如重男轻女。起先的中国农村,田地争夺在所难免,家里多几个男丁就多几分力量,生男人,当然很重要。但到现代社会,男女在职业上早已平等,但重男轻女的老一辈者依然比比皆是。这便是滞后性。而这样的观念,在后人看来便觉得迂腐不堪。
一代人尚且如此,若把时间再拉长,不同朝代甚至不同社会阶段时期的观念来比较,便更显得如此。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任命的兵部尚书铁弦被朱棣割了舌头依然咒骂不止。我读到这段史实时便觉得铁弦真迂腐不已,人家叔侄俩争天下,争来争去都是朱家的,说白了这是人家家事,你一个外人瞎起什么劲?明朝灭亡后,清军南下时,江南士大夫投进的、上吊的大批自杀。他们认为崇祯都上吊殉国了,我辈理应殉国啊。这种观念是壮烈还是不智?
问过这些问题后,我们不禁也想问,尹剑平所坚守的“情要酬、仇不可不报”是该坚守还是该放弃?或者说,那个朝代该坚守?现在看来也可以妥协?其实,没有人的观念是会不过时的,你现在所持有的观念都是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产物,迟早也要被几百年后的人们认为迂腐。我们所坚守的、所信仰的、所执着的,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那么,我们什么都不该坚守、不该信仰吗?也不是,人之为人,若无观念的坚守,与草木何异,但人的坚守超过了一定的度,便使观念成为执念。很多人,很多事,都是一念之间。想得通,一秒钟就能解决问题,想不通,便是一辈子的包袱。
但是这个度,却是太难把握呵。有把握的好的超然者。就这个问题上,我最喜欢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张无忌带赵敏去见他,赵敏跪下赔罪,张三丰哈哈一笑,全无介意。尹剑平和许多男人一样,多了一份执着,少了一份超然。
我最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人心终不能完全贴近现实的,都有主观的偏差。起意于主观之心,已有偏心,而此意一起,又期之于必成,便成执着,若再不放手,执着而成执固,到最后势必天地间彷如只我一人,万物皆来利用,以为实现一个我。如此,必成疯魔。
毋意,不易,毋必,更不易,每突破一步,便进入一新境界,此儒学修身之重要法门也。最适合送给的,是尹剑平,以及许多和尹兄一样纠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