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蟋蟀五行论之《紫虫的五行占位》
原创 白峰 斗蟋 今天
(配图无关)
中国古人以五行立论,是为“金木水火土”,万事万物皆纳其间,概莫能外。
中医由五行衍化出六气,是为厥阴、少阴、太阴(三阴);少阳、阳明、太阳(三阳)。使阴阳成对出现,相对、相承。
五行对六气,显然不是一一对应,中医体系是将五行中的火一分为二,分为少阴、少阳,分列阴阳两界。
从中医角度理解,少阳为一脉纯阳,有火之明,亦有火之热;少阴则有火之明,而无火之热。有如太阳和月亮之别。落实到蟋蟀色类,红虫门属少阳,紫虫门则属少阴。古谱将红虫、紫虫的前置条件定为“红斗丝”,就应当是来源于此。只不过由于紫虫因其少阴之性,多表述为“隐红斗丝”,不似红虫那么干脆和鲜明。斗丝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古谱中较极端的表述,认为蟋蟀之斗性、优劣,全取决于斗丝。
斗丝色是蟋蟀唯一由体内映射出的内里色,这和体表色非常不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小,故古人将斗丝色视为真色,并将之作为划定色门的基础。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谱中,《秋虫谱》是最接近宋谱的,或者说就直接来源于宋谱(有关论证可参阅拙作《斗蟋小史》的有关章节),《秋虫谱》“五色看法重辨”有明确的表述:“青虫便要线肉白、翅金而青;黄虫要乌牙黄线,遍身如金;紫要头浓红线,腿斑肉蜜”。这个原则,明末的两个谱“鼎新谱”和“周履靖谱”中都炒丢了,导致了后来的很多误读。但朱从延之《蚟孙鉴》、清末秦子惠都秉持这个原则,秦子惠《王孙鉴补遗》“脑线”一节中说:“大红斗丝,细直隐沉为真紫”,《功虫录》对个案的具体描述中也有体现。
近年来一部分南方虫友中流行以耳环线为定色依据的方法,以括号形耳环或耳环内边不连,作为认定紫虫的标准。
这个标准不见于古谱,大约起源于边文华、火光汉这代玩家,也许有更早一些的来源,恕我孤陋寡闻,未能追到源头。但是在他们几位前辈的书中,也只是将耳环线视为一种典型配置,而非前置性条件,后来的玩家将此原则升级为分类原则,我个人认为实不妥当的。我个人认为,耳环线可以作为考量是否纯色的辅助条件、所间之色的认定条件,但不能成为定色的前提条件。因为最重要的在于,耳环线的几种形态与五行难以对应,找不出依据。
中医所运用的天文、气候体系大致上是先秦的底子,到汉代四分历一出,基本定型,那时候看问题是以中原地区——主要是黄淮流域为主要视点,这个和今日产虫带恰好相合。古人将一年分为六气,自大寒日交接。主气是固定不变的,依次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说的是一年气候的一般演进过程。而变化在于每年客气之不同。客主加临、运气加临,形成当年的气候大趋势,每年出将色类的变化,就取决于这个气候变化规律,所谓“应运而生”、“风水轮流转”、“旱瓜涝枣”,其实都是一回事。
借着六气客主加临这个话题,顺便说一下“紫壳白牙”。
客气加临与主气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系由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首尾相衔,如环无端,周流轮转。客气的第三气,叫做“司天之气”,主导上半年的气候特点和趋势,客气的第六气,称为“在泉之气”,主要影响下半年的气候特点。所以当少阴君火司天的时候,一定是阳明燥金在泉;阳明燥金司天的年景,则为少阴君火在泉。此两者相对、相合,各分管半年气候,所以白和紫有一种密切的关系,是大暑前和大暑后分别施加到蟋蟀身上的两种主要信息,紫壳白牙说明上半年得气较足,下半年得气之助,故有较好战绩。这类虫从五运六气分析,所出较多的年景,粗略来说、简单来说,为鼠年、马年,其次则为兔年、鸡年。认真分析则比较复杂,恕我偷懒了。
很多虫友将紫壳白牙归为紫虫。其实这种命名,是一种特点命名,而非定色命名。也有坚持认为这是定色命名的,从理论源流上考量,应当是深受金文锦《蟋蟀谱》的影响,如果按照宋代传下来的传统命名方式,则其中包含了紫虫、黄虫、白虫、青虫,都有可能。如若定色,红斗丝的自然归为紫无误,毕竟“紫壳”限定了前提,故而不是红虫,只能归紫;如若黄斗丝则归黄门,只是皮色紫,说明间有紫色,属于紫黄系的一种(详细情形可参阅拙作《定色分类蟋蟀谱》);如若白斗丝当归为青门,间有紫,属于紫青一类。扁白斗丝、粉白斗丝者则属于“紫白”。紫白这个名称今日不常被提及,不如“白紫”名气大,但实际上古谱中“紫白”(硃墨白)出现的比较早,见于乾隆本《蚟孙鉴》,比“白紫”(首见于民国李大翀之《蟋蟀谱》)这个名称的出现早一百多年、将近两百年,只是清代以来定色方法混乱,失了原则,误导了后世,玩家弄不大清楚这两者的区别,统以白紫称呼,取其顺嘴。实则混淆了色类。甚不可取。
白紫与紫白的区别在于:白紫是淡红斗丝,紫白是扁白斗丝或粉白斗丝,就皮色而言,或紫多、或白多,两者大致接近。
古谱中有“白虫以血色为上”的说法,血色指的是红色,而非蟋蟀之血。这个认识当来自于实践,其背后的机理仍是前述原由,就是白和紫在气候条件上的关系。
中医以脏腑论,少阴为心,为君主之官;从经络论,少阴则分为手足两经,一为手少阴心经,一为足少阴肾经;所以心和肾实为一个事物的两面。
从色系而论,紫为黑和红的混合色。
主气当中的少阴君火起于春分,历清明、谷雨、立夏,止于小满,公历为5月,农历一般属于四月,在北方属于从乍暖还寒到一脉热相过度的时节,冷暖交替很明显。倒春寒也常发生在这个时段。旧时的民间谚语说:吃完了五月棕,才把棉衣送。这个五月,是农历,说的就是少阴君火这个时段,气候是不稳定的,冷热交替、交汇。为什么这样呢?就因为少阴虽然属火,但其中隐含着黑(太阳寒水)这个因素。通过对少阴的理解,有心的朋友也可以去推演产生紫虫所需要的气候条件。
紫虫身上必隐含着黑虫的一些因素,比如皮色深沉、紫绒肉、紫背或紫黑背、腿斑则为烂斑、较为浓密,这些特征与黑虫相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淡色紫虫与重色紫虫实不属一类,无论成熟期、出斗日期、斗口类型都有区别。再就是鸣声,有经验的虫友会有体会,淡色紫虫和重色紫虫鸣声上有明显差异。
以音律来理解:
Do re mi fa so la xi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黄 白 青 淡紫 红 黑
淡色紫虫就可以理解为青与红之混合色,占fa之位。所以淡色紫虫介于青虫与红虫之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蟋蟀甚至可以分为七色,恰与七个音阶相对应。只是紫虫在今天却越来越少见了。这和大气候的变迁有关,和近几十年来气候持续转暖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产生紫虫的那类气候条件就不会卷土重来。从宋代以来的蟋蟀变迁来考量,蟋蟀色类的遗传基因很可能有显性、隐性之别,当气候条件适合时,隐性的基因就会显现,有些久已不见的品种就会冒出来。各色类在蟋蟀总量中的占比,各个时期是不一样的。
紫虫被推为第一,是乾隆时期的事。此前古谱多认为:“青胜乎黄,黄胜乎紫,紫胜乎白,白胜乎黑”。到了乾隆谱《蚟孙鉴》,则认为:“大抵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黄不如青,青不如紫”。《蚟孙鉴》的写作时间大致上当在康熙晚期至乾隆早期,虫谱反映出的观念变化自当来源于这个时期,这个变化的节点是值得注意的。从明后期的万历晚期气候骤然变寒,到康熙晚期,气候开始回暖,在这个过程中,紫虫得天时之助,脱颖而出。
紫虫这一篇写得有点长,主要在于清代以来,人们对紫虫的误解太多,不得不多说几句。即便朱从延,写作《蚟孙鉴》时也照录古谱的定色标准,认可紫虫必得红斗丝这个要件,但是从种种迹象看,他还是有些含糊。比如对“紫麻头”的误读。当然这个错误不能由他一个人来承担,古谱措辞上就有问题,《秋虫谱》是这样说的:
头麻顶路透金丝,项毛翅皱腿斑狸
四脚间黄肉带赤,秋虫见影不相持
《秋虫谱》因为强调过紫虫必得红斗丝这个前置条件,所以这个“顶路透金丝”,应当理解为额线。如若斗丝为金丝,那就是黄虫了,不再属于紫虫。但是他这个话说的不严谨,导致后来的误读。
《蚟孙鉴》直接改为:
紫头麻路透金丝,项毛翅皱腿斑狸
四脚鹅黄肉带赤,敌蛩见影不相持
此歌诀一看就脱胎于《秋虫谱》,但是改的这一下,实在不在行,将紫麻头定成了黄斗丝。那么这个虫基本就和紫黄类似了,只是紫黄是黄翅衣,紫麻头是紫翅衣,那岂不成了以翅衣色定色分类了?甚是荒唐。
紫麻头在古谱和前辈玩家眼里是位列虫王的,也是极稀少见的珍品,如若按《蚟孙鉴》的标准,紫麻头每年都能见到,而且战绩并不十分突出。
另外一个误读就是“金线紫”,金线紫严格说起来,首先是个紫虫,这就意味着斗丝为红斗丝,这个金线之称,指的是额线。很多虫友将紫皮黄斗丝的虫称为“金线紫”,亦属不当,其实这种虫就是紫与黄的间色,归色类的话还是应当归于黄门,属黄门的间色虫,紫黄系的一种。
原创 白峰 斗蟋 今天
(配图无关)
中国古人以五行立论,是为“金木水火土”,万事万物皆纳其间,概莫能外。
中医由五行衍化出六气,是为厥阴、少阴、太阴(三阴);少阳、阳明、太阳(三阳)。使阴阳成对出现,相对、相承。
五行对六气,显然不是一一对应,中医体系是将五行中的火一分为二,分为少阴、少阳,分列阴阳两界。
从中医角度理解,少阳为一脉纯阳,有火之明,亦有火之热;少阴则有火之明,而无火之热。有如太阳和月亮之别。落实到蟋蟀色类,红虫门属少阳,紫虫门则属少阴。古谱将红虫、紫虫的前置条件定为“红斗丝”,就应当是来源于此。只不过由于紫虫因其少阴之性,多表述为“隐红斗丝”,不似红虫那么干脆和鲜明。斗丝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古谱中较极端的表述,认为蟋蟀之斗性、优劣,全取决于斗丝。
斗丝色是蟋蟀唯一由体内映射出的内里色,这和体表色非常不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小,故古人将斗丝色视为真色,并将之作为划定色门的基础。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谱中,《秋虫谱》是最接近宋谱的,或者说就直接来源于宋谱(有关论证可参阅拙作《斗蟋小史》的有关章节),《秋虫谱》“五色看法重辨”有明确的表述:“青虫便要线肉白、翅金而青;黄虫要乌牙黄线,遍身如金;紫要头浓红线,腿斑肉蜜”。这个原则,明末的两个谱“鼎新谱”和“周履靖谱”中都炒丢了,导致了后来的很多误读。但朱从延之《蚟孙鉴》、清末秦子惠都秉持这个原则,秦子惠《王孙鉴补遗》“脑线”一节中说:“大红斗丝,细直隐沉为真紫”,《功虫录》对个案的具体描述中也有体现。
近年来一部分南方虫友中流行以耳环线为定色依据的方法,以括号形耳环或耳环内边不连,作为认定紫虫的标准。
这个标准不见于古谱,大约起源于边文华、火光汉这代玩家,也许有更早一些的来源,恕我孤陋寡闻,未能追到源头。但是在他们几位前辈的书中,也只是将耳环线视为一种典型配置,而非前置性条件,后来的玩家将此原则升级为分类原则,我个人认为实不妥当的。我个人认为,耳环线可以作为考量是否纯色的辅助条件、所间之色的认定条件,但不能成为定色的前提条件。因为最重要的在于,耳环线的几种形态与五行难以对应,找不出依据。
中医所运用的天文、气候体系大致上是先秦的底子,到汉代四分历一出,基本定型,那时候看问题是以中原地区——主要是黄淮流域为主要视点,这个和今日产虫带恰好相合。古人将一年分为六气,自大寒日交接。主气是固定不变的,依次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说的是一年气候的一般演进过程。而变化在于每年客气之不同。客主加临、运气加临,形成当年的气候大趋势,每年出将色类的变化,就取决于这个气候变化规律,所谓“应运而生”、“风水轮流转”、“旱瓜涝枣”,其实都是一回事。
借着六气客主加临这个话题,顺便说一下“紫壳白牙”。
客气加临与主气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系由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首尾相衔,如环无端,周流轮转。客气的第三气,叫做“司天之气”,主导上半年的气候特点和趋势,客气的第六气,称为“在泉之气”,主要影响下半年的气候特点。所以当少阴君火司天的时候,一定是阳明燥金在泉;阳明燥金司天的年景,则为少阴君火在泉。此两者相对、相合,各分管半年气候,所以白和紫有一种密切的关系,是大暑前和大暑后分别施加到蟋蟀身上的两种主要信息,紫壳白牙说明上半年得气较足,下半年得气之助,故有较好战绩。这类虫从五运六气分析,所出较多的年景,粗略来说、简单来说,为鼠年、马年,其次则为兔年、鸡年。认真分析则比较复杂,恕我偷懒了。
很多虫友将紫壳白牙归为紫虫。其实这种命名,是一种特点命名,而非定色命名。也有坚持认为这是定色命名的,从理论源流上考量,应当是深受金文锦《蟋蟀谱》的影响,如果按照宋代传下来的传统命名方式,则其中包含了紫虫、黄虫、白虫、青虫,都有可能。如若定色,红斗丝的自然归为紫无误,毕竟“紫壳”限定了前提,故而不是红虫,只能归紫;如若黄斗丝则归黄门,只是皮色紫,说明间有紫色,属于紫黄系的一种(详细情形可参阅拙作《定色分类蟋蟀谱》);如若白斗丝当归为青门,间有紫,属于紫青一类。扁白斗丝、粉白斗丝者则属于“紫白”。紫白这个名称今日不常被提及,不如“白紫”名气大,但实际上古谱中“紫白”(硃墨白)出现的比较早,见于乾隆本《蚟孙鉴》,比“白紫”(首见于民国李大翀之《蟋蟀谱》)这个名称的出现早一百多年、将近两百年,只是清代以来定色方法混乱,失了原则,误导了后世,玩家弄不大清楚这两者的区别,统以白紫称呼,取其顺嘴。实则混淆了色类。甚不可取。
白紫与紫白的区别在于:白紫是淡红斗丝,紫白是扁白斗丝或粉白斗丝,就皮色而言,或紫多、或白多,两者大致接近。
古谱中有“白虫以血色为上”的说法,血色指的是红色,而非蟋蟀之血。这个认识当来自于实践,其背后的机理仍是前述原由,就是白和紫在气候条件上的关系。
中医以脏腑论,少阴为心,为君主之官;从经络论,少阴则分为手足两经,一为手少阴心经,一为足少阴肾经;所以心和肾实为一个事物的两面。
从色系而论,紫为黑和红的混合色。
主气当中的少阴君火起于春分,历清明、谷雨、立夏,止于小满,公历为5月,农历一般属于四月,在北方属于从乍暖还寒到一脉热相过度的时节,冷暖交替很明显。倒春寒也常发生在这个时段。旧时的民间谚语说:吃完了五月棕,才把棉衣送。这个五月,是农历,说的就是少阴君火这个时段,气候是不稳定的,冷热交替、交汇。为什么这样呢?就因为少阴虽然属火,但其中隐含着黑(太阳寒水)这个因素。通过对少阴的理解,有心的朋友也可以去推演产生紫虫所需要的气候条件。
紫虫身上必隐含着黑虫的一些因素,比如皮色深沉、紫绒肉、紫背或紫黑背、腿斑则为烂斑、较为浓密,这些特征与黑虫相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淡色紫虫与重色紫虫实不属一类,无论成熟期、出斗日期、斗口类型都有区别。再就是鸣声,有经验的虫友会有体会,淡色紫虫和重色紫虫鸣声上有明显差异。
以音律来理解:
Do re mi fa so la xi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黄 白 青 淡紫 红 黑
淡色紫虫就可以理解为青与红之混合色,占fa之位。所以淡色紫虫介于青虫与红虫之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蟋蟀甚至可以分为七色,恰与七个音阶相对应。只是紫虫在今天却越来越少见了。这和大气候的变迁有关,和近几十年来气候持续转暖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产生紫虫的那类气候条件就不会卷土重来。从宋代以来的蟋蟀变迁来考量,蟋蟀色类的遗传基因很可能有显性、隐性之别,当气候条件适合时,隐性的基因就会显现,有些久已不见的品种就会冒出来。各色类在蟋蟀总量中的占比,各个时期是不一样的。
紫虫被推为第一,是乾隆时期的事。此前古谱多认为:“青胜乎黄,黄胜乎紫,紫胜乎白,白胜乎黑”。到了乾隆谱《蚟孙鉴》,则认为:“大抵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黄不如青,青不如紫”。《蚟孙鉴》的写作时间大致上当在康熙晚期至乾隆早期,虫谱反映出的观念变化自当来源于这个时期,这个变化的节点是值得注意的。从明后期的万历晚期气候骤然变寒,到康熙晚期,气候开始回暖,在这个过程中,紫虫得天时之助,脱颖而出。
紫虫这一篇写得有点长,主要在于清代以来,人们对紫虫的误解太多,不得不多说几句。即便朱从延,写作《蚟孙鉴》时也照录古谱的定色标准,认可紫虫必得红斗丝这个要件,但是从种种迹象看,他还是有些含糊。比如对“紫麻头”的误读。当然这个错误不能由他一个人来承担,古谱措辞上就有问题,《秋虫谱》是这样说的:
头麻顶路透金丝,项毛翅皱腿斑狸
四脚间黄肉带赤,秋虫见影不相持
《秋虫谱》因为强调过紫虫必得红斗丝这个前置条件,所以这个“顶路透金丝”,应当理解为额线。如若斗丝为金丝,那就是黄虫了,不再属于紫虫。但是他这个话说的不严谨,导致后来的误读。
《蚟孙鉴》直接改为:
紫头麻路透金丝,项毛翅皱腿斑狸
四脚鹅黄肉带赤,敌蛩见影不相持
此歌诀一看就脱胎于《秋虫谱》,但是改的这一下,实在不在行,将紫麻头定成了黄斗丝。那么这个虫基本就和紫黄类似了,只是紫黄是黄翅衣,紫麻头是紫翅衣,那岂不成了以翅衣色定色分类了?甚是荒唐。
紫麻头在古谱和前辈玩家眼里是位列虫王的,也是极稀少见的珍品,如若按《蚟孙鉴》的标准,紫麻头每年都能见到,而且战绩并不十分突出。
另外一个误读就是“金线紫”,金线紫严格说起来,首先是个紫虫,这就意味着斗丝为红斗丝,这个金线之称,指的是额线。很多虫友将紫皮黄斗丝的虫称为“金线紫”,亦属不当,其实这种虫就是紫与黄的间色,归色类的话还是应当归于黄门,属黄门的间色虫,紫黄系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