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兵人吧 关注:19,046贴子:314,999
  • 16回复贴,共1

十二世纪(1115~1164)金军系列(二):猛安谋克轻骑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依旧全家福镇楼~


IP属地:吉林1楼2020-06-21 21:35回复
    第二期,猛安谋克无甲轻骑兵 & 披甲将军








    IP属地:吉林2楼2020-06-21 21:37
    回复
      2025-11-26 00:3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吉林3楼2020-06-21 21:38
      回复





        IP属地:吉林4楼2020-06-21 21:42
        回复
          首先说一下猛安谋克是个啥玩意:
          说到“猛安谋克”,很多朋友会以为是金代军官的职位,出处是《金史·兵志》的一句话“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金史》卷44《兵志》),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人的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每个女真人的户籍都隶属于某个猛安的某个谋克。猛安和谋克的首领称孛堇,在平时,猛安、谋克是行政和生产单位,孛堇就是地方官,战时全民皆兵,所属猛安、谋克就是本部军队的建制,孛堇就是本猛安、谋克的指挥官,和清代的八旗性质一样。虽然金初也曾一度将征服的故辽契丹、奚、渤海、汉等民族按照猛安谋克进行编制,但当金朝汉化程度渐深后,便废除了汉人、渤海人当中的猛安谋克制度,改为沿袭辽宋制度、采用中原州县制进行管理;而在海陵末至世宗初的契丹大叛乱被平定后,女真统治者对契丹人、奚人变得极不信任,也废除了绝大部分的契丹、奚族猛安谋克。故而到了金朝中期,猛安谋克终于恢复成女真人专有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而也就成为女真人的代称,如“猛安谋克军”就是指女真人部队,“猛安谋克户”就是女真户的意思,就象清代称呼“旗人”一样(当然旗人不象猛安谋克户那么纯粹,也包含蒙古旗人和汉军旗人)。
          正常情况下女真人打仗时每户出一人,一谋克就是300人,但这300人并非全是战兵,其中只有身体素质、作战技巧最好的100人是正军(战兵),另200人是名为“阿里喜”的辅兵,相当于明代军户制里的“贴丁”。阿里喜贴丁们既然没混上正军,就得在平日正军专心训练的时候帮人家家里干活种地,出征的时候替正军照看马匹器械、担任斥候,战斗中承担支援、包抄、追击等任务;同时阿里喜也是正军的替补,一旦正军伤亡,阿里喜就升为正军来补充。所以每个谋克其实是100战兵的“百人队”,猛安是千人队,猛安孛堇与谋克孛堇(用汉人的称呼就是猛安长和谋克长)也就是百夫长和千夫长,或者直接将孛堇本人简称为“猛安”和“谋克”。因此说猛安、谋克是千夫长、百夫长其实是它们的引申义而已,正如汉人也会用所领导的机构来称呼其职务,“张团”、“李局”之类,“团”和“局”是机构名称,人家的职务其实是团长和局长。
          若仔细观察“谋克”和后世八旗社会组织的最基层单位“牛录(佐领)”,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辽代,谋克作为女真社会平常狩猎和耕种的最小组织,一般是10户左右的大小,直到阿骨打起兵后,为了军队编组和指挥的方便,方改为300户一谋克。而明代女真社会的最小耕猎生产组织牛录,在开始的时候也是10人上下,努尔哈赤起兵后改成300人。也就是说,“谋克”和“牛录”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这种女真独有的社会组织单位(突厥和东胡系的草原游牧民族,夫余、高句丽、朝鲜等濊貊系,以及汉人华夏族系都没有这种东西)也明确体现出辽金女真与明清女真/满族分割不了的继承关系。
          金代谋克-猛安的10进制编组方式和清代牛录(佐领)-甲喇(参领)-固山(旗)的5进制编组方式,在本民族人口大量增长后,都面临扩大编制的问题。对此金朝采用的是增加猛安数量的对策(金代每个猛安就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皇帝亲军叫合扎猛安,其他猛安有的称“某某部猛安”,也有的用所屯戍的地名命名),而清朝则采用了八个旗数不变、增加每个旗下面的牛录数量的办法。所以猛安谋克不象后来的八旗有数字称谓。
          ————————————————————
          关于女真服饰:
          大家注意到女真人皮袍的两个特点了没?那就是白色和左衽。
          文献记载,辽金女真人嗜好白色衣服,这不仅是肃慎族系的服饰传统,也是东北地区民族的共通点,殷商(鉴于商在鸟崇拜文化等方面与东北民族的高度相似性,本人比较支持商族源出辽西的观点)、高句丽、以及现在的朝鲜族都以服饰尚白闻名。虽然金代女真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在进入中原后也穿红、紫、蓝等各种颜色的衣服,但白衣依然是当时女真最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元素。
          在蒙古之前,塞北民族的交领服饰基本上都是左衽,与汉文化圈的右衽正好相反,故而孔子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之语,一直到蒙古这个与众不同采用右衽的民族崛起之后,才把北方民族都变成了右衽。辽金两朝契丹、女真也都是窄袖左衽袍服的爱好者(这里即使是刘永华先生的书也有一些复原图错画成了右衽),统治民族的服饰甚至影响到一部分辽金境内的汉人,如辽代幽云汉人、金代中后期的华北汉人都有着窄袖左衽服饰的例子,与一些汉化之后改穿广袖右衽汉服的契丹、女真人形成有趣的对照。
          然而到了元明两朝,蒙古,尤其是科尔沁长期作为东北女真诸部的宗主,在服饰等文化上对女真形成强烈影响,因此明代女真的服饰尤其是男性服饰明显被蒙古化了,如右衽系扣、带缨穗的暖帽和凉帽、避雷针头盔、顿项护喉等等都是在蒙古式服饰基础上的发展演变产物,原本尚白的颜色偏好也变成了和蒙古相似的蓝、黑色调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明清女真/满族与辽金女真服饰差异甚大的原因。
          不过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改了右衽,比如契丹在塞外最后的直系后裔达斡尔族,服饰虽然看起来很蒙古,但依旧保留了祖先的左衽,算是为数不多的顽强的文化元素。


          IP属地:吉林5楼2020-06-21 21:43
          回复
            关于马饰(蹀躞带):
            由于金代马饰资料较少且和辽代大体相似,所以本系列的部分马饰,尤其是金朝将军所骑马的用具和装饰(其他人的马都只是意思一下而已,没有原样复原)参照了辽代马饰,大致是以下形象:




            最后是刘永华先生在《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一书中的复原画

            《中国古代车舆马具》刘永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1页
            要提一下的是,如图所示,蹀躞带这个东西本来应该固定在马鞍后半部的,但鉴于1/72这个比例下,蹀躞带做太细了看不清楚,而增粗的蹀躞带如果加在马鞍上,骑兵两脚张开的角度就不够大,骑不上鞍部增宽了的马,所以权宜之下只好将蹀躞带放到了马鞍后面的马屁股上。


            IP属地:吉林6楼2020-06-21 21:49
            回复
              有画面有说明书,长知识呀,感谢教授!加油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6-21 22:10
              收起回复
                我勒个去,原来这个蒙古兵是怎么给补出来的,厉害厉害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20-06-21 23:01
                收起回复
                  2025-11-26 00:29: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想问马胸带上的金球用什么做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6-23 23:37
                  收起回复
                    栩栩如生!


                    IP属地:辽宁10楼2020-06-24 09: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