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吧 关注:68,146贴子:679,494
  • 10回复贴,共1

  
中国是世界上信史最长、最完整的国家。中国人可根据历史来判断现实。唐代史官刘知几说:"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史通》),也就是说历史是用来记录功绩、纠正过失,分清善恶、辨别好坏。那么这就要求做史官的人,必须做到如实记录。
在黄帝时期,就有史官了。沮诵、仓颉就是史官,他们那时时负责造字。据说仓颉有四只眼睛,他通过眼睛观察到万物的形状,模拟出他们的声音、形状,创造出了象形字和形声字,通过一些事物所要表达意思,创造了会意字。
"史,记事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就是:史,是记事,坚持公正直笔。所以对于史官的要求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要如实地记录,不得偏私。而且古时还有一个规定君王不许观看当朝史书。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曾说过:"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从这句话我们知道,李世民是通过历史、人言,来知道自己行为上的过失。所以贞观二年,他在门下省设立了两名起居郎。贞观十年,褚遂做上了起居郎一职,专门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
在《史馆杂录上》李世民和褚遂良(他的父亲褚亮是秦王李世民文学馆的十八学士之一)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日,李世民很想看《起居注》,想知道自己的言行上有什么过失,从而可以改正。就问:"你记的那些东西,君王本人可以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
李世民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
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
门侍郎刘洎说:"即使您下令让禇逐良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的。"
李世民问房学龄:"为什么君王不能看看国史?"
房学龄说:"国史是善恶必记的,担心自己所记录的事会触犯了圣意,从而篡改历史,所以才规定君王不许看当朝史书。"
李世民说:"但是我和历代君王想要看史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史书记录的是我的功绩,那就不要提了,我的过失当然可以记录在史书上,只是我希望你一定能告诉我,这样我才能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不犯同样的过错。"
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保存的如此完整,是因为在古代不乏有史官因公正撰写历史而遭受刑罚、甚至是丢掉了性命的例子。正因为古时规定,君王不能观看当朝历史,史官要公正如实地记录,才能使我们今天能看到古代的真实历史,才能能够知道圣贤的德行,小人的奸诈,才能知道如何面对个人的荣辱与得失,才能看到几千年的朝代更替和起落兴衰。



1楼2009-11-25 23:01回复
    顶。


    删除|2楼2009-11-25 23:20
    回复
      2025-08-14 21:16: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嗯,我觉得史记能写出来,更体现当时环境相对好些。


      删除|6楼2009-11-26 14:19
      回复
        夫子啊,这几天世外也在思考你所说的问题,历史是什么?
        世外从前就认为,历史只是从前的现实,投射到我们心里的一个投影,
        其作用有限,不能无限地夸大历史的作用。
        世外举两则例子,司马迁的《史记》是千古绝学,但没有能阻挡汉武帝杀死他的太子;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同样也没有能阻挡宋王朝的灭亡。
        老子说,史者,迹也。


        IP属地:广东7楼2009-11-27 16:25
        回复
          回复:7楼
          历史在慢慢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已经成为了儒释道以外的第四种信仰,大凡历史出了大事,当事人都要看看历史是怎么做的,然后可以借鉴,然而历史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信念,中国的古人可以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丢掉性命,这种坚毅的精神的本质恰恰是在我们被外族统治了几百年反而他们被汉化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历史的实质。


          8楼2009-11-27 19:28
          回复
            • 211.136.222.*
            被外族统治了几百年.反而被他们汉化?
            夫子,能否解释一下呢.


            9楼2009-11-28 11:52
            回复
                  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有两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你们查查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就知道什么叫中国史学的精神了。


              10楼2010-10-31 13:05
              回复
                齐庄公贪恋大夫崔杼(zhu)之妻棠姜的美色,偷偷地与其私通,一来二往,就被崔杼发觉,但碍于庄公是自己的主子,崔杼一时无法动怒。然而,他无时不在寻找报复的机会。      齐邻国莒国黎比公前来拜访,庄公设宴招待。崔杼认为报杀庄公的时机到了,假称生病不去赴宴,却在家里精心策划一场捉奸弑君的计谋。而好色的庄公也认为这是与棠姜幽会的好机会,就早早地离开了宴席,只带上几个护卫人员,便急促地赶到崔杼家。他让护卫呆在外屋,自己径直地进入棠姜的卧房,见棠姜迟迟未出来,痴情的庄公竟吟颂起情歌来。正当棠姜翩翩而出、庄公激情澎湃时,崔杼一声令下,众杀手一拥而出,把庄公及其护卫斩尽杀绝。      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心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二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弟弟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既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弟弟走出来,正遇到南史公执简而来,南史公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11楼2010-10-31 13:05
                回复
                  2025-08-14 21:10: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刚即位,由于年龄太小,不能料理朝政,于是让赵盾、士会和荀林父三人辅佐。灵公年长即位后,昏庸无道,残暴荒淫。作为相国的赵盾,一心想灵公恢复霸业,多次劝阻晋灵公为晋国着想。晋灵公却派大力士前去刺杀赵盾。当这位大力士来到赵盾的府上时,看到赵盾在家里等候上朝,虽没有到上朝的时间但是穿戴得仍非常整齐。这位大力士认为赵盾是位忠臣,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情;他自杀身亡。晋灵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邀请赵盾来饮酒,暗地里派兵士埋伏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准备杀死赵盾。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发现后,保护赵盾安全脱离险境。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被迫逃往国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见晋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他前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声恶语。万般无奈之下,赵穿只好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返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这就是晋成公。      赵盾登上相位后,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司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听后叹息说::“《诗经》上都说‘因为我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 


                  12楼2010-10-31 1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