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军力一向不被看好的齐国,也不是亚历山大可以打得过的
孙膑兵法,减灶计这了大杀器先不谈,就是正面硬刚,你亚历山大能扛得住齐国的远程火力?
六韬 军用:
“甲士万人,强驽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武王曰:“允哉!”
一万甲士里面陆仟强驽,这火力刚刚的
这还不算,齐国一万人里面,有284辆野战驽炮车,你马其顿方阵这么密集笨重的阵型,就等着被穿糖葫芦吧
这些努炮车上面立有金鼓旗帜,作为指挥车,战车的左右配有轻重步兵跟随掩护。战时这类战车由军士推着置于军阵前后或者侧翼,掩护步卒作战。这类战车进攻和防守都可以用,宋明时期,这类战车非常流行,尤其是明朝后期那一票的车营,老祖宗恐怕就是这个了,只不过明朝把努炮换成了火器。
战车本身形制数量的记载: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努矛戟为翼一车二十泗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陈,败强敌。(八尺按照战国时期齐国一尺23.1CM,大概就是1.8米多,以那个年代的标准看确实是挺大的了,这个应该是大型指挥车) 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具,一车十八人推之(这个18人不是进本六韬的原文,而是参考了明代文献《阵纪》中的记载)。材士强努矛戟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努自副,陷坚陈,败强敌。
“提翼小橹扶胥一百泗十具。绞车连努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陈,败强敌。
这里说的"以鹿车轮"挺有意思,鹿车是战国秦汉魏晋时期民间所用的一种小推车,
如"搜神记#!其引汉刘向"孝子图#称$%有董永者!千乘人也&小失其母!独养老父!家贫困苦!至于农月!与“辘车”推父于田头树荫下!与入客作!供养不阙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又杜林传: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
又赵熹传:憙为赤眉兵所围"迫急"乃逾屋亡走"......憙责怒不听"因以泥涂仲伯妇面"载以鹿車"身自推之
又任末传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少悉齐诗"游京师"教授十馀年#友人董奉德于洛阳病亡"末乃躬推鹿车"
有观点认为鹿车就是独轮车的雏形

如果是的话,那这种用鹿车轮推的战车很想后世明朝使用的人推独轮战车,步兵分列在这种战车两旁协同进攻(材士强努矛戟为翼),只是六韬中这种车上面装的是努炮,,而明朝换成了火器,本质上没有区别。
明朝俞大猷在大同镇车兵操法里设想的人推独轮战车

大黄参连努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努矛戟为翼,“飞凫”、“电影”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乎。)昼则以绛缟,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步骑。
这类人推努炮战车战场布置的记载:
虎韬·必出:......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以蔽左右......。
虎韬·军略:......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
豹韬·分险 :......以武冲为前后,列其强努,令行阵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绝之。......凡险战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
虎韬·绝道:......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神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既有警急,前后相就。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武王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