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浪潮》:极1权主义复活不是呓语
德国电影《浪潮》(2008年出品)根据1967年发生在美国加州一所中学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某高中开展“活动周”,学生可自由选择参与课题活动。偶然被安排组织“专1制”课题的赖纳·文格尔面对自由散漫的学生,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尝试,用事实告诉学生“独1裁”和“法1西1斯”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天,赖纳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们知道“独1裁”形成的背景,比如高失业率、贫富差距加大、政府信用破产、民族自信心缺失等。然后,他让学生们“选1举”出一个活动周的带头人,在无差额的选1举中,学生们顺理成章地选了他——课堂上唯一处于主导地位和拥有强势的人。
通过选1举产生的人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利:说一不二。赖纳首先强调纪律性,于是学生们在将信将疑中严守赖纳的要求。比如:上课举手发言,坐姿端正,起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简单扼要,不得自由挑选同桌。对他的称呼也必须是“文格尔先生”,不允许没大没小地叫他“赖纳”。不愿意服从的人被赖纳赶出教室,成为“一小撮”。
此后,赖纳灌输给学生集体概念和集体荣誉感。他们团结一致,不仅能在水球比赛中战胜对手,还能在其他方面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他们给自己的班级起名为“浪潮”,用整齐的走步震撼楼下教室“无政府主义”班的学生,用统一着装逼个性化着装的同学自动离开,用统一的问候手势识别“自己人”,并制定统一的标识到处张贴,不断凸显出团队的力量。
“浪潮”成员放弃个性和思考,习惯和享受统一到一个领袖、一个集体、一个目标的麾下,并在以“服从”为前提下的任何错误失去判断力和罪错感,对非“浪潮”成员从排斥、歧视到使用暴力。由于绝大多数人不加质疑地服从权威和人性中固有的从众心理,事态渐渐朝着赖纳无法控制的方向演变。
在美国中学的真实事件里,老师以出现告密风潮而结束教学实验。在电影《浪潮》里,编导设计了一个疯狂的场景,以曾经的“软脚虾”,“浪潮”的忠实拥趸者蒂姆枪击“叛徒”并饮弹自1尽作了结尾。
赖纳把“浪潮”成员集结在礼堂,用希1特1勒式的激情演讲把学生的情绪煽动到亢奋得不能自已,演变成多数人的专1制。赖纳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宣布解散“浪潮”,回到“活动周”主题:纳1粹是怎样形成的?他用缓慢而沉痛的语气告诉激情飞扬的学生:“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1粹。”而这一令人无法置信的变化,仅仅用了短短5天时间。视“浪潮”为生命全部意义的蒂姆无法接受理想破灭的现实,终酿成惨剧。
历史是何其相似,近现代史的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以相似的面目不断上演。当共性压倒个性,当人们放弃精神独立和自由思考,隐藏在心底的魔鬼就会轻松地挣脱理性的制约吞噬人性,血腥和愚昧随时会结伴而来,灾难和浩劫如影随形,以组织的名义消灭异类,在正义的旗帜下被驱使,正如伏尔泰所言:“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信心满满地踏上令人毛骨悚然的奴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