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吧 关注:444,499贴子:8,008,988

中国传统节日大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1楼2009-11-11 19:45回复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2楼2009-11-11 19:45
    回复
      2025-08-27 06:5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月十五花朝节
      相传农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叫做花朝节,又称花朝。唐司空图枟司空表圣诗集一、早春枠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据宋吴自牧枟梦粱录一、二月望枠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另外可以参阅宋陈元靓枟事林广记三、节序花朝枠)也有资料说百花生日是二月十二日。聊备一说,以资参考。据宋人枟类说十三、花木录.花姑枠记载:“(晋南岳)魏夫人李弟子善种,谓之花姑。”就是平常说的司花之神。一般叫花神。唐陆龟蒙枟甫里集八、和扬州看辛夷花韵枠诗云:“柳疏梅堕少春丛,天遣花神别致功。”笼统的说,花神只有一个,细致的说,各种花有各种花的神,一般说是有十二位花神。清朝诗人舒位枟花生日诗--魏塘道中作枠唱道:“雨落风开事偶然,青春初度有情天。无因细算花年纪,今日分明又一年。”
      


      4楼2009-11-11 19:46
      回复
        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楼2009-11-11 19:50
        回复
          六月六晒伏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晒伏节,姑姑节。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六月六,晒红绿。"俗话说”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农家赶在这一日晒衣物、做酱,即所谓“伏酱腊醋”,并给家畜狗猫洗澡,人们想信这天家畜洗澡不生虱子,女人们也赶在这天用皂角洗头,认为这样头发可保一年都“不腻不垢”。"六月六,请姑姑"。在寺院,农历六月初六又称“翻经节”,相传唐僧玄奘从西天(今印度)取经,在归途中不慎将经书掉入水中,经捞起晒干后,才保存传世下来。从此每逢六月初六,寺院所传经书均在这天日晒。这一宗教习俗,也影响了民间习俗,一些书香门弟和百姓人家也在这天晒晒藏书。
          


          8楼2009-11-11 19:51
          回复
            夏至节
            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夏至是24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节气开始。何谓“夏至”?“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恪遵宪度抄本》)。夏至日这天太阳高度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越往北越长。此后,阳气由盛逐渐转衰,阳光直射地面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枯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夏天前后,也是农忙之时,北方收麦、打场、收粮,南方则种稻插秧,至于捕鱼活动,在各地都很活跃。
            


            9楼2009-11-11 19:51
            回复
              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10楼2009-11-11 19:52
              回复
                七月十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称谓,相对于中秋为八月半)。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11楼2009-11-11 19:52
                回复
                  2025-08-27 06:4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三大鬼节之一。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14楼2009-11-11 19:53
                  回复
                    十月十五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15楼2009-11-11 19:53
                    回复
                      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16楼2009-11-11 19:54
                      回复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17楼2009-11-11 19:54
                        回复
                          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19楼2009-11-11 19:55
                          回复
                            三月初三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情人节、上巳节、歌会、庙会等等。
                            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


                            20楼2009-11-11 20:01
                            回复
                              2025-08-27 06:3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0.213.203.*
                              好学问!顶顶顶


                              21楼2009-11-12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