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尔纳灵衣燃烧三神之衣现实原型考(伪)
众所周知2.4中实装的小太阳“燃烧的三神之衣”是他分别从马嘶那里接受了湿婆的力量和从罗摩那里接受了毗湿奴的力量的产物。这当然是个月球脑洞,不过在现实中印度教造像里是真的存在着苏利耶与三相神相结合这种形态的。
Harihara-hiranyagarbha——意即诃利诃罗-金胎。诃利诃罗者,毗湿奴与湿婆合体;金胎,金卵,宇宙之胚胎,万有之种。诃利诃罗-金胎,即苏利耶与三相神合体造像。其形象,按照Bhuvanadeva在其11世纪著作《营造问答》中的描述,通常是三头八臂,其正中为苏利耶,手持双莲;右侧为湿婆,手持三叉戟和颅骨器(骨碗或是骨棒,说法不一);左侧为毗湿奴,持转轮和海螺。实际上还有梵天——但是他面孔藏于背面,通常是看不到(也不会被雕出来)的,只有持念珠和水罐的手和出现在造像足边的坐骑天鹅昭示他的存在。
若是没有梵天参与,仅仅只是苏利耶-湿婆-毗湿奴合体的情况,造像就会被叫做Harihararka,手臂变为六只。鉴于大家的理解差异,上述哪种情况更像super小太阳的灵衣也就自由心证了。
p1这尊诃利诃罗-金胎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p2这尊诃利诃罗-金胎则位于拉贾斯坦邦的Jhalrapatan地区。
p3这尊诃利诃罗-金胎位于拉贾斯坦邦的奥西扬。
p4这尊诃利诃罗-金胎位于卡久拉霍。
p5这尊Harihararka藏于比哈尔邦的Chandradhari博物馆。(据说其他Harihararka已知实例还包括中央邦nagpura的Kalara神庙,斋普尔的青颈neelkanth神庙,但我找不到图)
不过,不管是哪种合体造像,作为主体的都是苏利耶,这两种造像也最常出现在苏利耶神庙里。苏利耶的形象在六世纪大学者彘日的《广集》中就已经有明确规定,要作北方人打扮。和其他穿凉鞋/拖鞋/不穿鞋的印度神灵相比,他足上一定会穿靴子(假如工匠不想雕或者不知道啥是靴子,也一定要把脚部遮掩住)。他也会和儿子一样穿戴护甲(如p1、p2和p3,但这点执行程度不如靴子认真),这些是从其他合体造像中区分和认出诃利诃罗-金胎或Harihararka的造像的要点之一。
相较而言,苏利耶-那罗衍那(苏利耶-毗湿奴合体)和摩坦陀-畏怖尊(苏利耶和湿婆合体)的造像流传得更加广泛,而诃利诃罗-金胎和Harihararka则很稀少,集中出现在印度西北地区,其他仅马哈施特拉邦见得到少量实例;比哈尔邦有极少实例。营造年代则集中在10-13世纪。
这种造像有什么意义呢?
多神合体是印度教造像中常见的形态,例如p6这尊同样藏于柏林亚洲艺术馆沙希王朝风格诃利诃罗(这尊是把当时该地区流行的湿婆三面魔醯首罗相与四面的毗恭陀毗湿奴相各切一半拼接起来,因此右侧脸是湿婆的畏怖尊形象,左侧脸则是毗湿奴野猪化身。)。把不同神灵拼一块到底是出于“我全都要”心理还是调和不同派宗教矛盾的要求,这里先不讨论,但这种复合造像在贵霜时期就已经出现,笈多朝时已开始流行。除了喜闻乐见的诃利诃罗和半女世尊外,合体造像还有半女象头神尊、摩坦陀-畏怖尊(苏利耶-湿婆),黑天-迦絺吉夜、苏利耶-那罗衍那、达特罗苏利耶(苏利耶-梵天)等。
除了著名的奥里萨卡纳克太阳神庙外,中世纪的太阳神崇拜中心大多集中在印度西北地区,苏利耶多次被拉去和人合体,实际上也足以体现出他在这一地区的受欢迎程度。不过,上述所有诃利诃罗-金胎或Harihararka神像的实例都是出现在神庙外壁壁龛上的,并不是安放在神庙胎室中的主神位上,这说明这种形态更多是用来阐述主神某一性质/事迹的,而不是该形态自身已经成为崇拜对象。诃利诃罗-金胎并没有什么神话事迹,苏利耶派(saura)认为他兼具三相神之威,大概是这一造像的宗教基础。
太阳与世间万象、时间、空间乃至宇宙独一实体的关联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梨俱吠陀里那首著名的谜语哲学诗、盲仙长暗所做的Asya Vamasya Hymn(一卷第164颂),苏利耶与带太阳性质的阿底多群神一样,经常被形容为黄金鸟Garutman,这诗中也不例外,但特别之处在于他身具众神合一的性质。诗中问道,谁是那身居不生(unborn)之形态、安定此世之六界者?“不生”对应的正是“不死”,唯有从不出生者,才是与死亡无涉的恒在。这也是后世对毗湿奴和湿婆常见的形容。
——毕竟,“被托付之物的重量不同。”
转载自微博@一条青泥何盘盘







众所周知2.4中实装的小太阳“燃烧的三神之衣”是他分别从马嘶那里接受了湿婆的力量和从罗摩那里接受了毗湿奴的力量的产物。这当然是个月球脑洞,不过在现实中印度教造像里是真的存在着苏利耶与三相神相结合这种形态的。
Harihara-hiranyagarbha——意即诃利诃罗-金胎。诃利诃罗者,毗湿奴与湿婆合体;金胎,金卵,宇宙之胚胎,万有之种。诃利诃罗-金胎,即苏利耶与三相神合体造像。其形象,按照Bhuvanadeva在其11世纪著作《营造问答》中的描述,通常是三头八臂,其正中为苏利耶,手持双莲;右侧为湿婆,手持三叉戟和颅骨器(骨碗或是骨棒,说法不一);左侧为毗湿奴,持转轮和海螺。实际上还有梵天——但是他面孔藏于背面,通常是看不到(也不会被雕出来)的,只有持念珠和水罐的手和出现在造像足边的坐骑天鹅昭示他的存在。
若是没有梵天参与,仅仅只是苏利耶-湿婆-毗湿奴合体的情况,造像就会被叫做Harihararka,手臂变为六只。鉴于大家的理解差异,上述哪种情况更像super小太阳的灵衣也就自由心证了。
p1这尊诃利诃罗-金胎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p2这尊诃利诃罗-金胎则位于拉贾斯坦邦的Jhalrapatan地区。
p3这尊诃利诃罗-金胎位于拉贾斯坦邦的奥西扬。
p4这尊诃利诃罗-金胎位于卡久拉霍。
p5这尊Harihararka藏于比哈尔邦的Chandradhari博物馆。(据说其他Harihararka已知实例还包括中央邦nagpura的Kalara神庙,斋普尔的青颈neelkanth神庙,但我找不到图)
不过,不管是哪种合体造像,作为主体的都是苏利耶,这两种造像也最常出现在苏利耶神庙里。苏利耶的形象在六世纪大学者彘日的《广集》中就已经有明确规定,要作北方人打扮。和其他穿凉鞋/拖鞋/不穿鞋的印度神灵相比,他足上一定会穿靴子(假如工匠不想雕或者不知道啥是靴子,也一定要把脚部遮掩住)。他也会和儿子一样穿戴护甲(如p1、p2和p3,但这点执行程度不如靴子认真),这些是从其他合体造像中区分和认出诃利诃罗-金胎或Harihararka的造像的要点之一。
相较而言,苏利耶-那罗衍那(苏利耶-毗湿奴合体)和摩坦陀-畏怖尊(苏利耶和湿婆合体)的造像流传得更加广泛,而诃利诃罗-金胎和Harihararka则很稀少,集中出现在印度西北地区,其他仅马哈施特拉邦见得到少量实例;比哈尔邦有极少实例。营造年代则集中在10-13世纪。
这种造像有什么意义呢?
多神合体是印度教造像中常见的形态,例如p6这尊同样藏于柏林亚洲艺术馆沙希王朝风格诃利诃罗(这尊是把当时该地区流行的湿婆三面魔醯首罗相与四面的毗恭陀毗湿奴相各切一半拼接起来,因此右侧脸是湿婆的畏怖尊形象,左侧脸则是毗湿奴野猪化身。)。把不同神灵拼一块到底是出于“我全都要”心理还是调和不同派宗教矛盾的要求,这里先不讨论,但这种复合造像在贵霜时期就已经出现,笈多朝时已开始流行。除了喜闻乐见的诃利诃罗和半女世尊外,合体造像还有半女象头神尊、摩坦陀-畏怖尊(苏利耶-湿婆),黑天-迦絺吉夜、苏利耶-那罗衍那、达特罗苏利耶(苏利耶-梵天)等。
除了著名的奥里萨卡纳克太阳神庙外,中世纪的太阳神崇拜中心大多集中在印度西北地区,苏利耶多次被拉去和人合体,实际上也足以体现出他在这一地区的受欢迎程度。不过,上述所有诃利诃罗-金胎或Harihararka神像的实例都是出现在神庙外壁壁龛上的,并不是安放在神庙胎室中的主神位上,这说明这种形态更多是用来阐述主神某一性质/事迹的,而不是该形态自身已经成为崇拜对象。诃利诃罗-金胎并没有什么神话事迹,苏利耶派(saura)认为他兼具三相神之威,大概是这一造像的宗教基础。
太阳与世间万象、时间、空间乃至宇宙独一实体的关联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梨俱吠陀里那首著名的谜语哲学诗、盲仙长暗所做的Asya Vamasya Hymn(一卷第164颂),苏利耶与带太阳性质的阿底多群神一样,经常被形容为黄金鸟Garutman,这诗中也不例外,但特别之处在于他身具众神合一的性质。诗中问道,谁是那身居不生(unborn)之形态、安定此世之六界者?“不生”对应的正是“不死”,唯有从不出生者,才是与死亡无涉的恒在。这也是后世对毗湿奴和湿婆常见的形容。
——毕竟,“被托付之物的重量不同。”
转载自微博@一条青泥何盘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