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6年创业,当时上海研究生在读。那时候电商创业项目特别多,我和朋友一起搞了一个有机食品电商项目。当时凭借这个项目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拿到了30万的无息贷款,再加上自筹的十万块钱,成了我项目的启动基金。
开局可谓顺分顺水,一路高歌猛进。但是事实证明,太早成功不是好事,很快市场就给我上了一课。
一个是合伙人没选好,我和朋友完全是觉得项目赚钱,而没考虑自己的资源,以及两个人的资源互补能力。简单说就是,我们选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方向创业,所以里边的门道没有摸清楚,就踩了很多坑。
其次是没有做好产品测试。我们一开始就本着尽善尽美的原则,把能想到的都做的特别好,比如平台的页面、技术开发、产品包装。事实证明,这些细枝末节都不是决定项目生死的关键,而我们就被这些牵扯了太多精力,没有集中关注比如供应链、产品差异这些要害。
后来,总结经验,痛定思痛,我决定放弃不熟悉的专业,找准了自己曾经涉足过的文化领域开始了二次创业。
这次从一开始,我采用最小产品测试的方式,先从市场调研做起,然后一步步进行用户访谈,确定了一个产品模型进行市场实验。找到关键模型以后,再做成形的产品。而且即使已经上线,我也没集中做推广,而是再来一波市场测试,拉几个核心用户群进行反馈,然后逐步改进。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吧,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终于达到了一个平衡,我们才开始正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工作。
这其中又涉及增长、运营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市场活动,由于缺乏经验,吃了很多亏。后来朋友建议我们多去看案例,多总结,于是我开始留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案例进行分析解刨,终于找到了套路。(这些资料可以分享给大家)
开局可谓顺分顺水,一路高歌猛进。但是事实证明,太早成功不是好事,很快市场就给我上了一课。
一个是合伙人没选好,我和朋友完全是觉得项目赚钱,而没考虑自己的资源,以及两个人的资源互补能力。简单说就是,我们选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方向创业,所以里边的门道没有摸清楚,就踩了很多坑。
其次是没有做好产品测试。我们一开始就本着尽善尽美的原则,把能想到的都做的特别好,比如平台的页面、技术开发、产品包装。事实证明,这些细枝末节都不是决定项目生死的关键,而我们就被这些牵扯了太多精力,没有集中关注比如供应链、产品差异这些要害。
后来,总结经验,痛定思痛,我决定放弃不熟悉的专业,找准了自己曾经涉足过的文化领域开始了二次创业。
这次从一开始,我采用最小产品测试的方式,先从市场调研做起,然后一步步进行用户访谈,确定了一个产品模型进行市场实验。找到关键模型以后,再做成形的产品。而且即使已经上线,我也没集中做推广,而是再来一波市场测试,拉几个核心用户群进行反馈,然后逐步改进。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吧,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终于达到了一个平衡,我们才开始正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工作。
这其中又涉及增长、运营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市场活动,由于缺乏经验,吃了很多亏。后来朋友建议我们多去看案例,多总结,于是我开始留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案例进行分析解刨,终于找到了套路。(这些资料可以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