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吧 关注:4,360,796贴子:22,897,360
  • 13回复贴,共1

复习两天网课语言模块85%正确率啥水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20-04-28 11:37回复
    掌握规律直接秒杀好吧**题


    IP属地:广东2楼2020-04-28 11:38
    回复
      2025-08-08 19:54: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心理解题
      【注意】 中心理解题:从问法判断题型,考查比例大。
      1. 题型辨别: 主要、 主旨、 主题、 观点、 意在、 想要、 概括、 关键词、 主题
      2. 解题思路: 找到文段重点(中心句)。 正确答案一般是中心句的同义替换。
      3. 做题时不能仅选择表述正确的, 要选择与中心对应的选项; 选择时要选择重点突出的选项。
      4. 易错项设置:原文的非中心句部分同义替换。
      如何找到中心/主旨句?
      1. 重点词: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
      2. 行文脉络: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分分。 (即并列结构,要全面概括)。 总句是重点。
      3.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如果题目本身转折关联词明显, 就转折词做, 如果出现了主题词, 就用主题词解题。 如果题目关联词、 结构不清时要两者结合解题。
      高频考点一:转折。
      1. 解题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
      2. 标志词:引导重点句。
      (1) 典型: 但是、 可是、 然而、 不过、 却、 其实、 事实上、 实际上。 如“你
      是个好人,但是我们不合适”, 强调我们不合适。又如“我有一身撩汉的本领,
      而我却是个汉子”,强调性别上不适合撩汉。
      (2)非典型: 截然相反、截然不同、 相对而言、一种误读、 一个全新的研
      究、殊不知。等同于“但是”进行理解,之后的内容是重点。
      3. 干扰选项特征:转折之前。


      IP属地:广东3楼2020-04-28 11:39
      回复
        文段特征: “大多数人都认为”、“很多人都认为”、“传统观点认为”、“不少
        认为” +转折表述
        理论依据: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使用方法:把转折之前别人的观点反过来
        【注意】逆向思维:
        1. 文段特征:“大多数人都认为”“很多人都认为”“传统观点认为”“不少人 认为” +转折表述。
        2. 理论依据: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3. 使用方法: 把转折之前别人的观点反过来。 如“大多数人都认为植物的生
        长激素会影响人体发育,但是……”, 说明“植物中的生长激素并不影响人体发
        育”。


        IP属地:广东4楼2020-04-28 11:39
        回复
          中心理解题太好做了 难的是逻辑填空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4-28 12:26
          收起回复
            逻辑填空题目中必然会考查固定搭配
            考横线处词语与
            横线前后的搭配对象搭配是否合适,在平时的阅读中,多积累热词
            如:
            相得益彰: 两者互相配合, 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即 1+1>2。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能同时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
            . 拔地而起: 形容山峰、 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 含有突然性, 如: 工
            地上的工程进度很快,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破土而出:指种子发芽长出地面,引申意为新的事物刚刚出现。
            思想关系-根深蒂固
            文学创作-呕心沥血
            创业-筚路蓝缕
            大自然-鬼斧神工
            神州大地-钟灵毓秀
            这部分直接多看网课资料的整理,懂了就行,总会有个印象


            IP属地:广东7楼2020-04-28 15:04
            回复
              我先收藏。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4-28 15:09
              收起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4-28 15:13
                回复
                  2025-08-08 19:48: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厉害,我言语最差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5-05 07:47
                  收起回复
                    如果是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
                    1. 典型格式: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2. 因果标志词:
                    (1)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为什么、为何)。
                    (2)导致、致使、使得、造成、促使、促进、催生、带来。
                    3. 文段特征:
                    (1)“结论”句在结尾,多为文段中心句。
                    (2)“结论”句在开头/中间:
                    ①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 “结论”句为中心句。
                    ②后有其他关联关系:后有因果, 结合行文脉络把握最终结论;后有转折,
                    转折之后是重点;后有并列,需全面概括提取文段内容。


                    IP属地:广东12楼2020-05-09 14: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