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蓝色的眼泪吧 关注:20贴子:3,132
  • 2回复贴,共1

【转帖】Virginia Woolf:重复着死亡和死亡之外的游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本上的文字仿佛活了,像水,缓缓流动,一个个子苗条女孩子走过来,看起来既优雅又脆弱。她那深陷的眼睛和古典的精灵般的美貌让人深深着迷。同样是这个以美貌而著称的女子,在1941年3月28日上午,大约11点半钟,从屋里悄悄走了出去,穿过一片草地,来到了苏塞克斯河边。河面是那样的平静,在阳光下闪着波光。这时候,一切的事物都像这文字一样,具有了某种魔力,召唤着这个美丽而智慧的女子。无声无息、清彻寂静的河水深处实在是有着挡不住的诱惑,使这女子相信那里将是她这个脆弱的灵魂最好的安息之所。她把帽子和手杖丢在苏塞克斯河畔,从地上捡起大小不一的石块塞满了衣兜,当她感到份量足了时,便一步一步地朝着河水深处走去。
这个女子就是弗吉尼娅·伍尔夫,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童年时的写作就充满了Ji情,并终生保持了这种Ji情。由于定期发作的精神错乱——听到声音并产生错觉,迫使她连续好几个月回避社交。因而显得与众不同。更让她难受的是,每次到她的小说将要完成时,她就要这样发作一次。可是她又不能放弃写作,手中的笔就像幽灵一样紧跟着她,让她不能自已。这是一种命定的写作,就像身上的皮肤,脑袋上的的头发,与生俱来地跟随着她,一直到死。
25岁时,她开始结交她弟弟在剑桥认识的文学圈子,后来被称为布鲁姆斯派。漂亮的弗吉尼娅拥有很多追求者,但她从不为心动,把身心全部投入写作中。弗吉尼娅直到30岁才结婚。婚后第二年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并且经历了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这次犯病后,她的病情相对稳定了一个时期,这段时间她特别多产,每两年至少写一本书。她从一开始就受人尊敬,40岁时就成为一位畅销书小说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峰期,她刚刚完成另一本小说。弗吉尼娅感受到又要犯精神病,由于无法忍受再一次发作,于是她口袋里装满了石头跳进了乌斯河,由于石头的重量不足,死神和她擦肩而过。那年她59岁。这是她第一次亲身经历了死亡。她开始迷恋这种感觉,在她的心中,这种感觉和写作一样重要。
弗吉尼娅·伍尔夫忧郁、孤独、敏感、自恋、历经沧桑。尽管她事业有成,但内心一直充满悲哀与痛苦,并由此形成好强而又懦弱的性格,她名叫艾德琳·弗吉尼娅·斯蒂芬。伍尔夫是她在结婚之后冠以的夫姓。她于1882年1月25日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因为家境殷实,弗吉尼亚从小生活在吃穿无虑的舒适环境中。但她从来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以自修为主。她父亲斯蒂芬自认学识渊博、修养深湛。家中有大量藏书。他认为自己亲手tiao教弗吉尼亚要比外界的成批训育更为实在。他交往的又全是文学界、学术界的名流,如小说家哈代、麦瑞迪斯、亨利、詹姆斯,美术学家与评论家普斯金等,均是他家的座让客。每当这些贵宾临门,史蒂芬都要让小弗吉尼亚在旁聆听,以便耳濡目染,受到启迪与教悔,弗吉尼娅正是在这种浓郁的文学和艺术的氛围中长大,得到了高层次的的艺术熏陶与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种生活实在太单调乏味,弗吉尼娅没有了童年,没有了与小伙伴同乐的感受,她过早地踏入了缤纷复杂的世界,她像生下来就成为了成年人而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她虽然有了高超的智力、特异的悟性与洞察力,但失去了童真,失去了欢乐。她六岁时,同母异父的哥哥杰拉尔德和乔治·达克沃斯使她对性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杰拉尔德当时已经20岁了,把她放在一个架子上抚弄她.在她青春期间,乔治常在晚上溜进她的房间里,扑在她的床上吻她.弗吉尼娅,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年轻人,在耻辱的沉默中体验着恐惧、惊吓,直到22岁。这种体验直接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和创作。
史蒂芬对弗吉尼娅要求十分严厉,经常的呵斥常叫她惊恐。他自认学识过人,容不得不同意见,常常粗暴地、任性地强调自己的观点,在家中唯我独尊;但在生活上他又是弱者,他离不开妻子的照顾,更愿意听到她对他及其作品、观点的赞美。弗吉尼亚从父亲身上接受了他思想上的坚强与现实生活中的懦弱。弗吉尼娅的母亲朱莉娅贤淑慈祥,又慑于丈夫的威严,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对丈夫表现出任何不满。从母亲身上,弗吉尼亚则继承了她热爱生命的本能和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于是,她在思想与生活被无情地禁固中逐渐养成了孤僻消沉的性格,但她内心却极度敏感,情绪容易波动,思维迅速到几乎失控的地步。这些日渐形成了折磨她一生的痼疾:严重的忧郁症,也为她在社会的风浪搏击中经过一番艰难挣扎后,最终无奈地走向自绝之路埋下了祸根。



1楼2009-11-04 22:17回复
    海浪——一个充满丰富意象的词语,用它的起伏沉落来比喻人的一生,实在不算新鲜,可比喻的妙处并不在于把什么比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去比,以此挖掘相似事物之间的秘密联系。阅读《海浪》,就如同被抛掷在浪花翻滚的海面上,那些睿智深刻而精美的辞藻就是一排排激越的浪花,排山倒海般扑来。一阵阵充实的晕眩塞满了身心,词语的秘流弯弯曲曲地渗入发肤,以至于要爆炸,要蒸腾。
    《海浪》是一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的作品,没有故事和典型人物。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完全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纷繁复杂、瞬间万变的情绪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海浪作为诗意浪漫的背景,为小说增添了许多形式的美感。关于这部小说独特的结构形式不是我所关心的,我被小说里那六个没有性格没有面孔的人物深深吸引。伍尔夫擅长的意识流手法,在揭示人物瞬间心理活动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只有深深浸入在无限的意识中才能领会这些词句的美妙,是一种感性的癫狂,同时一刻也不脱离智性的明晰。
    追随着伍尔夫细腻的描述,深入到每个人物的内在体验中,可以把握人物根本的精神气质和存在方式的分野。当然,六个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是互相交叉在一起的,每一个奇渺的内心世界都可以代表一种生存的哲学,都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概括。但总有一些词语属于个人,通过一些“关键词”可以使本质得以规定。
    
    伯纳德:辞藻
    伯纳德是唯一一个从头到尾都“在场”的人物。小说最后一章就是通过他的内心独白使六个人的漫长人生得到了全景式的阐述。伯纳德怀抱着成为作家的巨大渴望,对于辞藻有莫可名状的迷恋,随身总要带笔记本,记下在空气中浮动的话语。还在孩提时代,伯纳德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通过辞藻互相融入了对方。我们的边界模糊不清。我们组成了一个虚幻飘渺的王国。”
    这样伯纳德就成为了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他曾经想到要沉溺于对完美的追求,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光辉人生,“沿着那词句的曲折路径探寻下去,无论它会将你引向什么地方,进入沙漠,陷入沙流,对于诱惑和勾引都将视若无睹;满足于永远清贫和不修边幅;甘心在皮卡迪利大街是行充当笑柄。”伯纳德心胸开阔,无限度地接纳和包容各样的事物,为内心的丰富而激动,同样他也头脑清醒,善于自制。他结婚生子,享受平凡人生的种种乐趣,为此他甚至嫉妒路易斯和罗达不一样的命运。不过更多时候纠缠他的则是关于命中注定无法回避的事物的领悟:比如死亡。他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完美地表达存在的一切。
    奈维尔:理性
    “让我们谈谈哈姆雷特吧!”这似乎是奈维尔独特的谈话方式。可他并不能体会到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困惑。并非由于他的浅薄,而是天性不能穷尽细微的感觉。他的生活中有一种急速感,这种速度让他永远流连在事物表面的抽象上而不能进入肌理。“无论在荒漠里追求完美,还是名誉或金钱,没有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我定会得到财富,我定会得到名誉。但我却永远得不到我所渴望的东西,因为我缺乏躯体上的魅力和与之俱来的勇气。……在人生的危机时刻,我赢得的是别人的同情,而不是爱。所以我承受着极其可怕的痛苦。”
    奈维尔关注时间,时间给予了混乱的现实以清晰的刻度,“每个时态都有不同的含义,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秩序;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特性,各式各样的差异;我则踏上了这个世界的边缘。因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秩序和规则的热爱使他关注宏观而抽象的事物,斑斓的现实在奈维尔眼里也许是可以抽象成几条公式的。即便是陈词滥调,也饱含着智慧。
    


    3楼2009-11-04 22:35
    回复
      2025-08-30 04:06: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独特的女人。


      IP属地:江苏7楼2009-11-13 1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