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湿热证候的病机及证候特点
湿热病多发于雨湿季节,一般多同时感受湿与热两种邪气而为患;或外感湿邪,因湿而郁热;或素体湿热内蕴,复感时令之邪,内外相引而发病。其病机可简要地概括为:湿热弥漫,气机阻滞,从而导致三焦所属各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因其为湿与热两种邪气相合而致病,故其病变既有湿邪为患的特点,又有热邪为患的反映。湿为阴邪,重浊黏腻,遏阻气机;热为阳邪,其性蒸腾开泄。两种不同属性的邪气相合而为患,就决定了湿热病临床表现的各种特殊性,其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季节性强,多发于夏秋之交。此时气候炎热,雨量较多,热蒸湿动,弥漫空间,故易侵袭人体而发病。
二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周身,阻滞气机,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脾主湿而恶湿,湿热邪气侵袭,往往困阻脾胃,使其升降失司而致水湿停聚。湿愈盛则脾胃愈困;脾胃愈困则湿愈滞,故湿热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因湿乃弥漫性邪气,特别是湿与热合,热蒸则湿动,故更易弥漫周身而致一身表里上下症状同时出现。湿热弥漫则阻滞气机,使气化不利而三焦水道不通,故湿热病中多见水液代谢失常的临床表现。
三是临床多见矛盾症状。湿与热两种邪气同时为患,二者既各自显示其特性,又相互影响,形成湿热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的状态,故临床每见矛盾症状迭出。如身热不扬,发热而皮肤不灼手,或初扪之反凉,久扪之则热;脉不数而反濡缓;面不红而反淡黄;精神不烦躁而反呆痴;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数日不下,但不燥结而反溏滞等。
四是病程长,缠绵难愈。湿与热互相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湿性黏滞,难以速除,而有形之湿不祛,无形之热则蕴于湿中而不能解。湿愈滞则热愈郁;热愈蒸则湿愈黏,其势胶着难解,往往迁延时日,缠绵难愈。
湿热病初起一般多先犯上焦,进而渐次传入中焦、下焦,即吴鞠通所说的“始上焦,终下焦”。按照三焦辨证,可将湿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上焦湿热证候、中焦湿热证候、下焦湿热证候三大类别。这三类证候,标志着湿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变所在的中心部位和其病程的阶段。
上焦湿热证候 是湿热邪气由口、鼻、皮毛侵袭肺系,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水液代谢失常的病变,它是湿热病的初期阶段。其邪气虽由表而入,但湿热又往往弥漫于里,影响肺、脾两脏,故湿热病初起多见表里同病。其证候特点是: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同时还可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上焦湿热证候除肺系病变外,还可见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心包之证。其证候特点是:身热不扬,表情淡漠,神识呆痴,时昏时醒,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焦湿热证候 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的一类证候。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湿与热两种邪气的轻重程度不同,或治疗中用药的影响,其证候又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与热重于湿三种类别。三者虽然有异,但因其皆属脾胃升降失司的病变,故其共同特点是:脘痞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滞,舌苔腻,脉濡。由于湿热弥漫,头身重痛,小便不利等上、下焦症状亦可同时出现。
下焦湿热证候 是湿热邪气侵入下焦的病变。因其湿热裹结,热蕴湿中,故虽在下焦而一般不损伤肝血肾精,而是湿热阻滞于膀胱或小肠、大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饮食物传导失司的一类证候。其虽亦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之别,但共同特点是:小便或大便排出障碍,舌苔腻,脉濡。由于湿热弥漫,头身重痛,脘痞纳呆等上、中焦症状亦可同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