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29日漏签0天
北京中科宏宇中医...吧 关注:46贴子:84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7回复贴,共1页
<<返回北京中科宏...吧
>0< 加载中...

湿热病的辨证、治疗与禁忌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贴吧用户_ateDSX4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外感湿热邪气而导致的温病,称为湿热病。其特点是:身热不扬、气机阻滞、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病势缠绵难愈。因为湿热病与温热病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不同,故如何针对其性质和特点进行及时有效的辨治,首先就涉及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及治疗原则与禁忌问题


  • 贴吧用户_ateDSX4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倡导。他在《温病条辨》一书中,“以三焦为纲”,按温病对人体脏腑的侵害而将其划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三大类别,以此标明温病由上焦至中焦、下焦的纵向传变规律,并对其病变部位做出定位诊断。
因为湿热病乃外感湿与热两种邪气而为患,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往往初起即呈卫气同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湿热不化燥一般不入营血,而始终流连气分。从湿热病的发展过程来看,卫气营血的阶段性并不明显,而多呈三焦传变之势。
因此可以说,三焦辨证最适于指导湿热病的辨治


2025-07-29 18:47: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贴吧用户_ateDSX4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焦的生理概念
“三焦”一词及其生理概念,首见于《内经》,《难经》中对其又有所补充。归纳起来,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气道——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原气之别始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同时,三气在运行过程中又互相结合而构成原气。由文中可以看出,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简称气道。
水道——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者,开通也。渎者,水沟也。三焦是人体内开通的水沟,也就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因为气帅水行,所以气道与水道是一致的。三焦既是气道,又是水道。就是说,阳气推动着水液在三焦通道中运行而敷布周身。
将脏腑按解剖部位分属于三焦,上焦有心、心包与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需要附带说明的是,由于在温病过程中,胃与大肠的病变关系密切,肝与肾的病变关系密切,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大肠的病变与胃的病变一并列于中焦;将肝的病变与肾的病变一并列于下焦。
关于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就是说,中焦胃腑腐熟水谷,象发酵一样,泡沫浮游,其精微物质由脾脏输送于上焦。
上焦心、肺,像天降雾露一样,将水谷精微敷布于周身,以营养人体。
下焦诸脏腑像水沟一样,使代谢所产生的水谷浊气变成尿液与粪便,不断排出体外。
总之,三焦总司人体一身之气化,是水谷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输、敷布及糟粕排泄的场所和通道。
从生理概念上来看,三焦是包括了上焦、中焦、下焦所有脏腑的,最大的传化之腑。它是人体气化的场所和通道,人体阳气和水液的运行,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输、敷布及糟粕的排泄,均在三焦“孤之府”内进行。
所以,三焦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所属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 贴吧用户_ateDSX4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焦湿热证候的病机及证候特点
湿热病多发于雨湿季节,一般多同时感受湿与热两种邪气而为患;或外感湿邪,因湿而郁热;或素体湿热内蕴,复感时令之邪,内外相引而发病。其病机可简要地概括为:湿热弥漫,气机阻滞,从而导致三焦所属各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因其为湿与热两种邪气相合而致病,故其病变既有湿邪为患的特点,又有热邪为患的反映。湿为阴邪,重浊黏腻,遏阻气机;热为阳邪,其性蒸腾开泄。两种不同属性的邪气相合而为患,就决定了湿热病临床表现的各种特殊性,其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季节性强,多发于夏秋之交。此时气候炎热,雨量较多,热蒸湿动,弥漫空间,故易侵袭人体而发病。
二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周身,阻滞气机,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脾主湿而恶湿,湿热邪气侵袭,往往困阻脾胃,使其升降失司而致水湿停聚。湿愈盛则脾胃愈困;脾胃愈困则湿愈滞,故湿热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因湿乃弥漫性邪气,特别是湿与热合,热蒸则湿动,故更易弥漫周身而致一身表里上下症状同时出现。湿热弥漫则阻滞气机,使气化不利而三焦水道不通,故湿热病中多见水液代谢失常的临床表现。
三是临床多见矛盾症状。湿与热两种邪气同时为患,二者既各自显示其特性,又相互影响,形成湿热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的状态,故临床每见矛盾症状迭出。如身热不扬,发热而皮肤不灼手,或初扪之反凉,久扪之则热;脉不数而反濡缓;面不红而反淡黄;精神不烦躁而反呆痴;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数日不下,但不燥结而反溏滞等。
四是病程长,缠绵难愈。湿与热互相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湿性黏滞,难以速除,而有形之湿不祛,无形之热则蕴于湿中而不能解。湿愈滞则热愈郁;热愈蒸则湿愈黏,其势胶着难解,往往迁延时日,缠绵难愈。
湿热病初起一般多先犯上焦,进而渐次传入中焦、下焦,即吴鞠通所说的“始上焦,终下焦”。按照三焦辨证,可将湿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上焦湿热证候、中焦湿热证候、下焦湿热证候三大类别。这三类证候,标志着湿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变所在的中心部位和其病程的阶段。
上焦湿热证候 是湿热邪气由口、鼻、皮毛侵袭肺系,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水液代谢失常的病变,它是湿热病的初期阶段。其邪气虽由表而入,但湿热又往往弥漫于里,影响肺、脾两脏,故湿热病初起多见表里同病。其证候特点是: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同时还可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上焦湿热证候除肺系病变外,还可见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心包之证。其证候特点是:身热不扬,表情淡漠,神识呆痴,时昏时醒,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焦湿热证候 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的一类证候。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湿与热两种邪气的轻重程度不同,或治疗中用药的影响,其证候又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与热重于湿三种类别。三者虽然有异,但因其皆属脾胃升降失司的病变,故其共同特点是:脘痞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滞,舌苔腻,脉濡。由于湿热弥漫,头身重痛,小便不利等上、下焦症状亦可同时出现。
下焦湿热证候 是湿热邪气侵入下焦的病变。因其湿热裹结,热蕴湿中,故虽在下焦而一般不损伤肝血肾精,而是湿热阻滞于膀胱或小肠、大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饮食物传导失司的一类证候。其虽亦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之别,但共同特点是:小便或大便排出障碍,舌苔腻,脉濡。由于湿热弥漫,头身重痛,脘痞纳呆等上、中焦症状亦可同时出现。


  • 贴吧用户_ateDSX4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辛宣芳化法。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常用药物如:藿香、白芷、苏叶、香薷、苍术等。佩兰、青蒿、银花虽非辛温之品,但具芳香宣化之功,临床亦可配入。此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辛开苦降法。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证候。常用药物如:半夏、苍术、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白术等。
苦寒清热燥湿 适用于中焦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证候。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应当说明的是,治疗湿热病使用苦寒药宜审慎,必属热重于湿者方可投之,若属湿热并重者,可辛温、苦温与苦寒同用,以辛开苦降,清热与燥湿并施。若湿邪重者,苦寒当忌用,防其冰伏湿邪,反致病势难解。
淡渗利湿 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等。若下焦热重于湿者,可于淡渗利湿之中选加苦寒泄热、通利水道即苦寒清利之品,如:栀子、木通、竹叶等。
湿热病中,湿热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运化功能障碍。故治疗时应在祛湿清热之中配入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术等;醒胃消导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麦芽、炒薏苡仁等。
理气行滞,开通肺气 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滞气机。常用药物如: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藿香梗、苏梗等。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开通则水道畅而湿热有其出路。故治湿热病亦常配入开通肺气之品,如:杏仁、桔梗等。此外,辛宣芳化药物轻扬宣透,亦有开通肺气之功。


  • 贴吧用户_ateDSX4
  • 举人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湿热病的治疗禁忌
忌大汗
湿热邪气侵袭上焦,郁阻肌腠,宜用辛宣芳化之品宣透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小汗而邪从汗解。
忌大下
湿热邪气郁阻胃肠而致腑气不通,忌纯用大黄、芒硝之类大寒峻下之品。
忌滋补
湿热病中,往往出现午后身热,口渴等见症,此乃湿邪所致,并非阴虚使然。
忌温补
湿为阴邪,易于遏伤阳气。即如叶天士所云:“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
饮食宜忌
湿热病过程中及其恢复期,脾胃呆滞,饮食以清淡稀软为宜。甜、黏、油、腻、冷、硬等难于消化之物应忌,防其损伤脾胃而助长病势。


  • 我也有个车位
  • 白丁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成品药吗?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7回复贴,共1页
<<返回北京中科宏...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